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别样红
花甲之年,也就是60岁,1991年正好是太公60岁的退休之年,也是络绎市的职工大饭堂碧红饭堂开张的那年。
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了当年的一段录像,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是我外经贸工作的外公萧维良从单位借来的,然后架在肩膀上,他亲自录像记录的。其中,正好完整的录下了全家庆祝太公花甲寿辰那个时候的场景。
“阿荣,老爷子的寿宴放在什么地方办,有什么好一点的饭店选好了么?”太婆吴玉梅对着大姨公周耀荣说。
“妈,这次放在东跃路河西那边的饭店,就不在自家食堂吃了,那家是江南菜,不辣的”。
“嗯,那么在家里也要准备准备,你爸可有惊喜,给你们还有小辈们准备红包的,到时候在家里一个个磕头,呵呵呵….“太婆笑着说道。
“好勒,玲,你妈这回要给咱们发红包了,你大肚子,明天磕头意思一下就好”这时候我的外公萧维良对着我的外婆沈雅玲说。那时候我的老妈萧丽倩还未出生呢。
“妈,今天就把家里的客厅装扮起来,明天弄个仪式”大姨姥发话了。
“嫣,你们家阿侬(发音同荣)说明天中午去饭店,那么我们就吃好饭,从饭店回来再弄个仪式”太婆对着大姨姥沈雅嫣说着。
“阿杰,你少抽点烟,妈这两天有点咳嗽”在一旁的二姨姥沈雅媖这时候看到大舅公在抽烟,在不断地制止。
大舅公沈雅杰这时候收敛了一些,也不知道大舅公什么时候学会抽香烟了。此时被二姨婆说话,便和大姨公一起把香烟掐掉走到门外,似乎他们还在谈论明日周日吃饭寿宴的事情。
“挂歪了,我来,赶快弄一下,太难看!”这时候大表舅周耀沐扯着嗓子指手画脚地在说。原来客厅正中央墙壁上的那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画卷挂歪了,需要扶正。
为了这次寿宴,大姨姥作为全家的老大想尽办法从外地托人买了一副祝寿画卷:高1米2,宽70厘米;另外,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了一套“福、禄、寿”三星的瓷像。客厅布满了鲜花还有气球,可以说在当时算是在自家布置的跟结婚的喜堂一般,很有模有样的。当然,这不是搞封建迷信,传统的摆寿。
3岁的二舅舅许炫林那个时候还小,不过有点记忆了,也看着大人们都在忙活着布置,在一旁傻傻的笑着。
这时候走进来一个中年大叔,胖胖的,带着副大眼镜的正是许炫林的父亲,我的二姨公许刚。许刚和萧维良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在上学的时候认识了我的外婆和二姨婆的,说来也算巧。
“怎么样了,我看大家都忙的差不多了,等会陪我一起“开工“打牌”,下午,你爸还要去大饭堂那边看看”。太婆说着说着已经到了中午饭点。
太婆麻将瘾又开始了,已经放不下这个嗜好了。有时候也1角2角钱的小弄弄、意思意思,家里人围着她转悠。太公也跟着一起白相,南方人就是“玩玩”的意思。
花甲之年,太公的记性好的不得了。太公退休后除了每个星期要和那两位亲家照顾饭店生意,去店里面转转问问;另外,自己也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兴趣爱好:跳交谊舞。
那个年代已经改革开放,跳交谊舞,尤其是退休的老年朋友们最喜欢。太公除了太婆有时候空下来跟着一起去老年活动中心跳跳,还有自己的找到的舞伴老太太。怎么说呢,搭子是一定要有的,志同道合,老年人的退休生活那时候也就一般般,比较单一。
“老伴儿,我们下周一要去活动中心的,你把那双新皮鞋穿上,那是孩子们的孝心,让你的舞伴们也瞧瞧”太婆对着太公说道。
“好,那双皮鞋穿的很合适…..呵呵!”太公看来很高兴。是的,那皮鞋可是花了几百块钱从外省市儿女们买的,尽孝心。
人生能有几个这样的花甲之年,就算天年也是120岁,何况60岁正当中,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多么的美好。
吃好中饭后,各自准备回到自己家里之前,“沐沐,你明天不要忘记从家里把太公给你买的乐器带来表演”这时候外婆沈雅玲对着大表舅周耀沐交代了一句。
“好的,不会忘记,我刚刚学好的那个曲子,明天弹给外公听”耀沐回应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