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灿烂的阳光穿透云层,将云彩染成了金红色。
这也意味着。
这令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收获颇丰的一夜就此过去。
待太阳升起。
朱元璋捶了捶发酸的脖颈。
感叹自己确实老矣。
一夜没睡,就如此腰酸背痛。
但身体的疲惫,不代表精神不好。
他今夜终于体会到,不枉此行的真正含义。
不仅了解未来大明王朝的发展。
更让他感觉高兴的则是。
大明王朝从此一扫开国的穷困潦倒。
此后征完倭寇,朝堂便会堪比宋朝之富饶。
有了钱,接下来想办的事情,则会越来越顺畅。
这怎能不让有志让大明王朝,类比唐朝盛世的三位帝王,心中不感觉欢喜呢?
“小友留步,不用送了。”
朱棣也接过朱元璋的话头道:“承德就送到这里吧,一夜没睡,你比我们都要累。”
“快去歇息吧。”
“等下次来,我会带上承诺之言。”
看着朱元璋,朱棣如此客气,李承德也就没有坚持送他们出门。
不过。
待他们临走的时候,李承德还是有必要劝告一番。
“此次征伐倭寇,不可见眼前之利,而犯兵家大忌。”
“我送给你们的纸箱里面,有详细的海路图。”
“虽海线明确,但还需派人仔细排查。”
“要知道,海能纳百川,辽阔而又凶险,必须徐徐图之,待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再谋他人之国。”
这些话,
虽然李承德心中知道朱元璋与朱棣,比他更要清楚。
不过。
有些事情还是要警惕一些为好。
兵者,乃凶器。
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谨慎行事。
听到李承德的言语,朱元璋与朱棣表情有些诧异。
其实他俩都不傻。
以银矿之利而诱,再以海图详略讲述倭寇国之近况。
这要不是李承德别有用心之举。
打死朱元璋与朱棣都不相信。
并且两人乃长期掌握生死大权之人,他们早已看出李承德讲述倭寇时的那一抹恨意。
虽然只是一闪而过。
但朱元璋与朱棣还是捕捉到了。
虽然他们心中不理解,李承德为何如此恨日本人。
但能压制恨意,而劝他们小心行事,这种人就不是一般人。
朱元璋与朱棣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便拜别李承德,向门外走去。
待俩人伸出一只脚,准备踏入门外的时候,便看到黑小子朱瞻基在两人屁股后面。
随后朱元璋呵斥道:“臭小子,跟着我们干嘛?”
“啊?”朱瞻基被问的莫名其妙,“当然是回去了。”
“啪!”
这老朱家喜爱拍人后脑勺的传统,看来是没有丢。
朱棣狠狠拍了朱瞻基的后脑勺道:“回去干嘛?”
“还整天鬼混吗?”
“从今天开始,你就跟承德学习怎么当好一个皇帝。”
“如若让朕知道,你不听李承德的话。”
“并且课业不达标的话。”
“哼哼。”朱棣冷哼了一声道:“朕可不单单只有你一个孙儿啊。”
卧槽!
这老头又吓唬我。
朱瞻基心中撇了撇嘴,便表情惶恐道:“儿孙谨遵爷爷口谕。”
“愿太祖爷爷圣躬安,爷爷圣躬安。”
“孙儿告退。”
说完!
朱瞻基撒腿就跑,找李承德去了。
眼瞅着朱瞻基跑的没影。
朱棣冲朱元璋作揖道:“父皇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诫儿臣吗?”
朱元璋抬头望着日出,缓缓道:“你觉得李承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棣抬手禀报道:“儿臣觉得李承德乃大才之人,并心系华夏,此子有一颗赤子之心。”
“哦?是吗?”朱元璋收起看日落的眼神,而是撇了一眼朱棣的袖口道:“说这话之前。”
“把你袖口的箭羽能不能先藏好。”
“额!”
被朱元璋识破,朱棣也没有气恼,好似是故意让朱元璋发现。
此箭羽,便是大名鼎鼎的袖箭。
顾名思义就是藏于袖中的暗箭。
箭匣中,箭杆短轻,箭镞较重,射出后可杀伤30步内的敌人。
而古代的暗箭,分为很多种,有单发袖箭、双筒袖箭、三才袖箭、四象袖箭、梅花袖箭、七煞袖箭等。
朱棣摘下胳膊上的箭羽,解释道。
“父皇,儿臣这也是没有办法,人心叵测不得不防也。”
“父皇第一次来,不也是藏了一把匕首在身吗?”
这一点朱棣说的没错。
朱元璋那个时候确实藏了一把匕首,只不过因为大明战神的出现,这把匕首被朱元璋用来砍桌角了。
听着朱棣的解释,朱元璋摆了摆手:“身居高位,又到这陌生之地。”
“小心一点没错。”
“并且咱也试探过李承德此人,确实如你所说,此子有一颗赤子之心。”
试探?
父皇什么时候试探过?
朱棣脑子有了一些问号。
看着朱棣有些不明所以,朱元璋得意的笑了笑道:“你难道忘了?”
“免死铁券?”
“凡选免死铁券之人,心中必有鬼。”
“哼!”似乎想到一些什么的朱元璋脸上笑容渐失,转而眼神微眯,呵斥道:“咱就是要让得到免死铁卷之人。”
“死得不能再死。”
这其实就是朱元璋自己一套逻辑。
意思是,你没做亏心事,就不需要免死铁券。
既然你要了。
那么你肯定,或者将来,一定做了触犯死罪的事情。
这就是朱元璋一套逻辑自洽理论。
“所以,父皇认为李承德拒绝要免死铁券,而选择要大元的瓶瓶罐罐,这种做法,很好?”
朱棣被这个老爷子搞得有点无语。
君不见,刘伯温拒绝朱元璋的免死铁券,到最后忧愤而死?
哦!
不对!
朱棣似乎想到洪武旧事。
刘伯温的死,确实不是老爷子动的手,是跟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然后朱元璋心中不忍赐归乡里。
再比较拿了免死铁券的诸位大臣下场。
朱棣仿佛明白了朱元璋的逻辑。
“儿臣明白,以后对先生必将推心置腹。”
“嗯!”朱元璋板着脸:“去吧,忙你的事情吧。”
“征倭寇国,切记不可急躁。”
“是,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儿臣告退!”
说完!
朱棣的身影消失在了门口。
朱元璋看着朱棣的身影消失,便也踏出右脚回到他的洪武时期。
正要离开之际。
朱元璋仿佛感应到了什么。
他转头看向墙角处的一个摄像头。
随后嘴角勾勒出一道善意的微笑。
李承德:“这老爷子,吓我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