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保安开始的成名之旅
“春哥,”钟嘉明说,“你这么能写,告诉我怎么写呗?”
“额,”春哥问,”你想写什么?“
“就先写个人物吧。“钟嘉明说。
“好,就说人物,咱们先说说BJ人,假如你表现出一个BJ人起床,你该怎么呢写?“春哥问。
“这BJ人也是人,不过是起床,有什么特别的?“钟嘉明问道。
“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你要表现出来。“春哥说,“你看这一段——唉呦嘿!您猜怎么着?醒了!像咱这儿的人,起床后一定得先去吃根油条,喝碗豆汁。我们都知道大部分BJ人不会这样,也不怎么喜欢喝豆汁,但是为了表现出来,在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你就得这么写。那要是一个天津人起床你该怎么写?”
“额,你看看这样对不对?竹板这么一打呀,哎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这个良好的作息。”钟嘉明查了下天津快板关于狗不理包子的快板台词,模仿着写到。
“棒!那现在你要表现一个有点脸皮厚,自来熟但是很不俗的人该怎么样描写?”春哥问道。
“额,你这是要描写你自己?!脸皮厚是真的厚!”钟嘉明无语道。
“哈哈哈哈,没错。我给你一个方向,你看这段——男人和女人都是很庸俗的。
这一点是自从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走下来,双脚踏在平原上就已经确定的——现实主义,这是每个人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
只要是人,大概百分之五十会有直接的对异性的要求,还有百分之四十虽然不说或者是一开始觉得自己和前面百分之五十的人不一样,但最终也会有要求。
仍有百分之九是既想保持自己的脱俗,又想像前面百分之九十一样有要求。
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是能超脱世俗的限制的。
你觉得上面这段要表达什么意思。“春哥问道。
“话不多说,我就是这不到百分之一的人。”钟嘉明洋洋得意。
“额,你也一样无耻……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上这么一句——我和大家说这么多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也不想讲什么道理,只是像夸夸我自己——我就是百里不见一的那种。”春哥回到。
“这里我贴一个我写的文章,是关于故事内核的。
前言:从网文的远古时期活跃到现在的巨佬流浪的蛤蟆曾经在知乎上有过这样一个回答,现引用如下:
“所有的故事不管题材和外衣如何,故事的内核是相似或者相同的,有个著名的西方编辑认为总共也只有几十个故事内核。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田螺姑娘,牛郎织女,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后妈迫害”。武侠小说和仙侠小说大多数都有一个“奇遇得宝”的内核,大多数民间故事都脱不开一个好心得报,白富美倒追的内核,比如著名的白蛇传。所有的故事内核交叉,披上各种外衣,就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故事。自己尝试去归纳几十个故事内核出来,然后思考一下,一个内核可以改造成多少个故事。做好这一步,基本上就不可能缺故事了,但这一步归纳总结各色故事内核的事儿,别人帮不上忙。“这大概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关于故事内核的事情。
首先是关于故事内核的。我们先看三言二拍众经典故事《蒋兴哥重逢珍珠衫》。(这本书也是蛤蟆大大推荐.)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蒋兴哥外出经商,其妻空房独守,为陈大郎偶遇。在牙婆设计之下,其妻不堪寂寞,趁机偷欢。动情时将蒋家祖传宝贝珍珠衫赠与陈大郎。蒋兴哥返乡途中见到衣着珍珠衫的陈大郎,自然洞悉一切。归家后将其妻子骗回娘家,和平休妻。
其后三巧儿再嫁,为县令妾,届时蒋兴哥送上钱财。后蒋兴哥牵连官司,断案者为三巧儿再嫁之夫,二人重聚,百感交集。县令深感其情,遂让其夫妇破镜重圆。
那陈大郎与王三巧儿分别后继续做生意,回家去取本钱,其妻平氏发现了那件珍珠衫,料是件是非之物,就给他偷偷收起来了,陈大郎寻不到珍珠衫就猜疑平氏拿了,夫妻大闹了一场,陈大郎负气离家去做生意,路遇劫匪受了惊吓,加之得知心上人三巧儿已远嫁他乡,两气夹攻,不久就病故了。
其妻平氏奔丧前来便被困留在此地,后经媒人说和,带着那件珍珠衫再嫁,那丈夫不是别人,正是蒋兴哥,那件珍珠衫又回到蒋兴哥手中,是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来总结一下这个故事的核心内核。这个核心内核就是重逢。这个故事的名字是蒋兴哥重逢珍珠衫。在故事里,蒋兴哥与珍珠衫两次重逢,与三巧儿两次重逢。故事名字用人物和物品重逢,是不是在传达着物是人非的意思呢?
