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邻居
4月,是这个城市。
一年级积分入学报名的月份,很多外来人员的父母家长们,都很上心。
早早就准备好了材料。
柳莹早早的就在电脑前,为儿子报上了名,以刘书贺为第一申请人,点下最后的鼠标键,报名成功了。
而李茹也以自己为第一申请人,一样早早的报完名,带着女儿乐乐去上幼儿园了。
张凤英和王光明,今天则是都请了假。
因为她和王光明都不会上网报名,所以两个人早早就在社区便民服务点排队等待了。
像王光明他们家这样的家人不在少数。
便民服务点还没开门,门口就排起了长龙,都是来为孩子报名积分入学的。
好不容易等到了王光明他们俩,资料也填了好一会才完成。
真的是为了孩子,两夫妻可谓是煞费苦心了,做家长的始终都不容易。
他们俩却是以张凤英为申请人,毕竟目前来说,张凤英的工作经历要比王光明要好一些。
“好了,你们可以回家等消息了。”工作人员认真的收起王光明家材料说道。
“那个同志,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消息?”王光明有些紧张的问道,就好像是自己考试一样。
“5月31日前会有通知的,教育局会同社会保险、地税、公安、房产管理、卫计等职能部门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学生家长如对审核结果,有异议可于5月31日前提出复核申请,逾期不予受理。”工作人员耐心的和王光明解释。
“谢谢,同志。”王光明说道。
等王光明说完,张凤英就拉着王光明回家了。
回到了家里,王铁锤正在客厅里看电视,见两人回来也就问了一句。
“报名咋样了。”
“可以了,就是还得等消息,也不知道能不能行。”王光明还是有些担心。
“能有啥问题,咱悦悦肯定能上。”王铁锤吞云吐雾的看着电视,头也不回的说道。
“就是,能有啥。”张凤英嘴上说着,其实心里也是有些担心,毕竟这要是不成,这王悦月就得回老家读书。
到时候两夫妻,还不知道还怎么选择,是留下来继续工作让孩子做留守儿童,还是陪着孩子回老家读书。
这是一项难以抉择的难题。
一边是女儿的读书问题,一边是生活给出的压力。
……
“刘经理你来了。”保安亭中,王光明看着刚走过来的刘书贺叫了一声。
“哎呀,光明啊,怎么样这工作还适应吗?”刘书贺还是关心了下王光明的工作情况。
“谢谢,刘经理,适应,能适应。”王光明连连点头。
“哦。对了,听我丈母娘说,你们家也申请积分入学了,怎么样还行吗?”左右没事,刘书贺就说起了家常。
“哎,这八字还没一撇呢,也不知道现在是个啥情况。”说到这,王光明就满脸的担心。
“没事,过几天就知道了。”刘书贺拍了拍王光明的肩膀,随后再聊了几句,就离开了。
再说酒店里,一向认真细心的张凤英,最近却是老是失神。
“张姐,您还好吧?”夏兰递了一杯热水给张凤英有些担心的看着有黑眼圈的张凤英,这是以往看不到。
“哎,还不是孩子读书的事闹的,最近一直担心孩子入学的事,每到晚上就是睡不着,老是失眠,最近精神状态也不好。”张凤英好像找到了方向,一说话就说不完。
刚好酒店经理寥晓芸走了过来。
“经理好。”张凤英连忙顶嘴,问了声好。
夏兰也在一旁问好。
“张主管,最近有事吗?”寥晓芸似乎听到刚才张凤英的话了。
“没事,没事。”张凤英摆手,不敢再说孩子入学的事。
“身体是本钱,要是不舒服可以请个家回去休息,别耽误了工作就好。”寥晓芸也看出了张凤英不肯说,也没强要求,只是提了个醒。
“谢谢经理。”
“经理慢走。”
等等寥晓芸走后,张凤英拍了拍胸口,喘着气。
“张姐要不您就请个假吧。”夏兰也看出了张凤英确实不在状态。
“没,没事。我可以的。”张凤英还是坚持要上班。
哎,不然怎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边是生活,一边是孩子的。
做父母的真的太难了。
这样子,又过几日。
5月底的时候,消息来了。
张凤英慢手慢脚的打开了手机APP,这是之后学的,为了能方便查询积分入学的结果。
结果显示了“资料审核通过。”
“过了,光明咱们的资料过了。”张凤英像个孩子一样,举着手机看着王光明大喊着。
“嗯嗯嗯。”王光明此刻激动的心情不比重新找到了工作少,甚至是更加激动。
虽然只是初审通过了,接下来还有好几个流程呢。
但这一点都不妨碍王光明两夫妻高兴的心情。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
6月初
积分预计算结果公布了。
王光明两只眼睛紧紧的看着手机上的最终得分:78.17。
“怎么会这么低?”
张凤英看着分数,心情瞬间跌落谷底,之前已经打听过了,能上公办学校的积分,几乎都在85分以上。
也许这个分数还能上民办学校,但也有可能连学校都没有。
“不要担心,咱们的悦悦一定能留下来读书的。”王光明安慰着心情低落的张凤英,其实在他心里,也在害怕自己的孩子会没有学校读。
“对对对,我们家悦悦一定能留下来的。”张凤英似乎抓住了希望的尾巴,极力的想要说服自己。
6月底,积分公示。
教育局公示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积分,并向社会公示5天,接受监督。学生家长如对积分入学工作有异议可向监察部门或教育局相关部门投诉反映。
这一次,积分已经确定了。
再过几天,就要公布每个学校的学位数量了,这将决定有多少个孩子能读书,而又有多少孩子因为没有学位而被迫离开这个城市,回到老家读书,有可能是父母陪伴,有可能只能当个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