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之国的青春岁月

2006年5月1号周一

今天我和雨晴花了好长时间坐在综合大楼的大厅里翻着厚厚的课程介绍寻找备选课程。雨晴这个夏天不回家,正好我今年计划7、8月才回家,就相约在5、6月这个学期一块儿上课,这样又能经常见面了。每年的5、6月和7、8月两个夏季小学期可选择的课程很少,可选的也就是ESL系列课程和选修课。我们把计划把课程难度较小的ESL放在大学期上,选择范围便缩小在选修课。经过一系列排除,5,6这两个月安排的课程中只剩下两门课可选:美术和神学。雨晴认识的人里有不少将美术课作为选修课的。据说这门美术课是入门级别的,而且评分很宽松的。对于另一门选修课“神学”,我是很恐惧的,大学第一学期时的前车之鉴我可是一直记着的。雨晴倒是觉得可以考虑选修这门课。她的理由是这门课的内容介绍看上去还挺“温和”的:世界各国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西方宗教和东方宗教的区别与联系。雨晴看我在犹豫就劝我说没有其他的课好选了,要想在一个小学期里顺利拿下6个学分只能选这门课了,除非去选择工程学的东西。看来数理化一窍不通的我别无选择了。自从第一个学期那门“历史”课以后我曾暗暗发誓再也不选类似的课。可是命运捉弄,我始终还是没有绕过一个“神”字。没办法,为了在这个小学期挣满6个学分,在预定时间内拿满123个学分顺利毕业,拼吧!仗着好伙伴雨晴陪着,纠结过后我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我们俩一起加油,但愿我们都能够在这两个月里顺利地拿6个学分。

2006年5月2号周二

今天我们踏进了神学的课堂。我们两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中国女孩成了课堂上的另类。那些老外在认真听课,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老师发下的课程大纲上,这才是我们唯一关注的。大纲上写着这门课没有考试,整个学期只需要完成一篇论文。我们都对这样的结果表示比较满意。用雨晴的话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吗,瞎编也能编出来的!

2006年5月3号周三

今天,雨晴和我开始了一段艺术之旅。从市中心的主干道圣凯瑟琳大街再往南走不久就到了美术课教室所在的楼。这里距离我们平常活动的地方很近,不过我还从没来过这条街,感觉还是挺陌生的。第一堂课是在一个studio上的,其实就是一个小剧场,黑洞洞的,只有走道和小舞台是亮着灯的,冷气开的很足,我们都冷得发抖。第一堂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些关于现代艺术的纪录片,记录片里出现的“艺术家”不是大胡子就是全身布满文身。片子看完了,老师终于把灯打开了,然后说明了课程要求。这门课的授课对象都是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比较粗浅。我们每人还是必须自己花钱去买上课用具:画纸,长尾夹,颜料,毛笔,绘图铅笔,美术专用橡皮。在国内的时候就听那些艺术特长生说过学美术很烧钱。果不其然,修这门小学期的课除了学费还要花这么多银子啊!

2006年5月8号周一

美术课的第二堂课,我们进入了画室。好专业的画室,宽敞明亮的房间,整齐摆放的画架。这场景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现在我居然身临其境了。老师让我们画一些最最基本的素描和水彩画,临摹的都是静物,苹果呀瓶瓶罐罐之类的,电视上出现过的裸体模特是轮不到我们这些菜鸟的。班上就我们俩是外国人。雨晴小时候学过画画,画的还挺像个样子,我则纯属涂鸦。脸上挂着亲切美丽笑容的美术老师浑身散发着艺术气息,她十分认真地对我们逐个进行专业的提点,一点儿都不因为我们是明显来“骗学分”的而对我们有半点怠慢。这门课计入最终学期总分的仅有两次作业:一次立体造型设计和一次素描或是水彩画。

2006年5月9号周二

神学课没有所谓“教科书”,配套阅读材料是一本course pack,也可以理解成与宗教相关的阅读材料的合订本。下了美术课我们赶往文印店复印神学的course pack。这本书本身就算是影印版的,价格并不贵,35块钱。我们在学校书店买了一本书,然后拿去文印店里复印一份。course pack是用螺旋形装订铁丝将打了许多小孔的书页固定起来的。复印时把它转动着取出来,把书页按顺序放置在机器上方的入口处,再在复印机上选择自动复印选项,一页页纸就乖乖进入复印机,片刻后复印稿就一页页排着队从出口出来。文印店里免费提供了打孔器和螺旋形装订铁丝,我们像做手工似的耐心的把复印件和原件放在一起,一个孔一个孔地打孔,再整理好书页,固定好。两本书放在一起,除了封面有所不同外其他的几乎没有区别。最后AA制平分,每个人只花了25块,省了10块噢!神学的阅读材料搞定!

