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之国的青春岁月
2008年1月2号周二
从圣诞节放假的时候就决定选这门“中国当代文学”了。对于这门课我相当期待。用英文讲的中国语文课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门课的老师是个中年华人男老师,据说是大陆的,对于选他这门课的中国留学生特别关照。“选这门课,平时根本不需要看什么书,最后的成绩至少也是个B-!”林琼说这话的时候已经修过这门课了,拿了个B+的成绩。我知道林琼这个人向来是不用功的,她都能拿B+了,我的成绩肯定差不了的。
今天是第一堂课。听了半节课我感觉到这是一门文学赏析课,和国内的那种把一切都分数化的语文课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老师并没有讲什么主题啦、中心思想啦什么的,而是指导我们去体会文章或是诗歌所带给我们的意境。这不,今天他在课上要求我们闭起眼睛听他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我高中就学过,可是除了头两句诗能记住外,后面的全都忘了。这首现代诗本身的用词就简单朴实,翻译成英文以后就显得更加直白了。我们闭上眼睛,老师开始朗读起来。说老实话这个大陆来的老师英语口音还是很重的。当他开始用发音有些生硬的英文朗读时居然产生了一种特别的“笑果”。“Quietly,quietly,I’m coming.”似乎有人在笑,惹得我也想笑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中国学生进入当地大学前都经过系统、严格的英文训练,进入大学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艰涩的专业名词,以及其他许多生词打交道。我们已经慢慢适应了去阅读满篇生单词的教科书和阅读材料了,冷不丁来了这么一句高小水平的英文,而且还是以这样一种很虔诚的方式来听,着实让我们有点吃不消了。我能听见周围传来了中国学生拼命憋着的笑声。幸亏我是闭着眼睛的,否则看到同胞们拼命止住笑的模样我一定会忍不住大笑起来的。要知道笑是会传染的。比这更加搞笑的是那些外国学生在朗读结束以后一脸陶醉的表情。这可真是一群文学爱好者啊!
2008年1月6号周日
新年伊始,我花了50块加币给自己买个电视机。卖主住在同一条街上,是一对儿情侣。他们俩之前是用天线收台的:“这个电线能收到CTV和BBC两个英文台。你看的时候把电线稍微调一下,调好了画面还是挺清楚的。”女孩给了我这番温馨提示。男孩冒雪帮我把电视抬到了我的公寓。
果然两个英文台很清楚的。直接用电线接收频道不用另外花钱,一样也能看,以后买个二手的DVD播放碟还能看碟呢,多好!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电视节目,连广告也不放过。广告也是挺有趣的,创意很好,还能练练听力呢。哈哈,我的小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啦!
2008年1月19号周六
电视里的脱口秀节目听不懂,新闻还能撮合听听。可是新闻播的那些事情我又都没有相关知识。搞了半天也只能看看体育节目了。可是北美电视台不播我最爱的足球,没完没了的放冰球和橄榄球比赛。唯一能吸引我的就是花样滑冰。两周下来我发现每逢周末都会放上个把钟头的花样滑冰赛事。看看选手优美的身姿,听听经典的乐曲还是蛮不错的享受呢。
2008年2月6号周六
发现了几个我能看的电视节目。我发现CBC几乎每天下午的节目是固定的。先是一档美食节目,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到处吃美食,接着是一档医疗纪实类节目,讲述发生在多伦多儿童医院的故事。这两个节目后面还有一个一刻钟的恶搞路人集锦。这三个节目我都挺爱看的,每次看不是为了练听力,就是纯粹的看节目。
2008年3月25号周三
今天看了花滑世锦赛的集锦。这两个月一有花样滑的比赛我就看,再加上之前在寄宿家庭住的时候就看过一些花样滑冰的比赛,对于加拿大花滑选手已经很熟悉了。这次的世锦赛,加拿大在三个项目上都有奖牌入账,其中布特还在男子单人滑上夺冠。解说员的解说很富有激情,我也真心地为这些我日渐熟悉的选手感到开心。
除了加拿大本土的滑冰选手我对其他国家的选手也都越发的了解了,比如韩国的金妍儿、日本的浅田真央。
2008年3月9号周日
这些天我一直在图书馆里学习,准备“市场模型”这门课的final paper。用林琼的话来讲选这样一门课是自找麻烦。
“市场模型这门课是要写paper的。”周围同专业的中国同学都是因为这一句话而吓得改选了其他的课。可是对我来讲却是无路可走了。几门和数学紧密相关的课把我给上怕了。继续上类似的课我怕是要挂科了。我宁愿面对语言能力要求高的课也不愿意再挑战对逻辑思维要求高的课。于是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教室里不会有中国人。对英语要求相对较高的课程有一个好处:考试的时候在试卷上多写点儿东西总归是能得分的。得不到好的GPA没事,能拿个D也成。
这又是一门“侃大山”的课,甚至连教科书都没有。平常课下的学习材料也就是一些课堂上发下来的阅读材料。我发现其实老师在讲台上说的话很可能和作业或是考试不相关的,纯粹的吹牛,所以记不记笔记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从拿到论文题目开始我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准备论文上面,毕竟这篇以公司合并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占了总分的百分之三十。
