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兵部尚书于谦?
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传入朱元璋三人的耳朵里。
朱元璋用疑惑的眼神看了旁边的朱棣。
而朱棣紧锁眉头,摇了摇头,并不知道此人。
在朱棣这个时期,兵部尚书,是陈洽。
乃是洪武时期的兵科给事中,朱棣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因平叛安南有功,封为兵部尚书。
至于于谦,这个名字。
朱棣与朱瞻基从未听说过。
看着朱家三人有些疑惑,李承德解释道:“于谦。”
“明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朱瞻基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宣德十年,朱瞻基病危,临终托于谦,好生辅佐太子朱祁镇。”
“直到土木堡之战,失利。”
“瓦剌部围攻京城,令京城乱作一团。”
“众说风云。”
“有的说南迁。”
“有的则是说,举全国之财力,也要赎回皇帝朱祁镇。”
“也有主战者建议。”
“收敛兵马坚壁清野,使瓦刺部师老兵疲,自然退却。”
“一群蠢驴!”
听到李承德讲述京城内部众说风云时。
作为开局一个碗,打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立刻否决了这群蠢驴的建议。
他娘的。
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
不想着备军应敌,还在扯什么呢。
李承德十分赞同朱元璋的想法,于是说道。
“当时!于谦力排众议,率军出九门背城列阵,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于坚城之下重挫虏骑。”
力排众议!
又一次力排众议!
听到于谦的名字。
朱元璋心中满是感慨,这是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名士啊。
如果不知道以后的结果,在瓦刺虏骑十余万,漫山遍野而来的情况下,全天下有几个人敢做出背城列阵迎战,而不是老老实实坚壁清野守城的决定?
要知道,守城的决定是不会犯错背锅的,而出城迎战,哪怕是背城列阵,都有可能被瓦剌部击溃,继而导致京城失守。
做出这种决定,朱元璋三人都很清楚要面临多大的心理压力。
做错了,赔上的是上百万人的性命和大明的国运!
但他们,扪心自问,如果换自己来,那么自己也会做出与于谦一样的决定。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便是如此。
这个时候,朱家三人都对于谦此人。
充满了好感。
大明能得此人。
乃大明国运之幸也。
“在于谦的带领下,兵将勇猛作战,打退了也先瓦剌部,让大明得以有一次喘息的时间。”
“而也先乃是成就,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的首领。”
“眼看攻打京城先机尽失。”
“他把朱祁镇如羔羊一般,赶到了战场上。”
“并扬言。”
“大明军队,谁再敢放一枪一炮,则杀了他们的皇帝,朱祁镇。”
“这让本来士气高涨的兵将,瞬间不敢开炮。”
“啪!”
“又是这个畜生!”
“他怎么还不去死!”
朱元璋三人本以为大明,有于谦这样的存在,肯定能化险为夷。
怎料。
又是这个畜生。
坏了好事。
他们可以预见,当时这些士兵看着自家的皇帝,犹如猪狗一般,被拖在地上行走。
他们羞愧的同时,又该对皇权是多么的失望。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
四代人的努力,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就这样因为朱祁镇一人,而尽失全无。
从此,文官必定遏制皇权。
而百姓,则对皇权也丧失了信心。
说朱祁镇是大明王朝的罪人,也不为过。
“他们怎么这么迂腐。”
“怎么还不赶紧把朱祁镇换掉。”
“朱祁镇一日当这个皇帝,京城则一日不可守住。”
朱瞻基不愧是造就‘仁宣之治’的皇帝。
他一语道破,其中环节。
确实如朱瞻基所说的没错,有些事情必须当机立断。
这个皇帝,必须换掉。
才能让也先的阴谋告破。
李承德赞许的看了一眼朱瞻基,便解释道:“于谦当时也是如此想法。”
“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士气,又一次陷入低谷。”
“随后于谦,启奏后宫。”
“同年!”
“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登基,年号景泰。”
“皇位安定。”
“瓦刺太师也先,挟英宗朱祁镇逼和。”
“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至此,瓦剌围攻京城危机,解除。”
“瓦剌退走以后,朱祁钰任用贤能、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安抚流民。”
“景泰元年,迎接流亡瓦刺一年的朱祁镇回国,将其安置于南宫。”
“景泰八年一月,朱祁钰病危,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密谋趁机迎英宗朱祁镇复位。”
“十七日清晨,朱祁镇通过夺门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景泰帝朱祁钰被降为郕王,次月,暴毙于西苑。”
“年仅30岁。”
“同年,力澜狂挽打退瓦剌也先,拯救大明王朝与水火,一生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的于谦,也被朱祁镇下旨杀害。”
“畜生,他敢!”
愤怒。
这次朱元璋,朱棣,朱瞻基,内心的怒火犹如火山一般,将要爆发。
“咱,要杀了他。”
“咱要让他不得好死!”
朱元璋赤红的双眼,死盯着每个人。
仿佛在场的三人,就是可恶的朱祁镇一般。
愤怒掩盖了他们的理智。
就连因朱元璋在此,话很少的朱棣,此时心中也有一团怒火,无法发泄。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
这天下还有人,敢杀于谦。
那可是堪比诸葛武侯的人,怎么就被冤杀。
而这个时候。
李承德仿佛也心有所感的开口念道。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