2006年5月11号周四

今天又读了一整天的神学阅读材料。这本阅读材料不是教科书,阅读起来没有任何循序渐进的感觉。它只是一篇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有点儿像神学界的专业学术论文,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我想把文章读下去不得不靠查词典了。一个词一个词的查下去,一句话一句话啃下去,却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形不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今天唯一一篇读懂的文章是一篇挺长的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文章,读的时候感觉头脑很清楚。达尔文比“神”可爱多了,一点儿不抽象。更多的时候,读了半天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文章中总是反复出现一些天主教、东正教这样的字眼。文章到底想说些什么?这些宗教怎么了?这些玄幻的东西和科学家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在讲这些迷信的东西的同时还要提到诸如物种起源这样现代科学中的概念?学习了一整天满脑子的问号。

今天看书的时候还频频被各种噪音打扰到。加拿大公寓的木制墙壁还真是不隔音。不知道住楼上那人是患了肠胃炎还是怀孕了害喜,时不时传来一阵阵呕吐的声音。传到这里

2006年5月13号周六

下午看书看了一半,找丽贝卡的电话又来了。要知道那时距离她上一通电话结束只有半个小时,而那通电话是从大约上午9点就开始了呀!丽贝卡打电话一会儿是中文,一会儿是英文。她怎么那么多没事闲着煲电话粥的朋友呢,真是奇怪!

我在房间里装一个座机的分机。实际上我根本没有什么电话,丽贝卡的电话倒是有不少。丽贝卡打电话有两个特点:一来通电话持续的时间超级长,二是她经常在通话的时候发出夸张的大笑声。本以为住在房间里受到外界的影响会小一点的,结果丽贝卡持续的笑声轻而易举地穿透了墙壁。今天难得起得早,准备抓紧时间读神学课的阅读材料。丽贝卡还在睡觉,正好给了我一个安静的环境看书。结果到了大概9点不到的时候丽贝卡的电话就来了。这女人说电话的声音太大,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偷听”过不少她的电话,也大概知道了她之前的经历。丽贝卡在BJ读书、工作期间曾经谈过一个男朋友,后来结婚了。之后丽贝卡和老公一同来到了加拿大,结果丽贝卡比老公要更适应这里的生活。最后老公选择回国发展事业,丽贝卡则坚持留在加拿大。于是与老公两地分居的丽贝卡暂时单身了。至于两个人有没有离婚我目前还没“听到”。

一通电话一直持续到下午,之后她就出门了。从下午到晚上她回来之前,一共有5个人打电话来找她,都是男的,其中两个还是外国人。这个30多岁女人的生活还真是丰富啊,一脚踏了5只船!

2006年5月14号周日

今天我去林琼那里下载了几部香港警匪片和台湾偶像剧,这样我的课余生活就有事干啦!我和林琼已经是很熟的朋友了,去她那里用移动硬盘拷电视剧已经成了我的家常便饭。很多留学生都是这样打发课余生活的。除了学习、打工,剩下的时间也就是看片了。尽管我们偶尔会去逛个街,爬个山,参观个博物馆什么的,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待在公寓里。

回到公寓后看书看到一半,昏昏欲睡。突然电话铃响了起来,是丽贝卡的一个外国男朋友。我接电话的声音一定显出了病态,那个男人以为接电话的是丽贝卡,还问了一句:“你生病了吗?”这个电话激醒了我,我又清醒过来继续看下去。在国外读书看各种非教科书类的文章就是这样: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睡醒了接着读,读着读着又睡着了,睡醒了再接着读。就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这样的过程才会最终读出点眉目来。贵在坚持!

