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季风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题,自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所提出“工业4.0”概念伊始,便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彼时的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
学界所归纳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继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无疑将以科技再次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
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史,每一次的开端和发展无不是饱受争议和讥讽。但这次工业革命却显示出了与前者迥然不同的境遇。此话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各类学科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故此,本文将此作为开端话题,进行基础哲学性思考论述延展。并在此声明:本文观点属于主观性阐述,如有妄言,还请批评指正。
一、「二元论中和理论」的载体维度
二元论的概念是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
笛卡尔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事实上两者都存在着差别。
与此同时斯宾诺莎也有与二元论相对的一元论之说:“神”即自然化身,它是世界的唯一实体,驱动“自然法则”,强调物质第一,它是根本存在,精神其次,物质不存在精神也不存在。其学说被称为“斯宾诺莎的上帝”,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德国的启蒙运动有着颇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了唯心到唯物,宗教到科学的自然派过度。
二元论把物质的派生物精神当作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的东西,因而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源问题。同时,由于它违背了科学所证明的基本事实,故也不能真正将物质与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笛卡尔为了说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来源,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得依赖于“上帝”。这样,他的二元论最后还是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
当然,在经历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今天看来,不论是二元论,还是一元论。一种论述独立存在于一个科技体系中的想法,已然存在着不可作用性。但是,我们可以以二元论作为一个基本考量的标尺进行基本维度思考置换。
即:A物质生活(依托于科技的生活必需)和B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对科技的必须)。
从置换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A或B,都是基于在一个载体中进行发展的。这个载体便是「科技」。
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为例:
在手机在面世之初,人们并不是十分买账,因为它和蒸汽机面世之时面临了同样的窘境。即,生活中的非必需品和并不是惊艳的表现。
千禧年期间美国的一次街头采访,真实的反映了这样的窘境。
当时的记者问道,“你认为手机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多数的市民的回答都是“我家里有电话,不需要。”然而在短短的二十年期间,手机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手机的作用也不仅仅是通话那样的简单——无线通信、无现金交易、线上交易无一不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这已然成为了一种生活刚需。在人们在享受它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更从其中感受到了科技生活乐趣。
以至于有些人不会因为家里缺少某些物品而感到苦恼。但一定会因为手机不在身边而抓狂。这是很真实的现代人生活写照。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由物质与思想组成的世界,即是完整的社会体系,又是完整生态环境。「科技」作为「二元论中和理论」的载体,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度关注和思想开化而越发重要。同时,「二元论中和理论」将会是「科技载体」最恰当的思想呈现。
二、勾股定理式的拓扑思考
勾股定理,是最哲学的一种数学定理呈现,在人类早期的宗教与科学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和作用,甚至被许多西方哲学家(代表人物勃兰特·罗素、牛顿)认为是科学哲学的开端、基础社会科学的开端。
为什么是勾股定理?
因为,基于社会稳定性和工业稳定性的思考,勾股定理的垂直角度概念(直角三角形),相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垂直考量更具带入性和说服力。
故此,基于勾股定理的概念,把勾a代入为「科技」、股b代入为「二元论中和理论」、弦c代入为「作用线」。可得出结论:在a与b进行垂直平方运动时,c平方始终等于ab的和。也可以理解为,在「科学」和「哲学」进行质变与量变的过程中,「作用线」同时进行绝对值大于运动。那么这个「作用线」具体指什么?
我们可以将这个作用线理解为适用范围。
在a、b呈短线的时候,使用范围随之缩小。
例如:在Wi-Fi、4G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其作用只是为了更快捷的网络网速和针对性流量的扩大化,使用范围也仅限于工业与商务。但随着发展和开发,网络学习、线上购物、无现金交易、大数据统计、短视频爆发的广泛使用,其作用也得到了几何式的发展。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这个发展的因素基点却并不在勾股定理的三角形内角平面之中,而是在a(科技)和c(作用)的外角交角拓扑中所得到的(人们的认知不具备构成外角线导向性因素,因为人的认知是主观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个结论——在有限的资源和认知前提之下,被开发的(或形成)资源(科技初始点)和认知(人们的认知)与作用性(作用线)构成的面积越小,后续的非理性客观发展机能越大,不可控爆发点的形成面积侧翼因素越多。
换言之,5G时代的关注与资源在起初便广受关注,其平面概念已经构成了完整的稳定性。其后续的开发(针对于普通群众)空间和因素势必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压缩和过于理性客观的发展。
但要说明的是,这种压缩和理性概念,仅基于主动客观发展事实基础形成进行论述的,如果是感性因素过大或是被动发展原因,则此论述为反向论述。
三、半衰期和变线
5G,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排头兵,在不远的未来即将走进我们的生的。那么它又将给我们带怎样翻天覆地的生活改变?
