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季风
生活因未知而改变——
还在计划生育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是那时候生育的主旋律,如果说某一个家庭中诞生了一个男婴,那么这个家庭不论是自身还是对于周围的亲戚邻居都是一种茶余饭后的炫耀,且这种炫耀和家庭的富裕程度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点和其相对比的家庭并列而看,尤显突出。就像是某一家家庭条件很富裕,是那个年代的“万元户”,但是这个家庭新生儿是个女婴,就总觉得像抬不起头一样,在更封建的老人眼里这就是自家媳妇的肚子“不争气”。这家的媳妇也会因为自己生了女孩,从此在家庭中地位急转直下,毕竟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但是情况总有特殊,就像是农村户口家庭或少数民族家庭还是有“再要一个男孩”这样的机会,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庭连生“二女”,洛可可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诞生的。洛可可有一个姐姐,比她大三岁,洛可可属于带着众人希望并带着失望降生的。不过还好,她的父母并不是很封建的那种人,既然生下来了,那就两姐妹一起成长,也算在未来有个伴儿。在洛可可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父母在下岗热潮中双双上榜。那时候就业选择和环境可以说是十分悲观的,要么成为外出“搬砖”,要么成为个体户。洛可可的父母是老三届的大学生,属于比较有文化,有眼光的那群人。他们俩并没有像其他下岗工人那样自怨自艾,而是利用当年“南巡热潮”去南方寻找出路,仅三年以后,她的父母便已经成为了颇具财力的企业家了,不过千禧年之前,无论是企业家还是贩夫走卒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个体户,和大厂里的工人是不能相比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工人是最体面的,也是最受人尊重的。洛可可的姐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在洛可可上初二的时候,她的姐姐便已经在不断跳级中登上高考殿堂,并成功考入了“985”,且本硕连读。相比于姐姐的优秀,洛可可在学习的路上可以说是平和有余,尤其是近期的一些厌学情绪,更让她的成绩直线下滑。用姐姐的话来说,她如果努努力,考上大学并不是难事,但是考什么样的大学就难说了,与其碌碌平庸或名落孙山,并且忍受煎熬。还不如把自己的文艺特长充分发挥,另辟蹊径。姐姐也把这个想法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一下,父母半同意。什么叫半同意?就是同意姐姐的建议,但是不同意洛可可去学那些抛头露面的艺术,就像是音乐、舞蹈、表演这些,他们是坚决不同意的。他们的想法是女孩子最好还是学习一些文静的艺术专业,这样既可以增加自己的涵养,也能磨练自己的性格。所以洛可可在初三的那一年被送到了市艺术学校学习美术。
与常规学校不同,这里的环境可以用“极度自由”来描述。在常规学校被视为“豺狼虎豹”的“早恋”,在这里似乎师生皆是司空见惯,在高年级的学长圈子里,偷尝禁果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而在低年级的学生中跨级交往更是常事,尤其是有些实习生,有了一定经济条件后更是和低年级的“恋人”跨域种种常规的禁忌,反而学习是可耻的。这种环境让洛可可十分厌恶且恶心。但是没有办法,谁让自己学习不好呢?四年过后,考个艺术大学,这才是她来这里目的,其它的,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女孩子的圈子总是十分微妙,今天两个人还以闺蜜互称,明天可能就变得势同水火,后天两人又和好如初。这样的圈子,总是会因为一个人在背后说另一个人什么而改变,或是为了什么达成了一定的同仇敌忾,总之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出现中立。但不幸的是,洛可可就是那个中立的形式,而且是专业课最优秀的那种人,她便成为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恰好那次艺术交流给这群人一个最好的编排理由,于是便有了“包养”“小三”等诽谤话语来形容洛可可。艺术学校的老师不像是常规学校的老师那样循规蹈矩,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这样的事绝不会偏向某某,也不会带领大家寻找真相,而是坐视不理任其发酵,等到事态严重由学校出面,或罚、或劝退、或开除皆看这最后斗争的结果或者是家庭的势力,说的再直白一点,谁家有钱有势就向着谁。可想而知,这件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向低调谦虚的洛可可成了败者,不但被取消了当年所有外出学习机会,而且必须当着全校做检讨,承认自己的行为不检,洛可可第一次拨通了本省最大企业家的电话。从二人的通话中丝毫听不出任何委屈或者愤怒的情绪反而笑声不断。翌日,在学校校长室里出现了一个身着运动装,身材挺拔且健硕的中年男人身影。在他把名片呈给校长时,教导主任、政教主任、系主任、班主任在某一个指定的时间里毕恭毕敬的来到了这里与此人相见,中年人非常平和的感谢着每一位老师,紧接着又严肃的说了一些事情。在这些人的夹到欢送下,中年人坐上了自己的红旗车缓缓驶离学校。当车影逐渐消失在这群人的视野后,学校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对洛可可这件事情的最后处理,说经过细致调查,澄清洛可可的人身名誉,并撤销对其的处理决定,还严厉不指名的批评了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这件事情便到此结束了。但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影响却远远不能结束。再说这个为洛可可解决此事的男人,正是本省最大的企业家,洛可可父亲。当洛可可从这里走向更高的学府后,不禁感叹,艺术学校到底是什么?教育了什么?培养了什么?如果没有父亲当时的出面化解,事情又是什么样的结局?这些疑问,或许洛可可难以解答,但回顾这几年的学习生活,留下来的怕只有“浑浑噩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