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啊?”

朱瞻基没有想到李承德会问这个问题,脑袋一片空白,下意识道:“没有了,再找一个?”

李承德笑了笑道:“再找一个?谈何容易。”

“是啊!银矿又不是地上的石子,想再找一个如倭寇国那般庞大的银矿,怎么可能。”

朱瞻基在旁边自言自语,他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毕竟先生说了百年之后。

自己那个时候早就魂归于天了。

怎么可能想这么远。

但先生问了,自己又不能不作答。

朱瞻基沉吟了一会,便结巴道:“控制宝钞的发行量,让每年银矿的产出与宝钞挂钩。”

先生在上一节课就讲到。

滥发宝钞的唯一下场。

就是使物价高涨,并会失去天下人的民心。

这样只会缩短国祚的寿命。

不然先生也不会让白银与宝钞挂钩,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宝钞的价值。

“你这个想法不错!”李承德微笑的点了点头,像是已经认可朱瞻基的言论。

但还等朱瞻基高兴之际。

李承德话风一转道:“但是,你太过天真了。”

“你能确保未来的君主,会抵住宝钞带给他们的财富吗?”

“别太对后世之君抱有太大的期望。”

“宝钞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一般,一旦打开,后果只会让人痴迷。”

“这一点,你爷爷朱棣,已经领教过了。”

“是啊!”朱瞻基刚才还洋洋得意的表情,瞬间消失殆尽。

自己确实有些天真了。

就连爷爷朱棣,都无法抵挡滥发宝钞所带来的财富。

那么自己,或者下一代,下下一代。

等倭寇国银矿开采完毕之后呢?

最终的问题是不是,还要回到了滥发宝钞这个令人难解的问题上。

瞬间。

朱瞻基觉得治国好难啊。

这当时以为能解决的问题,到最后只不过都是暂时的。

而历史就是如此。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但这些真的就能让后世之人知道该怎么办了吗?

没有!

什么都没有。

历史就像一个轮回一般。

每朝每代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眼瞅着朱瞻基被自己这个问题,弄得有些萎靡不振,李承德眼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开口讲道:“取他国之钱财,复我朝之经济。”

“什么?”朱瞻基听见李承德口中的言语。

虽然说的话都是日常用语,但连在一起,怎么就让人听不懂呢?

李承德看着一脸懵的朱瞻基,随手拿过一本书,放到两人的跟前道:“这就代表着滥发的宝钞。”

“你的太祖爷爷朱元璋,代表的是大明王朝。”

“而你的爷爷朱棣,则代表的是,占城国。”

话讲完,李承德指了一下朱瞻基道:“你代表的是倭寇国。”

“啊?”朱瞻基少年心气,连忙摇头道:“先生,我不想代表倭寇国。”

“行,行,那你是朝鲜国。”李承德颇有些无奈的讲道。

“这个小国倒差不多,人都挺好的。”朱瞻基颇有些满意的点了点头。

其实作为华夏最亲近的儿子,朝鲜国。

古人都很有好感。

只是后来不知脑子是不是长了瘤子,变成了后世的宇宙大国。

“现在角色已经分发完成了。”李承德拿起桌上代表宝钞的书本,挥了挥道:“假设现在银矿已经没有了。”

“但朝堂急需用一笔钱,便多印了宝钞。”

“这导致朝堂的宝钞印发的太多,已经产生了失衡,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你当皇帝的时期。”

“你该怎么办。”

“不知道!”朱瞻基摇了摇头,心中暗道,我要是知道该怎么办,我早讲出来了。

“不!你应该知道。”李承德引导着朱瞻基讲道。

“你首先要想的是,怎么用掉这些多余的宝钞!”

用掉这些多余的宝钞?

朱瞻基皱紧眉头,沉吟了片刻道:“先生的意思是,把这些宝钞让外邦国消化掉。”

“聪明!”

李承德点了点道:“那么我们现在的思路,就是如何让这些外邦国家心甘情愿的消化掉,大明手中多余的宝钞。”

“先生,我知道,可以用贸易!”朱瞻基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立马张嘴答道。

“华夏乃地大物国,我们盛产的东西,都得到外邦国的喜爱。”

“只要他们喜欢,便会以物换物。”

“到时候他们会把手中的货物,换做成大明宝钞。”

“这样大明多余的宝钞,就会转嫁给外邦人手中。”

“并且,如果用朝堂的力量号召此事,让大明的货物如流水一般冲刷到各个外邦之人手里。”

“那么久而久之,外邦人就会习惯用大明的宝钞。”

“而这就是先生所说的。”

“取他国之钱财,复我朝之经济。”

讲到这里。

朱瞻基自己都感觉到惊讶。

这些话真是我自己讲出来的吗?

爷爷朱棣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今日既然就解决了?

朱瞻基感到了不可思议,他看着旁边一脸微笑的李承德。

瞬间!

他对自己这位老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朱瞻基也是有自己的启蒙老师。

但那些老师从来都不会这样教他,只会拿着书本讲什么之乎者也,让他背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

但先生则不同。

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此问题的答案。

而是会一步步引导你,让你自己去想。

用你自己的思维去想明白这些事情。

这让朱瞻基深感李承德的恐怖才学,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这句话形容李承德,再合适不过。

看着一脸震惊的朱瞻基,李承德笑了笑道:“虽然你的回答,有几处漏洞。”

“比如说,要想实现你这个国策,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具备,有强力国力做支撑,还要有畅通无阻的贸易路线,比如说陆路,海路等。”

“第二,稳定宝钞价值,并让它成为百姓心目中认可的唯一货币。”

“第三,便是发展民生。”

“你要知道,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通常便捷的道路,才能实现你这个政策。”

“第四点,发展海上军队,大明未来的路线只有海上,才能使大明强大。”

“抛开这几点。”

“你回答的很好。”

“现在你可以当我的学生了。”

闻言朱瞻基惊喜万分,他作揖道:“先生,请受学生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