晚上,为了犒劳自己白天的辛苦我边吃晚饭边看柯南。柯南是我从莉莉那里搞来的。莉莉收藏了不少日本动画片和韩剧。边吃饭边看片是我最大的享受了!在看找片子看这件事情上我就是个“吃百家饭”的,今天从林琼那里弄一些,明天从莉莉那里弄一些。前室友雨晴也会时不时地给我弄些台湾综艺节目。真的谢谢这些“接济”我的朋友们!

2006年5月21号周日

丽贝卡回来的时候抱着一大堆的衣服,说是商场里衣服大减价。她一件一件的试着,准备把不合适的再拿去退掉。丽贝卡把我叫到她的“房间”里给她做参谋。我发现这些衣服都是很便宜的,有的甚至是10块钱以内的。我告诉她我在国内穿了12年的校服,校服以外的衣服都是妈妈给买的,动不动就要几百块钱。丽贝卡说她这种用便宜价钱买漂亮衣服的本事都是在外企里练就出来的。刚到外企的时候她工资低,也不愿意花钱打扮。但是身边全都是年轻漂亮的小姑娘,不得不逼着自己去打扮。于是就去各种名品打折店,大卖场里淘衣服。她说外表是一部分,女孩子还要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否则1000块钱的衣服穿出来的效果和100块钱差不多。随后她就聊起了她是怎样来到加拿大的:3年前她被公司派往美国总部学习,一年的学习结束后她却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北美。丽贝卡本身就是学英语专业的,又在外企工作多年,对西方社会还是很了解的,于是她动了长期在国外生活的想法。她干脆从公司辞职,并且申请了美国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她申请了加拿大移民签证,目前她就职于蒙特利尔一家小公司。丽贝卡比我年长10岁,生活阅历丰富的她说出的每句话都透着成熟和自信。现在的丽贝卡在争取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她说她希望今后可以在某个国际上市公司里任职,最好能爬到中国区老板的位置,直接派去中国任职。这样她不仅可以享受到西方社会的福利待遇还能待在中国生活。要是不想待在中国了,再申请回北美工作。这个想法可真够美的,不过没有点儿过人的能力谁敢做这个美梦呢!

2006年5月28号周日

今天是周末,雨晴叫上我,带着她妹妹一起去了蒙特利尔自然生态博物馆(Biodome de Montreal)。这个博物馆就在蒙特利尔奥林匹克公园内,它也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举办场馆旧址。

雨晴一家人刚刚在蒙城汇合还没有买车,所以贪玩的妹妹上网查到了这么个地铁沿线的景点,嚷着要姐姐带她玩。出了地铁站没走几步,妹妹就兴奋地指着奥林匹克体育馆的斜塔大叫起来。妹妹早就在网上“侦察”好这个地方了。我们一边朝目的地赶,一边听妹妹的介绍。她说这个斜塔是世界第一高的斜塔。比萨斜塔的倾斜度是5度,这个斜塔的倾斜度是45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着。设计者的意思是把场馆想象成一艘扬帆出航的船,斜塔便是船的“桅杆”,通过“桅杆”将体育场的顶棚吊起来,可以自由开启、闭合。妹妹开心地说着,满脸涨得通红。我和她姐姐来到这里以后一直忙着学业和生活,很少有娱乐的时间。今天托了她的福,有幸参观到蒙特利尔的地标性建筑。可惜的是今天斜塔没有开放,我们没法坐缆车登到塔顶端看风景了。

欣慰的是自然生态博物馆还是很好玩的。这个博物馆不算太大,个把钟头就走完了,不过内容的确很丰富。场馆的四个参观区模仿了整个美洲从热带雨林到南北极的自然生态环境。展出的有动物和植物,让这里成了动物园和植物园的结合体。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企鹅馆。一块好大好大的落地玻璃后是一大片人造的南极场景,雪地里居然全部都是真正的企鹅,有成年企鹅还有企鹅小宝宝。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企鹅,还那么多。我们三个都不说话了,纷纷拿出相机照相。除了可爱的企鹅,我们还看到了其他的本地特色动物。因为是周末,博物馆里来了好多孩子,各种肤色的可爱洋娃娃也成了一道风景。我偷偷给他们拍了好多张照片。

