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这就是提前站队的坏处。

李承德心中不免有些尴尬。

怎么?朱元璋没来。

冒出个朱棣与朱瞻基呢?

李承德不免心中暗暗吐槽了一番,便连忙稳住心神道了一句歉,请二人就坐,顺便端来两杯茶水。

朱棣望着杯中的茶水,在晶莹剔透的水杯之中,不断翻滚,甚是有些美观。

便表情有些诧异的看了看李承德,不免有些好奇道:“小友,你平常都是用这个,招待客人的吗?”

李承德理所当然道:“是啊,不过并不是好茶。”

“啧啧。”

一旁的黑小子朱瞻基忍不住啧了两声:“爷爷,看来祖训没错,重农抑商的政策确实要贯彻到底。”

“就连一个小小的书肆,都能用如此精美的茶具招待客人。”

“可想而知,南方富商奢靡风气尤为更甚。”

闻言听到朱瞻基如此言语,李承德不免心中暗道。

没看出来,这黑小子竟然早早就察觉到富商有可能会动摇明朝国本。

也确实如朱瞻基担心的那样。

明中末期,资本萌芽崛起,与官场勾结,导致根本收不上富人的税。

而朝堂一旦收不上富人的税。

那么离灭国也就不远了。

但重农抑商,也并不是一个好政策。

眼瞅着朱棣也点头附和,李承德可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茶杯,让这两位明朝的皇帝改变政策。

便开口道:“小朋友,此言差异。”

额!

朱瞻基虽然听不懂‘小朋友’这个词汇,但总感觉是一种贬低自己的词汇。

于是便有些生气道:“你一个开书肆的人,有什么资格讨论朝堂政策。”

“小朋友,你又此言差矣咯。”

“你!”

李承德不管旁边已经气的脸黑红黑红的朱瞻基,而是一本正经冲朱棣道:“在下有些拙见。”

“这位小朋友言语夸赞重农抑商。”

“那么我想请问一下,什么是商?”

朱瞻基冷哼了一声,便答道:“商,就是商人,坐地起价,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人咯。”

“对,你所说的没错。”李承德认可的点了点头。

这立马让朱瞻基十分高兴,他得意洋洋的看着李承德。

但下一秒,李承德则开口:“但你说的太浅显了。”

“什么?”朱瞻基立马就不愿意,便开口反驳:“那你说,商是什么?”

“要是说的不对,我非治你罪不可。”

“不得无礼!”

一直没有开口的朱棣,立马拉过朱瞻基,言语温柔道:“我这孙子,被我有些宠爱过头,还请先生见谅。”

这个时候的朱棣,已经意识到李承德非等闲之辈。

便开始走礼贤下士这一套。

毕竟,武夫常有。

论策并不常见。

能在他面前讨论国策之人,肯定是胸藏文墨。

李承德笑了笑,心中暗道不愧是能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

这爱才,惜才的做派,确实可以让古代文人,士为知己者死。

但很显然,李承德不是。

他只是做了自认为该做的事情。

李承德抿了一下嘴唇道:“商人,笼统的来讲,就是去一个地方把东西收来,然后再到另一个地方,把东西倒卖出去。”

“呵!”朱瞻基不满道:“我还以为你讲什么呢?”

“原来还不是我所说的坐地起价,唯利是图?”

“不。”李承德摇头否定道:“你刚才说的是对商人的刻板印象,而我说的是作用。”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这次换做是朱棣问道,因为这会的他也有些好奇。

李承德笑道:“商人的作用有很多,”

“其一,促进有价值商品的流通”

“大到国家货物的流通,小到你我所穿的衣物,都是从商人手中而来。”

“而流通的商品流通的才能具有的意义。”

“如果没有商品流通的过程,那么商品就无法到达用户手里,从生产价值的附加到贸易过程的保证,然后到市场的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商人来担负的。”

“而提供商品信息传播和促进商品流通的价值,获得商品差价的金钱收益,便是所谓的商人。”

“噫吁嚱!”

翻译过来,其实就是‘卧槽’。

朱瞻基甩了甩昏昏沉沉的脑壳,眼中充满了震惊,虽然李承德所说的言语,有些词汇一知半解。

但他还是勉强听明白了。

那就是商人所代表则是货物的流通。

如果压制商人,那么货物将被困在一方,无法流出。

到时候,盛产牛羊的地方,只能吃牛羊。

盛产茶叶的地方,也只能多的用来泡脚。

换言之,商人赋予了商品的价值。

而朱棣则考虑则更多一些,他率先想到的则是税收。

商人可促进商品流通,保证产地和消费地的有效衔接,也意味着国家的税收,则会增大。

那么朝堂有钱了。

做的事情则会更多。

想到这些,朱棣望向李承德眼神都变了。

他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这个人,朕绑也要绑到皇宫里去。

“先生!”朱瞻基虽然年幼顽皮,但骨子里已经是明君之相,他冲李承德作揖道:“如果按照先生之言。”

“那么朝堂是不是要加强扶持商人,以便让货物更加畅通,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所需物品?”

“不。”

原以为李承德会点头答应的朱瞻基,有些错愕。

只听李承德道:“商人逐利,如果只是一味着纵容,只会害了国本。”

“啊?”

朱瞻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刚先生之言,不是说,压制商人,会导致商品无法正常的流入到需要之人手里吗?”

李承德笑了笑道:“治国如烹小鲜。”

“自古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政策。”

“只有合时宜的政策。”

“如果,国本需要商人,那么可以鼓励。”

“如果国本不需要商人,那么只有一个字。”

这个字,李承德没有说。

但一旁的朱棣明白,那就是’杀’。

商人是把双刃剑。

用好了,则会国家迎来盛世。

历史上唐朝,便是如此。

但如果用不好,只会灭国。

历史上也有,那便是宋朝。

其实这里面要讲的东西很多,比如说起商人,就离不开经济学,还有金本位,货币。

再有,朱棣时期,很多政策,在现代人眼中都是莫名其妙。

比如,朱家养猪计划。

这是朱棣发明的政策。

后来,这个政策,也成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有些东西要讲,怕是李承德不眠不休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所以他也是点到为止。

但很显然朱棣并没有打算放过李承德,他立刻瞥了一眼朱瞻基。

而朱瞻基也立刻会意,连忙作揖道:“先生大才。”

“学生想拜先生为师。”

正要拒绝的李承德,便看到朱棣不小心掉落下来的玉玺。

上面赫然写道。

“皇帝之宝”

四个大字。

这让李承德嘴角不由的抽搐了一下。

咋?装都不想装一下吗?

这颗玉玺便是,《明太祖实录》里记载的那颗。

“庚子造御宝六白玉三青玉三文曰,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皇帝之宝。”

就当双方坚持不下的时候。

一道洪亮的声音响起。

“听说有人敢欺负咱的小友。”

“来,让咱看看,谁胆子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