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愚蠢!

比蠢驴还要愚蠢。

咱的标儿怎么就生出这么个玩意。

大明,决不能交给这个蠢驴手里。

朱元璋从刚开始的好圣孙,再到蠢驴的称呼,可以判定朱允炆这辈子跟皇位是无缘了。

而一旁的李承德迎着老者杀死人的目光,硬着头皮继续讲道:“这第二蠢,理想皇帝,理想政策。”

“朱允炆力行改革,然而政策却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

“对于朱允炆而言,周朝才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时代。”

“他坚信,只有恢复周朝的国度,才能实现天下大同!”

“并且他大开科举,但轻视武将。”

“废除朱元璋设立的科举南北榜,致使北方学子不满,对其离心离德!”

“停办北方官学,断北方士绅入仕渠道,致使北方士绅不满,对其离心离德!”

“因此朱允炆在朝廷中又重用黄子澄、齐泰,还有方孝孺,可谓“秀才朝廷”,而反过来,武将方面,朱允炆一朝,学会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那一套,大有开启重文轻武,打压武将之风。”

一个刚登基做皇帝的人,就敢自毁根基。

也算是天下独一份。

“啪!”

一个水杯,被朱元璋硬生生捏碎,他怒不可遏,即便是破损的玻璃扎破他的手,也全然不顾。

因为这个时候。

朱元璋心里在滴血。

他心疼自己打下来的大明江山,将要毁于这蠢驴的手里。

“咱要把朱允炆发配到凤阳老家,永久圈禁。”

这个决定其实对于朱元璋来说,并不难。

要不是看在朱允炆现在还没做什么,没有当这个皇帝。

朱元璋早就想举起屠刀,直接把朱允炆给砍了。

因为没有人知道,朱元璋建立这个大明江山意味着什么。

假设!

如果历史上没有一个叫朱重八的人出现。

那么华夏百姓,只会缅怀唐汉时期的大一统。

因为从晚唐末期开始,华夏大地便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到宋朝灭亡,都没有实现华夏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局面。

燕云十六州,一直在被外族占领。

现在的人,谁都无法想象。

当朱元璋的部下徐达,北伐大军步入元大都的那一刻,是多么令人热泪盈眶。

陆放翁,文忠烈,岳武穆,等等,为华夏大一统所奋斗的英魂们,终于可以安息了。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统一华夏的是秦始皇,但再造华夏乃是朱元璋。

所以,当听见自己子孙竟然干出如此愚蠢之事的时候,可想而知朱元璋有多气。

气的上头。

他都想回去,连带着朱标一起给打了。

谁叫他生出这么个混账儿子。

李承德看着老者手中的血从手心一直滴落在地板上,他有些诧异。

第一次见,气性这么大的老先生。

好像刚才说的朱允炆真的是他的不孝儿孙一样。

李承德快步走到柜台,打开备用药箱,拿起纱布与碘伏,便来到朱元璋身旁清理伤口:“老先生,你也不用生这么大的气,这不还有朱棣嘛。”

“这天下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后来朱棣不就赶跑朱允炆。”

“然后五次北伐,打废蒙古,才成就了大明276年历史。”

听到李成德宽慰的话语,朱元璋气也消了大半。

对啊,咱还有老四呢。

幸亏有老四,不然咱的大明江山,便毁于这个蠢驴手里了。

这会的朱元璋,心里是一点都不怪罪朱棣了。

毕竟。

谁当这个皇帝,哪有山河永固来得重要。

随后,朱元璋便有些好奇的问道:“你说老四,他到最后是怎么当上这个皇帝的呢?”

跟面前的老者谈了也这么久了。

很显然李承德也习惯,老先生说话的方式,便没当回事解答道:“这就是我想说的朱允炆,愚蠢的第三点。”

“根基不稳,冒险削藩。”

“继位之初,根基未稳,便急躁削藩,建元元年,便连削周、齐、湘、代、岷五位藩王,更是将湘王逼死,致使大明众藩王对其离心离德。”

“观建文一生,昏招频出,虽有仁孝之名,却无人君之智。”

“坐拥江山,却被朱棣以800士卒起事,取而代之,实属自食恶果。”

“该杀!”

朱元璋眼睛微眯,口中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

要是熟知朱元璋的人,在场。

便知道,这是朱元璋真动了杀心。

此生,朱元璋最恨的则是手足相残之事。

他没想到这个蠢驴刚登基,就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叔叔们。

竟然还把湘王给逼死了。

好。

你逼死咱的儿子,那么你这辈子也就别想从凤阳老家出来了。

别怪朱元璋狠。

只怪朱允炆的爷爷是朱元璋。

至此,朱元璋对于老四登基做皇帝,是一点都不生气了。

要是换做是朱元璋本人。

面对自己的兄弟被亲侄子,给逼死。

他也会这么做。

毕竟谁都不想死,而且还要让这个蠢驴掌管大明。

可笑。

怎么可能?

李承德对于老者口中的该杀,并没有当回事,他只是附和道:“确实,朱允炆这个人,当个读书人管一县之人,还凑合。”

“但是,当皇帝,确实有些昏庸。”

“只会害了明朝天下。”

“哎!”

“如果,朱标当时没有去视察陕西,那么大明也许就会变的不一样。”

“说不定,朱允炆在朱标身边再多待个十几年,其实比历史上的他会好上许多。”

“你说什么?”

“再说一遍?”

朱元璋瞪大了双眼,两手紧抓李承德的肩膀,神色激动,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

从刚才与李承德谈话的时候,便已经猜到他的好大儿朱标会英年早逝。

但他下意识回避这个问题,一直没敢提及朱标的名字。

以为他是天命如此。

救不回来的。

怎料。

李承德一句话,让朱元璋听到了事情还有转机。

难道标儿可以不用死?

李承德望着面前的老者迫切的眼神:“我说,说不定,朱允炆在朱标身边再多待个十几年…..。”

“提蠢驴干什么,咱问的是咱的标儿。”

“咱的标儿?”李承德已经无力吐槽,他只好顺着老者的话头继续说道:“老先生,我刚才说的是假设。”

“史书上记载,朱标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

“所以我刚才假设,朱标没有去视察陕西,也就没有得风寒,说不定避开此难,朱标能活过来。”

“当然。”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什么假设。”

“所以老先生,你不要…..。”

“咦?”

“老先生,你这是要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