改造后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不仅有生态馆,还有天文馆和昆虫馆。从生态馆里出来还有时间我们选择去逛一逛昆虫馆。各式各样的虫子标本“栩栩如生”,吓得最怕虫子的我几乎是全程眯着眼睛的。最后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电子体重秤让我睁开了眼睛。体重秤的计数不是用数字来显示的,而是垂直排列的一排小红灯,每一盏小红灯都代表一定数量的蚂蚁的重量。雨晴和妹妹都是身材娇小的姑娘,站上去后没亮几盏小红灯,我站上去后小红灯往上窜了好一会儿,一个胖老外站上去红灯就立刻蹿到顶了。体重秤旁的游客们都被这种有趣的称重方式逗得咯咯笑。

2006年5月29号周一

今天是交美术课第一次作业的日子。主题为立体造型的作业,我选择用一个空盒子做了一个卧室的造型。我们三个像小学生那样捧着精心制作的作业一路往画室走,瞬间回到了小时候。这门课还真是轻松地很,不用读书不用考试,玩似的就可以拿到学分。

2006年6月5日周一

也许是丽贝卡早就看出我这段时间一直相当费力地在学神学,今天她主动提出要陪我出去参观两个蒙特利尔最著名的教堂。丽贝卡叫上了她的男朋友当司机。丽贝卡的男友(现仍男友)是个中国人,据她介绍是华人商会的什么头头,看上去气质儒雅。

我们最先去的是圣约瑟夫大教堂。地方就在皇家山的山顶。之前几次来皇家山都是步行的所以其实只是到了半山腰就下来了。这次有车就绕着盘山公路直接来到了山顶了。没想到山顶上还有这么个著名的景点。更没想到的是,这个教堂相当眼熟,它的图片一直被丽贝卡贴在公寓饭厅的墙壁上做装饰呢。今天我置身于那张图片里了!我记起来之前丽贝卡的确跟我说过她在国内有个信教的朋友一直很向往这座大教堂,一直很想来却一直没机会。一下车丽贝卡就向我介绍说圣约瑟夫大教堂据说是世界上第二大圆顶教堂,蒙特利尔最高的建筑。在丽贝卡饱满情绪的感召下,我也顺便把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提了出来。丽贝卡那个华人商会的男友很耐心地向教学生一样解答了我的问题。我总算弄明白了出现在阅读材料里的那些个名词是怎么个回事了。基督教、***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十分盛行,其中也包括了天正教、新教,和东正教。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画的都是圣经故事,而最初使用彩色玻璃是因为从前玻璃工艺还无法制造出好看的玻璃,于是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一幅幅的图画。我们见到了一面挂满许多拐杖的墙。原来也是有典故的:一个叫安德烈的修士曾以圣约瑟夫教堂中的灯油,治愈了许多身有残疾的病人,一些病人问讯后蜂拥而至,人潮持续了30年之久,特别是平时靠拐杖走路的残疾人,到了教堂就不需要拐杖了,当时就能够扔掉拐杖。今天我还亲眼见到了管风琴。之前我看柯南的时候在某一集里就见到过管风琴,当时的剧情讲的是凶手利用管风琴杀人。今天我亲耳听到了由管风琴演奏出的圣歌。

之后我们去参观了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据说圣母大教堂是参照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样式建造的,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小巴黎圣母院”,据说是北美最大的教堂。汽车载着我们经过了一片熟悉的街道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圣母大教堂所在地就是蒙特利尔旧城区的中心,和唐人街紧挨着,难怪之前我每次来“老城”的时候都会路过这个教堂呢。今天我才第一次踏进这座和它擦身而过很多次的大教堂。进去之前我仔细看了一眼教堂的大门,可不就是家里那本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的封面上那个教堂的模样嘛!原来蒙特利尔和巴黎还这么又渊源,被称为小巴黎可不是随便叫叫而已的。丽贝卡告诉我那些表情庄重地坐在长椅上双手合十小声说话的人多半都是来做弥撒的信徒。参观结束出了门,博学多识的丽贝卡男友告诉我圣母大教堂旁边的一座朱红色建筑是一座神学院,它是蒙特利尔最早的摩天大楼。居然是“神学院”!不仅大学里设有“神学”课程,还有专门研究神学的学院!神学院是用来训练基督教团体中的成员,接受基督教的世界观与神学体系的研究机构。还有更让我吃惊的呢:北美的很多一流大学都是在神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难怪我在这里的大学避免不了和“神学”的亲密接触了。