没有课堂笔记,老师发下的阅读材料成了我的救命稻草。只有阅读材料,没有课堂板书这样的东西做理论支撑,即使努力回想访问学者王女士教会我的阅读方法还是感觉很难读下去。可是,读不懂也得读啊!我把阅读材料里出现的各种有可能是经济学专有名词的词都划出来,直接到谷歌、维基百科上去查,甚至连翻字典这种老土的办法都用上了。同样的一段文字往往要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才能大概明白它的意思。花了老鼻子的劲最后也只能是看看文章的表面意思。文章讲了些什么是大概明白了,可是要“研究”并且写出一篇报告来还需要更多努力。
从来到加拿大我就一直在练习用英语写文章,语言学校里的高强度英文课也上了一年,的确也有些进步了。可是作为一个外国人,用英文写出一篇像个样子的研究报告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英文本身,所要研究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打个比方吧,让我写那篇研究报告就如同让一个完全不看足球比赛的人去对一场足球赛进行战术分析。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不管怎样,老师总会给一点辛苦分的吧。我的头脑里对于“公司合并”这个主题完全是空白的。到目前为止我只会背概念、画曲线图、套公式做演算,哪里接触过什么公司啊、市场啊这些东西呢?文章里提到的概念对我来说太抽象了,光理解起来都很困难很被动了,哪里还会产生什么足以支撑我完成这次研究报告的“心得体会”呢?我陷入到一个死胡同里。克服了一个困难,下一个困难又接踵而至。要真正突破这些困难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甚至是三年五载。可是我是打算年底就毕业的呀。
我开始强烈怀疑我自己。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学这个专业啊?你是否应该去选择那些更靠谱一点的专业呢?可是哪些专业对我来说更靠谱呢?可以选择计算机、会计、数理化,可是就我这点儿数理、逻辑思维能力根本顶不住啊;可以选择法律、文学、甚至法语这些人文、语言类专业,可是除了语言障碍还有文化障碍呢。再说了,谁又有胆量和老外拼语言呢?眼下的这个专业似乎是我最好的选择了。尽力而为吧!我用上了我在“如何使用图书馆”课上学到的本领。我把阅读材料从头到尾又读了几遍,列出了更多的关键词,并用这些关键词进行搜索,对于搜索到的文章或是书籍进行选择性的阅读。这样我就给自己增加了一些“相关文章”,试图通过阅读这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来弥补我在相关知识上的缺失。读的东西多了,了解的东西也多了一些,渐渐地心情也就平复下来了。
我明白我的这些努力不足以让我完成一篇像样的研究报告。最终的报告注定是一篇内容肤浅、幼稚,语句勉强通顺的小学生式的报告。我的这篇报告是一定要在老师面前丢脸的。说白了就是努力了也不会有好成绩的,这让我很难受。可是为了得到一张毕业证书这点儿难受必须克服。
2008年4月2号周三
现在已经很晚了,上床躺着却睡不着。今天很不开心,不爽的心情从一早一直延续到现在。
上午去听中国文学课。一转眼就到了学期尾声,距离“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作品”为主题的final presentation越来越近了。下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尽快确定是单独做演讲还是两人一组做演讲。有没有搭档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这人独来独往惯了。我收拾好书包准备起身离开教室,却被坐在我旁边的男生叫住了,是个白人老外。他很认真地跟我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大通话,大致意思是表达对我,乃至中国留学生能否完成最后的演讲的担忧。他认为我们这些中国学生在班上从来没有主动发言过,他很难想象我们站在讲台上演讲!说句老实话,中国学生成为课堂上沉默的配角是必然的事情。尽管我们上了12年的语文课,写了9年的作文,我们很小就读过《孔乙己》、《再别康桥》这些文章的“原著”,可是却从来没有像外国同学那样对这些名篇真正付出过热情。我承认,这个课堂上的中国学生一点儿都不认真。但是,面前的这个白人老外还真是让人讨厌。他能够如此直接的说出他的“担忧”是因为他有强大的优越感。他太骄傲了。若是真的担心我们,他为什么不能像Peter那样用实际行动来帮助我们呢?我心里恶狠狠地说着:别以为你自己有多厉害,和咱么中国国内的文学爱好者相比你们“发言”的那些内容算的了什么?我们中国学生不发言只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的自尊。我们不想在一群老外面前“表演”中国式的英语,和你们完美的美式英语形成对比让你们嘲笑。我面无表情地听他说完,说了句OK就走了。和很多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一样,我并不善于用言语为自己辩护,只懂得踏踏实实做事情。尽管平时我把经历主要放在其他功课上,但这门课的期末演讲我一定会认真准备的。我发誓我一定会在期末演讲中用完美的表现来为自己,为中国学生正名的!
