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金本位?”

听着极其陌生的词汇,朱家三人在口中重复了一遍。

李承德点了点头道:“自人类诞生以来,货币便应运而生。”

“此事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古代人以贝壳作为货币,而到了汉唐则多用铜钱。”

“这个学题我知道。”朱瞻基如在学堂的学子一般连忙举手答道:“等到了明朝,由于多地缺少铜矿。”

“太祖便下令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以中书省名义发行纸币——大明宝钞。”

“是的没错!”李承德眼神赞许的看了一眼朱瞻基道:“这个时间段,货币迎来了一次变革。”

“用一张毫无用处的纸张,附加了超出它本身的价值。”

“也因此。”

“使大明王朝的经济超过了同期世界上所有国家。”

“而直到1661年,也就是清朝顺治帝驾崩的那一年,外邦人才想到用纸币进行贸易交易。”

“哈哈哈!”听到外邦人这么晚,才想到用纸币进行贸易交易。

刚才被外邦人压到怀疑人生的朱元璋,立马觉得自己又可以站起来了。

“咱就说,蛮夷终究是蛮夷。”

“饮血食肉,把脑子都吃坏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竟然直到276年以后,他们才想起来。”

朱元璋此刻瞬间有一种扬眉吐气之感,“那些酸儒都说咱是泥腿子出生,不通文墨,不懂百姓生计。”

“但就凭用宝钞代替货币的想法,古往今来,谁能想出来。”

“咱用此法,一扫国库亏空。”

“是不是,老四。”

听着自家老爷子吹牛皮的朱棣,连忙迎合道:“自父皇颁布“钞法”已来,儿臣也因此受到诸多益处。”

这一点,朱棣到没有拍朱元璋的马屁。

他确实是受到诸多益处。

历史上的朱棣,因得位不正渴望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便立志要让大明成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国家。

所以朱棣在位期间,想干很多事情,比如迁都、修典、北征。

而也正因为这些事情,导致了朱棣变成一个永动印钞机。

至此,大明的经济陷入崩溃,从而‘宝钞’这个明朝唯一的合法流通货币,变成了废纸一张。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大明百姓遇到宝钞放在街上,路人不去争抢,甚至到了不去看的地步。

可想而知,当时的宝钞贬值是如何的迅速。

听着朱元璋与朱棣,互相捧对方臭脚的夸赞,李承德不由的心中暗道。

老爷子您难道忘记最先实行,纸币代替铜钱的乃是宋,元两朝啊。

您只是在他们基础上,改进了一下而已。

怎么就成了你发明的东西。

看着爷俩如此开心,李承德觉得有必要让他们清醒一下。

“用纸币交易货物是没错,但要有相应的制衡才行,不然对国家的危害,比苛捐杂税有过之而无不及。”

“制衡?”朱元璋与朱棣有些疑惑道:“朕只知道怎么印刷宝钞。”

“制衡是个什么东西?”

听着两人对经济一窍不通的言语,李承德颇有些头疼道:“你是如何看到‘宝钞’。”

“宝钞不就是代替铜钱吗?”朱棣觉得此问题太过于幼稚,便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错!”李承德指了指旁边的朱瞻基,“你来回答,为何我说这是错误的观念。”

“啊?”被突然指名道姓的朱瞻基脑子有些发蒙,不过还好他立马稳定了心神,沉吟了片刻便张嘴回答道。

“先生说错,那是因为铜钱有数,而宝钞无数。”

“换言之,大明如今铜矿缺少,便只能造出有限的铜钱,从而稳定市场经济。”

“而宝钞,则是因为用纸张所造,所以想造多少都行。”

“对。”李承德接过话头道:“如果朝堂随心所欲制造宝钞,是什么后果?”

看着跃跃欲试的朱瞻基,李承德立马阻止道:“你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请朱棣叔来说。”

“应该没有什么后果吧!”朱棣颇有些心虚的答道。

“没后果?”这个回答把李承德都气笑了,他眼神严肃的看着朱棣道:“朱棣叔,到了现在,你还在妄想欺骗自己吗?”

“大明宝钞它不是一张纸,它代表的是大明的国力和信誉。”

“为什么代表大明的国力?因为换句话说,大明宝钞的总量即大明的制造力总值,也就是大明创造的有价值的物品的总和。”

“为什么代表大明的信誉?因为百姓是相信这张纸能当纸面上写着的钱用才买账的。”

“而无节制的滥发宝钞,就是市面上钱多了物品少了,百姓需要拿比原来更多的钱去买同样的物品,宝钞自然就贬值了。”

“滥发宝钞这种不劳而获即可获取大量的财富的手段,来钱来的太快了,太容易了,朝廷是会上瘾的!”

“朱棣叔,你说你会不会上瘾呢?”

上瘾?

对朱棣来说没有人会想到用这个词来诠释他。

但现在有了。

他确实上瘾了。

早在朱瞻基说出宝钞不能与铜钱等价的时候,朱棣早已明白过来,滥发宝钞是一个什么后果。

但他决定欺骗自己。

没有办法啊。

他太缺钱了,

迁都,修典,北征蒙古,各地藩王、建文余孽、洪武旧勋..…还有各种势力,无不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屁股下的这张还没坐热乎的龙椅,人人都想掀翻自己这个乱臣贼子,继而取而代之。

“你说这些朕难道不明白吗?”

“但没有钱,朕怎么能缔造大明盛世,没有钱,朕怎么稳固大明江山,没有钱,你让我的兵卒,拎着烧火棍去打鞑子吗?”

“朕知道,滥发宝钞其实就是从百姓身上割取来的,是百姓的血肉!”

“但朕有什么办法?”

“你告诉朕到底有什么办法。”

最后的诉说,是朱棣从喉咙处喊出来的。

难道李承德说这些朱棣不懂吗?

他太懂了。

就因为太懂了,他才实在想不出办法来。

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看着有些愤怒的朱棣,李承德敲了敲墙壁道。

“现在,我便开始简述朱棣叔面对的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