蒋兴哥第一次与珍珠衫重逢,知道自己婚变,急匆匆地回家去,先是将自己检讨一番,然后与三巧儿重逢,和离。这是第一重重逢,物是人非之重逢。
蒋兴哥因官司与三巧儿第二次重逢,后又因娶了陈大郎之妻,蒋兴哥与珍珠衫二次重逢。此为破镜重圆、物归原主、功德圆满之重逢。
写到这里,不仅感概古人小说之精妙。
现在我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新婚燕尔——外出经商——娇妻堕落——重逢珍珠衫与妻子——归家和离。
三巧再嫁——二次重逢——破镜重圆。
夫妻不和——经商遇匪——不久病故。
平氏再嫁——珍珠衫物归原主。
需要注意到,情节处有两对夫妻关系的变化、两次外出经商,这两次的描写是很不相同的,可以对照着看。
那么,根据我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这个故事最最核心的内核就是“再重逢”,这重逢既是人与人的,也是人与物的,并通过人与人、人与物重逢前后的关系变化来展开故事。至于其他故事内核比如女子再嫁、外出遇匪之类的情节都是辅助于“再重逢”这个故事内核的。
而与再重逢又相当的地位的故事内核大概还有两个。它们是生离与死别。
我认为,将死别的感情表现得最好的就是苏东坡对亡妻的悼念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现在我将诗的全文贴下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诗将苏轼对其妻子的悼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此种情感稍作修改,就可以将其变成女子对男子的怀念或者是对友人的怀念。
至于生离这种故事在古代实在是常见而重大的话题。因为交通不便,这次与好友离别之后,下一次再收到他的消息可能就是他已亡故的事情了。这样的诗又很多,这里只将高适写给董大的诗句中的一句贴出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无愧于边塞诗人之称,将常见的伤别离的情感基调一下转变为对友人的赞美与鼓励,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里我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就是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虽然我对林语堂先生人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幽默是敬谢不敏的,但苏东坡传写的是真的好。
这里贴一个东坡与佛印的小故事:
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答:我看见一座佛
佛印反问东坡:那兄台看我像什么?
东坡哈哈笑道:像一坨屎
佛印晒然不语….
东坡甚得意,回家与苏小妹炫耀,说论禅论赢了,还踩了佛印一大脚
小妹说:大哥你输了,还那么得意?
东坡愕然
小妹说:佛曰相由心生,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所看之物皆佛.
而哥哥心中有屎,所以所看之物皆屎。
类似的故事还有几个,不得不说,两人皆是秒人。
再以我的小说汉末黄巾为例。目前不到五万字,主要就写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雒阳城乞讨被逐,第二个故事是率众乞投奔太平道。
第一个故事内核应该是乞讨被逐,第二个故事的内核应该是“投奔”。
在第一个故事里应该交代清楚的是谁在乞讨,为什么乞讨,怎样乞讨;他又为什么被驱逐,谁要驱逐他们,又是怎样驱逐的。这个故事写到了第八章。
第二个故事里要交代清楚的是谁组织的这次投奔,又是怎样组织的,别人对他出来组织众人的态度是什么呢?他们将要投奔谁,对方接受他们的投奔吗?接受与不接受的理由是什么呢?对方将如何考察投奔者,投奔者之间是否会有冲突?他们最终投奔成功了吗?后面的故事里又将发生什么呢?这个故事写到了第十九章还尚未写完,仍有一些东西要收尾,大概还要两三章的样子。
为什么我会写下这篇文章呢?
我认为虽然我只是一个网文新手,但汉末黄巾这本书到目前为止还是写的不错的。但是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前,我都是依靠直觉进行写作的。有直觉固然很好,但是如何能保证自己的直觉不跑偏呢?直觉的、感性的固然上限很高,但是这种上限是不可靠的,故而我希望将自己的感觉用理性的思考总结下来。
这篇文章以你的能力应该能看懂“春哥说。
我叫钟嘉明,一个帅而猛地男人,不得不说,春哥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