今天的第二波不开心来自好朋友刘芸。她的室友圆圆也在这门中国文学课的班上,估计是平时在家的时候和她提到了期末的演讲。在得知我准备单独做演讲以后刘芸也表示出了对我的担忧。她说我说话声音太小了,站在讲台上说话底下的人很可能都听不到。我明白刘芸是真的怕我到时候一个人在台上太尴尬了。我很不开心的是我的留学生朋友也在质疑我的能力。难道在外人的眼里我的“弱”不仅仅是因为我是外国人吗?难道我真外表看上去就真的这样无能了?事到如今这场期末演讲只能成功。
2008年4月6号周日
这两天是周末,我抓紧时间完成了中国文学课PPT。在妈妈的建议下我拨通了长途电话联系到了妈妈的老同学汪阿姨。她们俩小时候是一起长大的非常要好,类似于我和好闺蜜心妍的关系。汪阿姨在BJ上的大学学的是英文专业,本科毕业后还考上了BJ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和中国第五代电影代表人物陈凯歌的妹妹做过同学。汪阿姨一度在BJ电影厂的译制片部工作。
汪阿姨的确对电影有很深刻全面的了解。她提到了电影的英文movie就是从move演化而来的,图片的运动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色彩在电影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
前段时间我一部又一部地看了中国第五代电影人拍摄的优秀代表作,再结合汪阿姨说的东西,我定下了一个简单却明确的主题:以张艺谋的个别电影为代表,简单论述一下色彩在镜头语言中的作用。我和圆圆商量了一下主题和内容。圆圆和她的室友刘芸一样是个整天忙着打工,没有功夫做什么准备。最后我们决定由我来策划PPT的内容,她来做PPT。
昨天圆圆把PPT发给我了。她做的PPT特别好。使用的文字并不多,主体部分是从网上下载的一些有关演讲主题的照片。圆圆选择了纯黑色做底色,用幻灯片形式一播放,很有“电影”的感觉。
2008年4月9号周三
中国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成,从这堂课开始进行期末演讲,大家自告奋勇上台,谁愿意先来谁就举手上台。今天有两个华裔同学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他们的演讲有多么精彩而是他们在演讲的尾声部分的一段言论。他们在主题演讲结束后说:“下面的这段视频与本次演讲内容无关,我们只是借这个机会来说一下。”然后他们就播放了一段视频。
2008年4月16号周三
今天是最后一堂中国文学课。老师进课堂以后我们还没有做presentation的同学都排着队把自己的PPT拷到讲台上的电脑上。谁先谁后没有规定。在国外的课堂上那些当地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的,抢着上台。班上的其他中国同学都迟迟不敢举手,圆圆也一样。老师说如果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去他办公室做演讲。这可是中国学生求之不得的事情。我却迫不及待地想上场。这可是我在大学生涯里唯一一次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再说我还等着证明自己的能力呢!听那些前面上场的老外做演讲,越听就越有信心。这些老外虽然在语言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中国人,中国电影传达出的精神他们很难体会到。
在我们之前有两对中国学生上台,他们基本上是照着写在PPT上大段大段的话读,显得特别不自信。我和圆圆的PPT里只有几页幻灯片上写了比较多的文字。我和圆圆商量好了,那些没有多少文字注释的幻灯片由我来讲。上台之前圆圆特地去了趟洗手间。我们俩配合的很好。圆圆表现的中规中矩,没有失误。轮到我讲得时候我干脆站在讲台正前方的,像个老师那样一边指着幕布上的照片一边面对全班讲解。因为前期准备很充分,要说的东西都装在了脑子里了,看到幻灯片就知道要说什么了,放在脑子里的“演讲词”脱口而出。我们顺利完成了presentation回到座位上时,我才想起教室里应该坐着那个白人男生吧。我顿时感觉很痛快!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