丽贝卡和她的男友都是加拿大移民,而且一直都有收入,生活条件也不错。我告诉他们留学生生活半径很小的,能去玩的地方不多,最远的地方就算是皇家山(而且因为没有车所以只能爬到半山腰)和这个靠近唐人街的老城了。丽贝卡告诉我这两处恰恰是最美得风景点了。从圣母大教堂起至老港口,正是蒙特利尔老城区的中心,这一段也是极佳的步行游览路线。丽贝卡建议我们一起“用留学生的方式”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道轻松漫步,沿路观赏这座城市的传统西方建筑,慢慢品味感受一下这座北美的“浪漫之都”。

今天真的很充实很开心。真的要感谢丽贝卡。今天我总算让我认识了这座我居住了三年的城市。在这之前,这个城市对于我来说就是学校、公寓、唐人街,加超市,直到今天它才向我敞开了它的怀抱,让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006年6月16日周五

今天之前,我很难想想自己会和丽贝卡聊得火热。毕竟我们之间有10岁的年龄差。今天我发现她正在用电脑上的“PPTV”软件看超级女声,也凑过去一起看起来。丽贝卡主动介绍说用这款软件可以看到国内电视上正在播放的影视剧和各种综艺节目。想看什么节目,直接选择点开就可以了。这样看电视可比起林琼那种下载下来再看还要爽!这段时间国内正在热播着超级女声的比赛。我告诉她我去年暑假回家的时候也看了,是特别火的一个节目。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前看电视,边吃提子边对每个姑娘的演唱做评价。丽贝卡和我一样都喜欢会跳舞的唐笑。我们边吃边聊,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

2006年6月18日周日

很快就要学期结束了,神学课交作业的日子也近了。可是每晚丽贝卡依然电话不断。我想出一个好办法,从超市里买来耳塞,超级好用。这是一种结构非常紧密的棉花,做成圆柱形,用的时候先把她搓成很细的一条在放入耳蜗,松手后耳塞会再次慢慢膨胀,将外界和耳朵隔离。戴上之后几乎一点儿声音都听不见了。世界瞬间就安静了!不仅再没了噪音还更容易集中精力呢。

2006年6月20日周二

今天早上刚刚洗漱好就听见丽贝卡叫我帮忙戴耳钉。她说她看不太清楚。这意味着我要用一个尖锐的东西去戳她的耳垂,想想就浑身冒冷汗。丽贝卡的皮肤上本身就有些斑斑点点的,很难找到隐藏其中的耳洞,就算是看到“疑似耳洞”我也不敢使劲戳下去。折腾了半个钟头还是以失败告终。真是佩服这些不怕疼的女人。我就从来不会为了更漂亮而忍受这些痛苦。我不敢打耳洞,怕疼;从来不戴隐形眼镜,受不了有东西直接接触到眼球上那种感觉。

