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冬天的雨,宛如无数颗冰晶在天空中跃动,坠落在这个银白世界,打破寂静,划破寒霜。

李承德吸溜着茶水,听着店外淅沥沥的雨声,不由的感慨钱确实是不经用。

在经过朱元璋的痒痒挠,以及朱瞻基的玉佩。

李承德初步实现了财富自由。

他先后买下书店以及隔壁的两家店,依次打通,然后便是大张旗鼓加班加点的装修。

以及他费尽心思,托人,问人,搞来的一些在外人眼中没啥用的奇葩东西。

经过这两个月的不懈努力。

李承德最终只是体验了一把千万富翁的角色。

现在的他,是脸比兜要干净许多。

就在李承德自嘲一笑的时候。

一道声音划破寂静的书店。

“小友,又在发呆啊。”

“先生,最近可好?”

“承德,我们又见面了。”

望着面前的三人,李承德诧异的抬起头。

今夜,来得非常齐全。

祖孙三代都来了。

“老先生,朱棣叔,大侄子,好久不见。”李承德站起身,便给三位帝王沏了一壶茶水放在他们面前。

闻着茶香,朱瞻基笑道:“先生,这茶香浓郁,悠然飘逸,明显要比上次我们来得要好上许多。”

“没想到先生还暗藏私货啊。”

“哈哈。”李承德笑了笑:“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你们上好茶啊。”

“小友,你这铁卖的可值不少钱财啊。“朱元璋背着手,在房间里转了一圈。

“今日的书肆与我上次来,可截而不同啊。”

“宽敞了许多,也多了些许匪夷所思的器物。”

“还是没有瞒过老先生。”李承德嘴角微笑,便带领着朱家三人,穿过书架,来到一扇门跟前。

推开大门。

便是一间硕大的房间,房间宽敞,正前方竖立着120英寸液晶显示器。

“先生,你怎么用这么大的明镜?”

看着黑色的镜面倒影出四人的身影,朱瞻基毕竟年少,连忙冲上去,左摸摸,右看看,十分好奇。

抚摸着机身,朱瞻基惊叹不已,连忙呼叫爷爷朱棣:“这个触感好奇妙啊。”

“孙儿,在先生面前不得无礼。”

“况且,承德是何许人也。”

“怎会无趣到带我们看妇人用来梳理面容的明镜呢?”

“是吗?”朱瞻基有些纳闷的指了指镜中的倒影,有些奇怪道:“不是明镜是什么?”

“确实不是明镜。”

李承德摇了摇头,便拿起桌子上的遥控器,打开了120英寸华为智慧屏。

一阵优美的开机声音,吓的旁边朱瞻基一跳。

“什么声音?”

李承德安抚了一下紧张的朱家三人,“这是显示器,也可以理解成皮影戏。”

“今日,我想让你们看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说话间。

李承德按下了播放键。

只见本该黑漆漆的显示器,出现了画面。

画中是一个长发散乱,胡子拉碴,身穿明黄色衣服的中年男人。

只见画中的男人,拿着一条绸缎,悬挂在歪脖子树上。

口中喃喃自语在书写着什么。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书写完毕。

中年男子一声长叹,随后一脸悲愤,脚踩着早已跪倒在地的宦官。

徘徊煤山树下,自挂东南枝去了。

而老宦官手捧着帝王皇冠,大声喊道。

“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等一下!”

“这,这,这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瞪大了双眼,他们眼神充满了震惊。

本该好好的一个人。

怎么就自缢于树杈之上。

而且看着画中老太监还说了一句,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难道自挂东南枝的人,是明朝的皇帝?

这他娘的算哪门子的明朝皇帝。

看着朱家三人疑惑不解的眼神,李承德按下了手中的暂停键,解释道。

“画中的这位,则是明朝皇帝朱由检。”

“万历不受宠的皇孙。”

“幼年丧母。”

“11岁,父祖薨逝。”

“13岁,册封为信王。”

“15岁,魏忠贤专权,祸乱朝纲,他隐忍待动。”

“先生,等一下,劳烦你解释一下魏忠贤此人。”一旁的朱瞻基皱紧眉头,打断了李成德的话语。

“魏忠贤,隆庆二年生人。”

“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果然!

又是宦官乱政!

朱瞻基苦笑一声,便抬头望向朱元璋,与朱棣。

只见,两人不知是因为上次名叫王振的太监,给弄的免疫了。

还是因为什么?

只见太祖爷爷朱元璋,与爷爷朱棣,并没有上次那么震怒。

而是挥了挥手,让李承德继续讲。

仿佛在说。

朕累了。

赶紧毁灭吧。

李承德也随之苦笑了一声。

造成如此局面。

因果其实在朱元璋废宰相之际,于朱棣永乐时期,大学士渐受亲任,成立内阁之中。

这个时期的文官集团,发生些许微妙的变化。

再由朱元璋,建立的皇子选妃不问出身的祖训。

以及大名鼎鼎的郑和,为宦官做了一个正面教材。

种种因素,导致了化学反应。

才加速了宦官乱政的可能性。

真以为,明宣宗朱瞻基吃饱了撑得在宫中设置学堂,选用低于十岁的宦官进入学堂学习,并派有才学的官员担任他们的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

还不是因为朱瞻基,在朝堂被文官集团怼的实在太愤怒,环顾自身一周,并没有自己人。

所以才一发狠。

你不让我好过,那么我也不让你们好过。

这才成就了宦官乱政的基石。

毕竟,如果想巩固自身的皇权。

必须要有自己人。

这个自己人,可以是外戚,可以是宦官。

但,就是不可能是文官集团。

因为从皇权建立之初,文官集团与皇权便是对立面。

这是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一环。

说来也可笑。

李承德面前的三位帝王,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便是成就了宦官乱政。

他们听着因为自己当时中下的因,让大明无时无刻不陷入宦官乱政的果。

不知他们心中作何感受。

看着阴沉着脸,不断思考的朱元璋与朱棣。

很显然,他们多多少少是注意到了这一点。

李承德心中微微一笑,心中暗道。

这才是你们的真面目吧。

如果连喜怒都表露于脸色的话。

这就不是开局一个碗,和八百亲兵就敢发动靖难之役的朱元璋,与朱棣了。

不过。

看着好奇在液晶屏来回打转的朱瞻基。

李承德笑了笑,也就是朱瞻基这个年轻的傻小子,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清了清嗓子,之后。

李承德继续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