参考4G时代,以社科哲学的思考角度进行分析,其发展可设想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基于5G有着和4G完全不同的“待遇优势”前提,5G不会像4G那样需要大量的前期广宣与适应。可以说,5G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有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优良待遇”。然而,这也预示着5G面世初始,将会面临与其打造理念大相径庭的尴尬。因为人们普遍理解的就是网速变快了。
2.第二阶段,在4G时代里所“横行霸道”的一些“直播、短视频工业”将会在这个阶段里变的更加“肆无忌惮”。基于“快”的前提下,5G时代的“直播、短视频行业”将会面临着严酷的市场竞争以及生存挑战。
3.第三阶段,随着5G技术和AI技术的日益成熟,二者结合后,“无人”将会是一个时代的主导。无人汽车、无人工厂、无人机、无人运输、无人清洁、无人金融······一大批的“无人”设备和生态环境将会成为主流(现今案例:ATM、屈臣氏、无人超市、职能码头)。
4.第四阶段,随着5G带来的效率发展(经济体制、经济环境),数量和流量已然不是生活的主旋律,快餐式文化消费将迎来半衰期。同时,质量的感性生活将会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其影响甚至可以直接触发第二次的思想爆炸和第二次文艺复兴。更多非理性实体行业(文化、艺术、旅游)将会迎来其发展的新峰值。
与此同时,伴随5G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把具有勾股定理特质性质的发展平面基础,扩大成为完整的余弦定理体系,甚至将已知的三角概念延展变线为具有多边形、多变性的立体几何概念。而这种变线基础,无疑将使我们已知的世界,便成未知的领域。
四、文化系统结构建设
5G,是基于网络时代下的产物。所以拟将文化系统结构建设,代入以相对的TCP/IP协议模型结构层级中(互联网协议,网络文化构架思维)进行对应解析。可分层为:
1.理论层
理论层是分层结构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层,它建立在对本源事物理解的基础上,起到分析、设想和布局的作用,实现思维体系建设与信息分析体系的链接作用。并且,不考虑信息的意义和信息结构。
理论层包括对各类信息总结分析归纳作用,及根据在地条件进行理论测量。
2.连线层
基于理论层基础,将信息理解和信息进行二次提纯,与此同时,利用理论测量进行基础靶向性连线,即:
·顺序连线,把良性因素进行最小化的短线连线三角位面,从而得出一个基本平面值。由这个平面值制定基础发展计划。
·逆序连线,把恶性因素进行最大化的长线连线三角位面,从中得出最大平面值,将这个平面值作为文化危机的基础构想,从而把文化风险压缩在可控范围内。
·对撞连线,把两个三角位面进行重叠,从中分析分析风险与发展的正反比。
3.网络层
在既定计划后,进行“X+X”论述,论证文化逻辑导向和实施导向。网络层为建立呈现与市场呈现提供服务,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文化布局战略选择。
·市场连接定向。
·配合技术层的实施,并把控文化风险。
·良性文化规则制定。
4.传输层
传输层不仅是对外文化呈现的关键,更重要的功能是从文化输出呈现中接收即时数据,根据需要把数据切成较小的数据片,并把数据传送给网络层,确保数据片正确到达网络层,从而实现两层数据的透明传送。(双向传输作用)
同时,对在地文化、异文化形成接受端口。经过二次对比及修正,进一步精细化呈现。
综上所述,用互联网思维思考文化特性,或者将成为5G时代的全新思维理念。甚至将成为群众对于5G时代的一种普遍思考模式。
五、辩证说「第四次工业革命」
科技改变生活,但是科技不是万能的,同时它还是一个爆发点。在科技以外的事物将会随着这个爆发点而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5G、AI工程的发展,将会取代大批从事传统基本建设的人群。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将会有大批的适用岗位在等待着他们。但是,这样的淘汰还是会客观存在于生活之中。
例如网文分析的一些正在被取代的行业:
·收废品行业
·快递、外卖行业
·超市营业员行业
·前台、迎宾等服务行业
·文员行业
·程序员行业
·金融分析行业
·工厂化的手工制造行业
·高危行业······等等
这些行业,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高耗脑、高机械化的工作。如此这般,从事上述行业类型的人员,该何去何从?
六、慵懒的生活
也许有些行业终将被科技取代,但还有一些行业是无法被取代的,例如:
演员,在未来是不会被科技洪流所取淘汰的,因为这个行业是需要感情的投入、情感的抒发以及各种舒展的肢体动作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换做人工智能根本无法做到。并且,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在电视上看到的演员全都是机器人,谁还有欣赏的欲望吗?
还有其他的艺术创作者,这类包括了许多种职业如编剧、画家、作曲家等,因为这些职业都是需要人的意志以及思想能力支撑的,而尽管人工智能多么强大和完善,对人类而言,创造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是无法被模仿和替代的。其实,这点也是人类最后的堡垒,人工智能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只有一堆让人无法理解的数据,那些电影上有思想的机器人毫无疑问都是假的。
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科技发展的洪流中,在更加便捷的世界里。文化艺术生活,将成为人们最后的非智能生活底线。即,一种科技节奏越快,生活节奏越慢,科技越发达,生活越慵懒的生活方式,将会成为人们未来最人性的生活方式选择。
也可以说,优质文化艺术生活,将是人们在未来生活中保留的最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