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别样红
络绎这座城市和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由于当初是为了三线”战略,因此遗留下来很多历史的遗迹。络绎地方不大,却有着星罗棋布的各种专业工厂,为了安全隐蔽性,这些工厂当时都是用数字代码作为工厂的代号的。
外婆沈雅玲曾经说过,以前太公住的地方叫做61厂,太爷爷那边叫做49厂、大舅舅上学的地方叫45厂等等。每个厂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并且在这个社会里面吃的、用的有着天壤之别,每个厂里有自己的职工宿舍、家属楼、影剧院、俱乐部、食堂、幼儿园、小学、中学;厂里的各个职能部门也五花八门:安技科、保卫科、计量科、人事科、劳资处、能源部等等。其中各个“小社会”里面吃的方面,口味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偏南方的甜味,有的偏川味的辣麻,有的是北方的口味,有的咸的吃不消。由于不统一,渐渐的,大家口头上见人都习惯给不同的厂的熟人起外号。
什么“小宁波”、“小苏州”、“小上海”、“小山东”、“小东北”、“小四川”等等。沈万里,太公,他最喜欢吃杭帮菜,那个时候,有人叫他“老余姚”。
江浙的菜系几乎当时在络绎市是看不到的,因此,才萌生了太公要开一家食堂专门来经营杭帮菜的念头,先去满足他所在的厂里的职工需求吧。
1991年的那个夏天,又是个6月的夏天,天气是闷热的,太公沈万里家里很热闹。
太公这一天邀请了太爷爷萧建国、大姨姥的公公周耀根一起开会,需要讨论一个关键的问题。要开办了络绎市的首家职工之家食堂,食堂的名字还没有,挺着急的。这个成了大家共同的需要解决的瓶颈。由于要工商注册,大饭堂的名字必须提前弄好的,注册的登记材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家一起聚在太公家里正在商量着:
“老萧,亲家公,你说说饭店叫什么好呢?”太婆(太姥姥)吴玉梅在发问。吴玉梅,太姥姥,也是出生在书香门第,吴侬软语的苏州吴县人。
“我看,叫做宁波饭店吧”这时候老萧回应:“我和老周都是小宁波。”
“宁波饭店,我看可以”周耀根随口跟着说了一句。
只见此时的太公万里并不说话,还在沉思当中。
“要做杭帮菜,少不了有绿色和红色的,我是杭州出来的,最熟悉不过西子湖畔的那首杨万里的诗词,我看里面有两个字可以拆出来。”太公嘴里一直在嘀咕着。
“什么?哪首诗,哪两个字?”老萧和老周同时发问。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太公直接冒出。
“碧红”,“就是它了!”太公从口中蹦出了两个字。
“有绿有红,杭帮菜代表,别样红,哈哈哈哈,大饭堂就叫它碧红饭堂吧!”太公很兴奋的拍了一下桌子,起身叫好。
“亲家母,还是你们家老沈有学问,哈哈!”老萧竖起了大拇指,一旁的老周也点点头。
在炎炎日照下,职工之家食堂–大饭堂“碧红饭堂”开业了。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经营什么菜系,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家食堂可以吃到江浙口味,与众不同。
大饭堂的开业,方便络绎的广大单身职工能够上下班不用忙着烧了,直接食堂里就能吃上美味。杭帮菜对于广大的南方江浙人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不过络绎各工厂的江浙人并不是很多,渐渐的,也都习惯了江浙的口味。
太婆吴玉梅在家就喜欢烧菜,而且对于南方菜一直以来就很拿手,太公有了太婆这个好的帮手,只需要做个现成的“掌柜”即可。当然这是说笑了,大饭堂还是要请人烧菜做饭的。于是大饭堂的招募工作也随即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老头子,你看我现在还能动动,在家里给儿女们烧烧也就罢了,可是年龄上去了,腿脚不便,烧菜有些累。我看,还是要和老周老萧他们商量一下请人来给大饭堂做做菜,花钱雇人没什么,只要我们能够省就好。”太婆吴玉梅在发着牢骚。
“好吧,我去打个电话问问老周老萧意见。”太公拎起了电话,拨了号码,对方答应过来一趟。
老周老萧接到电话就赶了过来,他们是住在一个工厂厂区的职工家属楼里。很快,老周和老萧敲门进来了。
“老沈,你也别上火,亲家母,你也别着急,现在你弟妹两个也去饭堂帮忙,她们已经在外头宣传了,用不了多久,会有人来的。”老萧萧建国说道。
“是的,耀荣她妈那边有写熟悉的姐妹,也是咱们浙江人,他们在找人,您这边放心吧。”周耀根此时也跟着说道。
“谢谢你们二位,操心了!”太公感谢着说。
过了一个星期,也就一到两人肯到饭店来做厨子,那时候没有什么脱产全职的概念,只是业余的周末来店里打打工而已。一段时间里,太婆还是坚持自己留在饭堂里面烧烧弄弄,比较辛苦。转眼间要入冬了,络绎很多人要开始忙着即将到来的春节,太公思考着春节前能够雇上几位厨子,让食堂的生意更加好一点,太婆、还有太奶奶他们就不必过于劳累了。
天佑太公,春节前的一个家乡那边打来的电话,让太公兴奋的不得了。
“您好,沈老先生,我是您杭州的弟弟的远方亲戚介绍的,听说您已经退休了,开了饭店,我的亲姐姐余姐在杭州一家国营的饭店是当厨子的,今年也刚刚退休,她从您弟弟那边知道您要找厨子,想过来帮你们一下;虽然这么多年你没有回家乡,但是他们都很思念您,现在您有困难家乡人应当帮忙的。”这次的电话通话时间很长,太公和太婆心中的那块心中的疙瘩总算落地了。
后来,打电话的这位女士,也和太公老沈成了亲家,可谓亲上加亲,太公太婆有了真正的左膀右臂,大饭堂的运营是稳定的,这位到来的曾在杭州国营单位烧过菜的大妈余姐确实有两把刷子。
老萧老周还未到退休年龄,也就是周日作为合伙人看看食堂。那个时代,没有现在的双休日,只有周日星期天一天休息,星期天可是最忙碌的。很多到了星期天的年轻夫妇懒的做菜烧饭,都来光顾大饭堂。一时间“碧红”成为了大家真正的大锅饭食堂。
我的大舅舅,也就是大姨姥的儿子周耀沐告诉,当时在1991年的时候老妈萧丽倩还没有出生,耀沐舅舅的暑假2个月的时间天天泡在大饭堂,看到来吃饭的都会觉得“碧红”是那么的亲切,就像呆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只要“碧红”在,他们不会觉得天气是热的或凉的,心是永远是温暖的。“碧红”方便了大家,方便了络绎市。
大饭堂里的点点滴滴,喜怒哀愁可以说也是多姿多彩的。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形形色色的餐饮店在络绎市出现,带来了竞争。
大饭堂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面临着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