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再听完李承德口中的诗句。
朱元璋,朱棣,与朱瞻基,本该处于愤怒边缘的三人。
瞬间。
愣住了。
在他们面前,仿佛看到了一个站在寒风之中,背脊依然挺拔的人。
面对冲向他脖颈的屠刀,此人丝毫不感觉畏惧。
神态坦然。
因为他这一生无愧于大明,无愧于这一身大红官袍。
也正如他的诗句一般。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一句话足矣让他享后人香火。
也确实如此。
“于谦死后归葬故乡杭州钱塘县西湖畔,并与岳武穆并列。”
这句话一出。
朱家三位帝王,表情各异。
因为李承德透露出一个主要信息——杭州钱塘县。
有志向的帝王最想要的是什么。
那就是人才。
只有人才,才能缔造盛世。
而不管是才干,人品,几乎可以比肩诸葛武侯的人。
怎能不叫这三位大明最有文武之志的皇帝,眼馋呢。
这可比什么稀世珍宝,要来的重要的多。
朱元璋:“咱,必须要派锦衣卫到杭州钱塘县,去寻找叫于谦的人。”
“咱要留给标儿,留给后世朱家子孙。”
“有了于谦,就相当于咱大明有了定海神针一般。”
“就是不知道,于谦他爹如何。”
“宁错,也勿放过,咱把于氏家族全都请到应天来,让他们给标儿当幕僚。”
朱棣:“永乐一朝,不愧为盛世。”
“就连千年不出的人才,都已出世。”
“这个人,朕要了。”
“有朕在,我看谁敢杀于谦。”
至于朱瞻基,则是表达无所谓如此急迫。
因为按照先生李承德的讲述,于谦这个人,就是他一手提拔上去。
后成为托孤之臣。
不过。
确实要早一点接触于谦,让他想想办法如何对付二叔他们。
看着表情各异的三位帝王,李承德笑了笑,便继续讲道:“在景泰帝朱祁钰暴毙于西苑之后。”
“等一下!”
“你说朱祁钰死了?”
三位朱家皇帝,表情有些错愕。
合着你们三,就只听见于谦的名字,是吗?
李承德有些无奈的吐槽,便只好重复了一遍道:“是”
“朱祁镇通过夺门复位,次月景泰帝朱祁钰暴毙于西苑。”
“年仅30岁。”
“混账!”
在场的都是人精。
用脚后跟都能想到,景泰帝朱祁钰的死,是谁造成的。
朱元璋眼睛微眯:“好啊,好啊。”
“对外,卑躬屈膝。”
“对内,不仅杀了自家兄弟,还杀了功臣名士于谦。”
“真的是,大鸟吓寡妇。”
“让咱开了眼。”
面对朱元璋奇妙的比喻,李承德愣了一下,便继续讲解:“夺得皇位的朱祁镇,依旧不知悔改,重用宦官曹吉祥等人。”
“后来又听信谗言流放郭登、袁彬等人,重用门达、逯杲等奸臣,民间又爆发了数十万的流民起义,导致明朝自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再度受创。”
“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享年三十八岁。”
“终于死了。”
虽然朱祁镇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八岁。
但观其一生。
还是让大明有史以来最厉害的三位皇帝,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死的好啊!”
只活了三十八年。
就能让大明从顶峰时期,直接跌落神坛。
从此一蹶不振。
这要是再让他多活几年。
那大明肯定在他手里,亡国。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
在朱瞻基还没听他儿子朱祁镇的故事之前,他能想到最,大逆不道的事情。
就是他的儿子朱祁镇,强抢民女。
显然朱瞻基格局小了。
没想到。
他这个未出生的儿子。
给了他如此大的惊喜。
惊喜的让朱瞻基的屁股到现在为止,还火辣辣的疼。
“等一下,屁股?”
好似,想到什么的朱瞻基,立马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
作揖递给李承德:“先生,虽你为我叔,但师为先,叔为后。”
“学生,按父之令,拜入先生门下。”
“来得匆忙,未准备束脩六礼,现已解下随身玉佩,赠予先生。”
“勿先生怪罪。”
“他日,待学生准备好束脩六礼,再来拜会先生。”
“学生有事,先行告退。”
说罢!
朱瞻基便如一股风一般的夺门而出。
不为别的。
只为了保全自己的屁股。
没看太祖爷爷手拿匕首,虎视眈眈的看着自己吗?
再说了。
鬼知道,朱祁镇下一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皇帝。
万一,再出现一个同朱祁镇一样的混账皇帝出来。
那朱瞻基还有什么脸活在这个世上。
但显然朱瞻基想错了。
朱祁镇的下一代,便是明宪宗时期,朱见深。
朱见深即位之初,顺应人心,平反于谦冤狱,又恢复景帝帝号,赢得了朝野支持,保证了政局稳定,初期倚重李贤、商辂等阁臣,斥逐佞幸,体谅民情,蠲赋省刑,考察官吏,朝中能臣汇集。
而他下一位,则是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比他老爹,还要厉害,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广开言路。
有些人,把明孝宗朱祐樘,称颂为贤君,比于汉文帝、宋仁宗。
当然。
大明的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
自明孝宗朱祐樘之后,再无一位正常的皇帝。
比如说,爱建动物园的,爱修仙,爱木头的,爱上吊的,反正没有一个正常人。
李承德望着突然夺门而出的朱瞻基,
再低头,望了望手中朱瞻基递给他的玉佩。
心中暗道。
这玩意,应该很值钱吧。
就当李承德暗自脑补这个玉佩值多少钱时,一旁的朱棣拍了拍李承德的肩膀。
说了一句很不错。
便冲朱元璋作揖道:“今日承德之言,让儿臣受益匪浅。”
“自今日起,儿臣必当三省吾身,不负大明。”
“儿臣今日能见父皇一面。”
“深感幸哉。”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愿父圣安,儿臣告退。”
朱元璋挥了挥手:“去吧。”
“老四,谨记你刚才说的话。”
“这个位置,既然坐了,就给咱坐牢,坐硬,坐到天下人心甘情愿的让你坐这个位置。”
“是,谨遵父皇口谕。”
说完!
朱棣告别朱元璋与李承德,向门外走去。
这一次。
李承德看清了。
只见朱棣两脚踏出书店门框时,地面便出现一个螺旋纹,不一会这个螺旋纹便覆盖朱棣全身,一眨眼的功夫,朱棣便从原地消失不见。
这让亲眼所见的李承德感到了震惊之余,也暗自道。
难怪上次跑出去追朱元璋,没有追到。
而眼见朱棣爷孙俩走了,朱元璋也顿感时候不早。
便也想离开。
而李承德则是一拍脑袋反应过来,连忙跑到收银台后面,搬来两个箱子。
“老先生,上次你不是说,朱标身体不好吗?”
“我特意去医院让医生开了一些治疗风寒的药。”
“这上面我都用繁体字标明,服用说明。”
“不过。”
“老先生,这些药物只是一个辅助。”
“主要在病人的心情。”
“心情好了,病自然就好了。”
“如果病人心情不好,那么不管是什么神丹妙药,都无法药到病除。”
看到李承德如此真诚,不厌其烦的讲述每一种药的用途,以及注意事项。
朱元璋欣慰的拍了拍李承德的肩膀:“好孩子,用心了。”
“你的恩情,咱记下了。”
“来,这个你拿着。”
说完。
朱元璋便从袖口处,掏出一件物品。
李承德满脸不可置信的望着朱元璋,手中的物件。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