2006年6月21日周三

今天是交素描作业的日子。作业要求是画一幅彩色画,并且为作品附上一段话介绍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从来不下厨的雨晴画了一个厨房。雨晴画了一只打开的,装满物品的行李箱。她说那是跟我一起搬到市中心后的夏天回台湾,假期结束后返回加拿大之前妹妹给自己准备的行李。那个时候雨晴一家还没有团聚,她一个人在这里读书。雨晴说她妹妹性格内向,平常不爱多说话,姐姐要走了,她只会默默地在姐姐的行李箱里装上满满一箱子她爱吃的台湾零食。我之前只想过自己回国以后再回来时的那种难受,却没有意识到其实留在国内的家人比我们更舍不得我们回去和他们团聚了一段时间以后要再次离开。雨晴不愧是小的时候学过画画,充满妹妹的爱的行李箱跃然纸上,露在行李箱上部的那几包零嘴画地相当细致逼真,让人忍不住想像箱子下部还装着什么好吃的。我画的很简单,是一只玩具狗。我5岁那年,爸爸工作的大院聘请了一位的加拿大来的英文外教苏珊来给科研人员培训英语,以便加强年轻科研人员对外交流的能力。那个时候恰巧我也刚刚开始学英文,再加上年轻的苏珊一个人住在外宾接待楼里很是孤单,我爸妈便经常请她来家里做客。苏珊特别热情特别喜欢我,见到我又亲又抱的。我用简单的英文和苏珊“交谈”,她也超级认真的跟我“学”中国话,我们相处地十分愉快。苏珊在中国一直待了三年的时间,经常来我家做客,每次来都会送给我一只绒毛玩具。这只绒毛玩具狗是她最后一次来我家的时候送我的。记得那天临走的时候苏珊对我说:“这只小狗是加拿大的雪橇狗。我就要回加拿大去了。加拿大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希望你长大了可以有机会去看看!”玩具小狗的摸样很是可爱,端坐在那里嘴里还叼着一根“肉骨头”(后来肉骨头被我的好友心妍给扯下来了,还在上面写上了我的名字)。现在我真的来到了加拿大,随身还带着那只心爱的小狗。

今天前往美术课教师的路上我们俩就绘画作业的内容聊了一路。我夸赞雨晴精湛的画功,雨晴则惊讶于我和加拿大居然有这样的一段故事,真是跟这个国家有缘分。

2006年6月22号周四

今天我居然把神学课的论文给完成了!让我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写神学论文是不可能的。关于神学我知道的充其量就是皮毛中的皮毛,远远没有达到讨论某个问题的水平。最终,我的文章内容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个是这段时间来努力阅读的课程阅读材料,再就是通过谷歌搜到的与论文题目有关的各种文章。我东挑一句,西找一句,再用ESL课上学会的改写原文的本领改成自己的句子。就这样一点一点像做剪贴画那样把一篇论文给凑了出来。最终凑满了作业要求的四页纸。好在老师没有要求具体用哪种字体,这给了我们可乘之机。雨晴把字体调大到不能再夸张了,还双倍间距,结果第四页才写了四分之一。她说她实在是编不出来了!

哎,在国外上学就是这样子,一学期下来作业是完成了可是根本没学到什么知识。如果说收获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我们被逼着读了不少东西吧。

2006年6月23号周五

今天是最后一节神学课。最难一项任务的完成基本宣告了这个小学期结束了!正好天气很好,我们刚好可以享受一下加拿大的夏天。今天上课前雨晴特地把妹妹妹妹带来了,她早就准备好下课以后好好放松放松。以前我们在市中心玩都只是逛逛圣帕特里克大街上的大商场,顶多走到大街尽头后拐个弯去唐人街转转,今天我们决定走的远一点儿。这段时间正好赶上世界杯足球赛,每每经过那些小酒吧,我都忍不住朝里面看看。在国内看球需要熬夜,这里有比赛时正好是白天。在街道上也能感到世界杯的气氛:偶尔街上疾驰而过几辆轿车和摩托车,车头上都插着不同国家的国旗,有的司机还会边开车边兴奋地喊叫。我猜一定是他们的祖国球队赢了球!

我们顺着街道一直走,路过了一个公园,公园边上有一辆冰激凌车。以前我在英文教科书里见过这种车身涂满冰激凌和卡通形象图案的流动冰激凌售卖车,而且我一直认为售卖窗口上方那个红白相间的帷幔特别的“国外”。今天亲眼见到,我忍不住提议解解馋。一些在公园里游玩的当地人正在买冰激凌。他们每个人在窗口对里面说着一种冰激凌的名字。在国外买冰激凌可不仅仅是一句“ice cream”那么简单的事。如果只是说“ice cream”的话只能吃到最常见的甜筒冰激凌。我们走近了些,试图看清冰激凌车里的价目表上的产品名称,可惜全是用法语写的,完全是看不懂也不会读。点餐窗口的人很快拿着冰激淋离开了,所以我们连跟在人家后面说“me too”的机会也没有。我们作贼似的推倒一旁“观望”,等待着下一个来买冰激淋的人。等了好一会儿没看见有人往这边走倒是见到一个小女孩坐在公园长椅上正吃着一只看上去很不错的冰激凌,把我们几个都看馋了。我们三个女孩你推我我推你的,谁都不好意思上前问问人家那冰激凌叫什么名字。语言组织一下倒是没有问题,只是害怕这样的举动会把小女孩给吓跑了。犹豫之中小女孩的妈妈也回来了,发现我们这边三个外国人盯着她女儿,投来了怀疑的目光。这下子我们彻底泄了气。最后我们只好买了传统的甜筒冰激凌。唉,这就是脸皮子薄的后果,吃不到想吃的东西。

