第一百零一章 诸葛亮治蜀(2/3)
最后是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
在服从蜀汉政权的前提下,让夷人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诸葛亮分南中四郡为六郡,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
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诸葛认为,留人要留兵,留兵要消耗,且易产生摩擦,不易取得夷人信任,长久必成祸患。决定“不留兵,不运粮,纲纪粗定。”并为夷人封官加爵,笼络南人。如“亮收其后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封世代统治洱海地区的龙佑为酋长,赐姓张。诸葛亮为这些首领和豪强打上了蜀汉政权的烙印。
经济建设方面。建兴二年春,开始实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一是实行休养生息,夷陵之战消耗甚大,诸葛亮提出“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提倡与民休息。安农措施主要有,安抚流民,打击豪强,闭关息民,养育民物等。二是休士屯田,增加粮食供应,改善军民关系。如建兴十年,“休士劝农于黄沙”,十二年“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此外,重视水利设施建设,据《水经注》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路上发现,都江堰水利设施是农业的根本,派兵1200人守护,而且签署了维护都江堰的政令拓本,设置专职的官员进行日常性的管理维护,开辟了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
诸葛亮还特别重视蜀锦和盐铁的生产。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奖励农桑,推行先进纺织技术,扩大蜀锦生产。诸葛亮曾说:“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蜀汉亡国之时,府库中还存有锦、绮、绿、绢各二十万匹,可见蜀锦的产量相当惊人的。
七万余人,从事纺织业。
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传说诸葛亮亲自指导盐铁生产。《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山川记异》载“诸葛盐井有十四”。成都市郊汉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重现当时景象:盐井开挖在群山之中,高架取卤,架上安置滑车和吊桶。架分两层,两层对立二人,以辘轳提取卤水。然后再将井内的盐卤利用枧筒引流,经山溪流入盐缸内,最后放入盐锅熬煮。此外,诸葛亮“好修官府、次舍、桥梁、道路”,使物资流通交易便利。
蜀汉政权成立之前,益州等地的社会风气已经被刘璋父子搞坏,“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诸葛亮强调峻刑重法,刘备在时,他与法正、伊籍、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诸葛亮提出“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力行法治,限制和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及豪强。
在治军方面,诸葛亮尤其重视律法。在诸葛亮军事著作中,仅“军令”、“兵要”和有关军事教令就占有较大篇章,且具体、严酷。如“闻雷鼓音,举白幢绛旗,大小船进战,不进者斩。”“凡战临阵,皆无喧哗,明听鼓音,谨视幡麾,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从而收到“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的效果。向来不以战斗闻名的蜀人,经过诸葛亮一番训练,竟然成为“节制之师”。
诸葛亮执法严峻,有时甚至加罪除之,如惩罚刘封、彭羕、廖立等。此外,史载诸葛亮“惜赦”。当时,为政者定期或逢好日子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是常态,但诸葛亮为从严执法,较少颁布赦免政令。有人曾经责难诸葛亮,说他惜赦。诸葛亮回答到,刘景升父子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400年后,唐太宗夸赞诸葛亮,“诸葛理政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北伐是诸葛亮执政后的重心。
从战略层面讲,蜀汉北伐,是为了凝聚人心,稳固政权。从战术的层面讲,北伐的目的,法正在217年劝刘备取汉中时,就已经讲明上中下三策。上可以倾覆寇敌;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以北伐之名,时时出兵,袭扰魏境,观衅伺隙,就是诸葛亮首要选项。
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睿初登帝位,忙于内务。孙权亲自率兵攻江夏,诸葛瑾率兵攻襄阳。内外形势有利,是蜀国北伐的良好时机。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军出发,北驻汉中,开始北伐。
诸葛亮北伐率兵与魏战争共有5次。第一次,建兴六年春,出祁山,先胜后败。第二次,建兴六年冬,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