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啪!”

看着吞吞吐吐的朱瞻基。

朱元璋那布满老茧的大手,丝毫不客气的拍在朱瞻基后脑勺上,“臭小子有话就直说,磨磨唧唧的像个娘们一样。”

这是朱瞻基今晚以来,第二次被打。

他呲着牙摸着自己后脑勺,有些委屈道:“太祖爷,这个倭寇国不能征啊!”

话刚说完!

朱瞻基的后脑勺上,再次出现朱元璋的大手。

“啪!”

“你小子有脑疾吧。”

“倭寇狼子野心,有不臣之心,咱打的就是这些小矮子。”

这倒不是朱元璋馋倭寇家的银矿,而随意编造的出兵理由。

在历史上确实有此事发生。

明朝开国初年,朱元璋就派使臣持国书去倭寇、高丽、安南、占城四国。

意思很明显。

元朝已经灭亡,现在华夏是大明王朝,你们诸国赶紧奉大明为“正朔”来朝贡。

随后自古以来都是华夏亲儿子的高丽、安南、占城三国都很顺从,立刻遣使赴明称臣朝贺。

唯独这个不孝儿子倭寇没啥反应。

不但倭寇人不来朝称臣,而且“乘华夏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

朱元璋知道后更为恼火,喝令倭寇国王:“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起来!”

结果,华夏使者复述了朱元璋的话语,被日本人砍了脑袋。

至于后续,朱元璋后来也没管。

主要还是国家穷啊。

发兵去那么远的地方,就为了得到日本承认大明宗主国的地位。

很显然这个买卖十分不划算。

但现在不同了。

他娘的,这个倭寇国可是有超大银矿啊。

要是银矿在高丽、安南、占城三国,可能朱元璋还顾及一下吃相。

但轮到倭寇国。

朱元璋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谁让你,抱着这么大的财富,还很嚣张。

不打你,打谁。

看着暴跳如雷的朱元璋,朱瞻基捂着后脑勺委屈巴巴道:“这又不是我说的。”

“是您给朱家子孙立的规矩。”

“十五个不征之国,其中第二个就是倭寇国。”

“啊?”朱元璋十分疑惑,随后看向李承德道:“咱有说过这句话吗?”

李承德点了点头:“说过。”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华夏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此话出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其实当时说这些话的朱元璋。

是怕子孙后代狂妄、轻浮、率意用兵,从而招惹祸害,特地将自己的谨慎对外用兵之国策写入了《皇明祖训》之中。

当时的国策,中心点是放到了西北边境。

听到李承德的言语,朱元璋点了点道:“这些话,是咱的口气。”

“但….。”

“啪!”

一巴掌仍旧拍在朱瞻基的后脑勺道:“臭小子,咱当时咋说的。”

“吾恐后世子孙倚华夏富强,贪一时战功。”

“前提是华夏富强。”

“现在大明王朝穷的裤裆子都缝不住。”

“不征倭寇,更待何时。”

“现在咱要立一个祖训。”朱元璋轻咳了一下,在脑海里组织了一下词语道:“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

“然倭寇弹丸小国,狼子野心,窥华夏之地,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责令,大明朱家子孙永征此地。”

“干他娘的!”

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最后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只能以干他娘的收尾。

听完朱元璋爆粗口,朱瞻基抽动了一下嘴角道:“太祖爷爷,征倭寇,我们朱家子孙肯定响应。”

“但有个问题啊。”

“那就是日本是有神风庇佑。”

“据元史记载,昔年忽必烈派十万大军,两次跨海征伐日本,均因遇神风而无功而返,舟坏且尽,军士嚎呼溺死海中无数。”

这句话一出。

朱元璋,朱棣皱了一下眉头。

是啊,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还需徐徐图之。

但李承德撇了撇嘴道:“什么神风,那玩意说白了,不就是亚热带低气压形成的台风吗?”

看着有些不太明白的朱家三人。

李承德只好打开另一张地图道:“北半球热带附近形成的台风,沿着太平洋高气压的边缘向西北前进来到中纬度地区。到了晚夏和秋天,太平洋高气压的势力逐渐减弱,台风就更容易登陆日本。”

“通俗的讲,就是七月到十月的巨型台风,忽必烈这种一辈子没下过海的旱鸭子,还按着秋高马肥的季节出征的规律来征日本,那不是自己往台风上送吗?不被吹成渣滓才是怪事。”

“只要大明军队,避开这几个月份,便会安然无事。”

“对了,还有。”

李承德从箱子里,翻找半天,找到了日本地图道:倭寇国目前已经结束几个村长打来打去的局面。”

“现在是足利氏一族,也就是足利义持执掌政治。”

“足利义持,室町幕府第四位将军。父亲是足利义满,母亲是三宝院坊官安芸法眼的女儿藤原庆子。有同母弟足利义教、异母弟足利义嗣等。”

“这两人日后说不定用的上。”

“而足利义持的正室为日野资康的女儿日野荣子。”

“而他的儿子名叫足利义量。”

“此人与一名叫做富樫满成的大臣不和。”

“这一点等到明军到达倭寇国,可联系此人,当大明的领路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李承德沉吟了一下,眼神之中闪过一丝狠辣。

“要让大明王朝能永远驻扎此地,必须下手狠一点。”

“承德所言极是!”身为马上皇帝的朱棣,也缓缓道:“银矿此事,不得与外人泄漏。”

“况且,挖取银矿,需要大量的人力。”

“这一点,我赞成承德的言论。”

“杀一半,留一半。”

“这留下的一半人,让他们世代为奴直到搬空银矿。”

“并且必须要把他们膝盖打弯,背脊打断,让他们永世不得有一丝对大明的不臣之心。”

听着朱棣略有些残忍的言语,李承德心里并没有一点心里不适。

国仇家恨,没有什么无辜论。

他就是如此小心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