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4,从高保真音箱开始
邹正道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不得不说,在没崛起前,简单几句夸奖就能让人身心愉悦。
“今晚我请各位学长学姐吃夜宵,一是为了庆祝我们广交会的顺利结束,为我们大家能在广交会上能帮助国家赚取更多的外汇而自豪。”
大家都激动得鼓起了掌。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有大量学生看到了国内外的差距而奋斗努力,有着大量的新生机会等着人民去争取。
同时人民的价值观念还相当朴实,每个人都因帮助到了国家而感到内心的自豪。
“二是我卖出了我的音响,为我弟挣到了医药费。我三弟终于不会因为家里没钱而中断治疗了。”
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我很感激大家,但在学院里家庭遇到困难的同学并不止我一个,我决定聘请有空闲时间的学长学姐帮助我制造音响。帮助大家渡过困难时期。”
邹正道的狐狸尾巴终于还是忍不住露了出来。
大学生在现在这个时期有多珍贵不用多说,1984年也就是今年的本科毕业人数是27万人,平均到全国各个单位,很多偏远或小众的单位可能一年都招不到一人。
而邹正道的工厂绝对就是其中之一。
“我知道国家给我们大学生的津贴只够我们自己生活,但有些同学家庭特别困难,还得往家里寄钱。”
邹正道顿了顿,郑重承诺道。
“每一位能在课余时间在我这一天工作四个小时以上的同学,我都愿意每小时给3块钱,每天不少于12块钱。工资不算高,但比周末去搬砖强。”
众人都倒吸一口气。
要知道除非是像拆墙这种既危险又废手的活,不然工地上的普通工作也就一天3块。
这还是因为是在羊城的原因,不然在其它城市,哪怕是京都,也是“36块万岁”。也就是说36块是普通人工资的天花板了。
所以也就有了这一个时代南下发财、下海创业的说法。
也是邹正道明明可以去京都大学之类的名牌大学却不去,去一个五山镇理工大学的原因。
邹正道能因为学校而有就业的优势,却不能因为学校而能在社会上独占鳌头。
“特别是工科、理科、法律或会计的同学,只要愿意来,我都要。表现突出的,我愿意给更多。”
在这个时代,大学生搬砖真不是一个笑话。
很多家庭极度困难的大学生为了补贴家用,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地打工,去餐厅当服务员,去干各种各样的力气活,真的不值,浪费自身的一身学识。
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去企业实习领工资在这个时代基本上不可能,国企用人本来就饱和,至于私企,大多都是饭店或包工头。
至于家教,这个时代的人还没这么富裕呢,哪怕是在羊城这种大城市。
“真的吗?”
“真的,比金子还真。”
众人都欢呼着。
邹正道却比较冷静,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不要看现在欢呼的厉害,但实际上能来的人可能并没有多少。
命比天高,心比纸薄同样说的也是这个时代的年青人。
有少部分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从事人上人的工作,或者出国当“太上皇”。这并不是90后、00后才有的毛病。
但更多的是懒、没动力或抹不开面子。
懒和没动力就不说了,抹不开面子是非常致命的,特别对于实体企业来说。
不是每个人都像邹正道这样把脸皮丢在脚下,还踩上两脚。
但邹正道并不在意,认为有一部分家庭困难的人来就好了。
只有家庭困难的学生,才不会在意所从事的是否是一件清闲体面的工作。
只有家庭困难的人,才有可能在毕业后留在厂子里面工作和被国家分配的铁饭碗中选择自己。
不知何时,邹正道从脚底拿出了一叠传单,抽出几张向众人散发。
周亮几人看着这传单上的内容,全都是印着邹正道刚刚重复过的话,一脸懵逼。
邹正道想了想,说道。
“这叫传单,就像是杂志上的广告差不多,和我们以前上山下乡的传单不同,你们可能接触的少,是鹏城那边才兴起的一种广告形式。”
“你们能帮我把这些传单分发到全校大三大四的班级同学里吗?当然大一大二也可以,但大三大四优先。”
邹正道恳请的说道。
“为了不影响你们学习,你们任何一人每传到一个班级里,并传达清楚我要表达的内容,我就给他1块钱的酬劳。”
众人齐声欢呼。
邹正道回到宿舍已经很晚了,悄咪咪的洗了个澡就上床躺在。
没有惊醒自己的其余五位舍友。
太不方便了,晚上回来的晚不仅减少了自己的睡眠时间,还影响到了室友的休息。
自己有必要申请外宿了。
想着想着,劳累了一天的邹正道很快的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邹正道按计划晃晃悠悠地赶到了广交会的会展。
今天就是广交会闭幕的日子。
邹正道来这里兜兜转转,看看有什么机会。
自己这几天都在忙着推销自己的音响,终于有了第一批订单,最困难的第一步终于迈了出去。
大部分的会展展台已经开始断断续续的收拾准备撤展了。
参观的人和正式展会的时候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级了。
既然如此,正好邹正道能借这个机会看看大陆目前的生产能力。
邹正道像一个街溜子一样,在别人打包的东西里面左瞅瞅右看看,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机会。
但毕竟已经在闭幕了,哪还有什么机会呀。
一路走来,广交会上还是以衣服鞋帽等基础轻工业品为主,家电家器为铺,有科技含量的东西吧不能说一点没有,但着实让人心酸。
虽然邹正道在广交会上越看越沉重,还以为前几天是自己活动范围小,东西才不怎样。但在临近中午准备离开的关口却遇上了一个老熟人,刘舒华。
此时,刘舒华一脸的意气风发,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和周围几个领导模样的人谈笑风生。
谈笑之间,不经意看见了在路旁观察打量人家产品的邹正道。
既惊讶又惊喜。
“小同志可算找到你了。”
刘舒华高兴的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