2006年6月28号周三

今天是最后一节美术课。教室里的画架都被放到了墙边,所有的椅子被围成了一圈。老师笑容可掬地祝贺我们结束了这门课的学习。她对我们每个人交上去的两次作业都非常满意。

在暑假小学期里选修这门课的都是来自各个专业的非艺术类学生。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来谈谈这两个月来接触艺术类课程的感受。在中国的课堂上,回应老师的“你们大家来谈谈”的往往只有沉默,沉默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但是人家老外可一点儿也不沉默。老师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生很大方的接过话头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她讲完了,她身边一个男生接着讲,然后就轮流地讲起来了。入乡随俗,看来是非说不可了!离开语言学校以后我还从没在公众场合下说过话呢!眼看同学们的发言像击鼓传花那样一点一点移过来了。这是要考验我们“即兴演讲”的能力啊!我只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打起了腹稿,边迅速思考边紧张地吞口水。我真是庆幸自己是女的没有喉结,否则我的紧张会显露无疑。我在一分钟内准备出的演讲词是这样的:“大家好。我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这是我头一次用专业的画具作画。我完全没有画画方面的基础,之前甚至都没有画过立体的图形。很高兴能在这样一门气氛友好而轻松的课堂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谢谢!”发言结束,我自我感觉说的还不错,后来雨晴也顺利发了言。

回家的路上我们俩老半天没说话。话说起来我和雨晴从04年头开始到现在早就习惯了彼此可是直到今天我们才头一次见识到彼此的“洋话连篇”,多少有点不习惯。最后还是雨晴打破了沉默,她说我说话像外国人似的,把她吓到了。这几年下来口语上的进步真是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2006年7月5号周三

我到家了!昨天(或者是前天,搞不清了)回国我搭乘了经多伦多飞上海的航班。我先是乘坐飞机从蒙特利尔飞多伦多,再乘同一架飞机从多伦多飞上海。从蒙特利尔飞多伦多后飞机机舱需要清理,我们被要求暂时下飞机在候机室等候。下飞机前我们被广播通知:“请在下机前带上你们的随身行李。”我想反正一会儿我还是乘这架飞机,所以真的就带着“随身”行李背包而把同样带上飞机的行李箱留在了行李架上。英文里用Personal belongings 来形容带在身边的行李,而这个“Personal”又让我感觉仅仅是只随手拿着的行李,是放在座位上的而不是放在行李架上的行李。

在多伦多机场等待的时候我昂着头看着机场大屏幕上播放的世界杯足球赛赛况。第一次听英文足球解说挺有趣的,我对那句“nothing to nothing”印象深刻啊。这么说“0比0”真是有意思!我光顾着看比赛了,完全没听到登机口的人正在叫我的名字。直到重新上了飞机发现我头顶上的行李架全部都清空了才反应过来我的行李丢了!于是我赶紧找到空姐,才明白原委。机舱需要彻底清理,所以连行李架上的行李外都要全部带着下飞机的。我的行李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在登机口喊我的名字。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行李箱上是爸爸给出的主意,说是防止行李丢失。结果这个“小名牌”真的奏效了,却因为我的大意还是险些丢了行李。

2006年8月11日

这个暑假过的还真是忐忑不安啊!直到暑假过了一大半神学的成绩才姗姗来迟。我一整个暑假里几乎每隔半天都要上自己的校园系统去查分数。在国内家里上加拿大的网页打开的速度很慢。盯着进度条一点点像蜗牛似的推进,我的心一次次提到嗓子眼。D和D+是我们最终的成绩,我们通过了。能如愿以偿拿到学分就算是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