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传奇之路
第二十章:初尝当老板的滋味
1994年深秋,京都商学院的校园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被一片金黄肆意渲染。梧桐叶仿若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悄然停驻在教室的窗台上,仿佛在喁喁低语,诉说着时代那波澜壮阔的变革。
林宇端坐在《商业经济》的课堂里,手中的钢笔犹如灵动的舞者,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黑板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板书,苍劲有力,宛如镌刻在时代丰碑上的印记,与他手中那本已然泛黄的讲义形成了鲜明而又深刻的对比。
这半年来,王教授那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案例分析课,如同春日里的甘霖,丝丝缕缕地滋润着大地;同学们关于“下海”的热烈讨论,恰似声声战鼓,在林宇的心底擂响。在这双重的影响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已然在他心底悄然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之势呼之欲出。
周末,林宇紧紧攥着朋友费尽周折才搞来的入场券,像一名勇敢无畏的战士,奋力挤进了国贸大厦举办的小型商业研讨会。会场内,人头攒动,比肩接踵,人们热烈地交流着对商业发展的独到见解,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躁动,那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热切渴望和大胆探索。
散场后,他裹紧那件早已被岁月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骑上那辆老旧却承载着无数梦想的二八自行车,如同一只敏捷的飞燕,穿梭在王府井鳞次栉比的写字楼群间。正午的阳光慷慨地洒下,斜照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一道道刺目的光斑,宛如一把把利剑,划破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迷雾。楼下匆匆而过的白领们,腋下紧紧夹着《经济日报》,嘴里念叨着“股票认购证”“招商引资”等新鲜词汇,他们的脚步匆忙却又充满着无尽的干劲,仿佛正奔赴一场决定命运的战役。
林宇拐进写字楼旁的国营咖啡馆,要了一杯五毛钱的茉莉花茶。咖啡馆里,木质桌椅被岁月摩挲得发亮,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墙上那“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依旧醒目而庄重,仿佛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收音机里,邓丽君那甜美的歌声如潺潺溪流,流淌在空气中,演绎着那首《甜蜜蜜》。
他寻了个角落坐下,目光却一刻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人,如同一位敏锐的猎手,在寻找着猎物的踪迹。邻桌三个身着垫肩西装的女职员,正兴致勃勃地传阅一本卷边的《公关小姐》,清脆的笑声不时响起,仿佛银铃般在空气中回荡;角落里那位戴着金丝眼镜的男士,对着《证券投资指南》紧锁眉头,手中的笔在本子上不停地写写画画,似乎在与复杂的经济密码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当他听到有人抱怨“新华书店太远,邮购得等半个月”时,手中的钢笔尖不由自主地在笔记本上划出重重的一道——这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商机吗?仿佛黑暗中一道耀眼的曙光,瞬间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回到学校,林宇迫不及待地翻出压在樟木箱底的铁皮盒。盒子已然有些生锈,打开时发出“吱呀”的声响,仿佛在发出一声沉睡已久的叹息。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毕业季倒卖旧书赚的 837块,还有帮印刷厂抄信封、给教授誊教案攒下的 420块。这些钱,凝聚着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汗水,此刻在他眼中,却像是一把能开启梦想之门的珍贵钥匙。
他跨上自行车,一路风驰电掣,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直奔潘家园旧货市场。
潘家园旧货市场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热闹非凡的市井乐章。书贩子老周坐在一堆旧书中间,叼着烟,眯着眼,像一位审视着宝藏的老行家,打量着来人。当他认出是这个暑期收旧书的学生娃时,脸上露出了一抹熟悉的笑容:“小林,又来淘书啦?”林宇也笑着打招呼,随后两人蹲在满地纸箱间,一本本地翻找、挑选、讨价还价,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乎命运的寻宝之旅。
最终,林宇以每本三毛到一块五的价格,批回了三百多册《现代企业管理》《卡耐基成功学》,以及《演讲与口才》《读者文摘》等热门读物。他将这些书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借来的折叠桌上,仿佛在精心布置一座知识的宝藏。刚整理妥当,一位身着米色风衣的女职员款步走来,她身姿轻盈,宛如春日微风中摇曳的柳枝。只见她轻轻捏起一本《演讲与口才》,就在这不经意间,书页间突然掉出林宇夹着的书签,那是用旧日历背面写着的一句话——“沟通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字迹虽质朴,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这书都卷边了,能便宜点不?”女职员微微扬起眉毛,目光中带着一丝审视,如同在评估一件珍贵的藏品。林宇见状,慌忙推了推那副略显陈旧的眼镜,脸上瞬间涌起一抹紧张的红晕,结结巴巴地说道:“姐,您瞧这书里,前主人可是精心做了笔记的,比起新书来,那可是实用得多呀。原价五块,我就收您三块五!”女职员微微犹豫了一下,那神情仿佛在权衡着什么,接着又细细地翻了翻书,最终还是轻轻叹了口气,缓缓掏出钱包。就在成交的那一瞬间,林宇下意识地摸到裤兜里早已被汗水浸湿的计算器,只感觉自己的心跳仿佛漏了半拍,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如同汹涌的潮水般,猛地涌上心头。
然而,这短暂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质疑声如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很快便呼啸而至。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迈着大步气势汹汹地走过来,那步伐坚定有力,仿佛要踏破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他一把抓起一本《股票操作大全》,封底那深深的折痕,让他原本就紧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学生伢子,你这有工商执照吗?不会是非法经营吧?”这一连串的质问,如同利箭般射向林宇。林宇顿时急得耳尖发红,脸上瞬间没了血色,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但他很快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如同一位临危不乱的将军,迅速从书包里翻出进货单和学生证,声音略带颤抖,却又努力保持着坚定地说:“您看,这些书都是从潘家园正规书商那进的。我还留了退换承诺——”说着,他高高举起那张手写的告示,墨迹未干的“七天无理由退换”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中年男人将信将疑地又翻了翻几本书,眼神中满是审视与怀疑,最终还是挑了两本,极不情愿地付了钱,这才转身离开。林宇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擦了擦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水,这才深深意识到,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注定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日头渐渐西斜,那一轮红日如同一个熟透了的大柿子,摇摇欲坠地挂在天边,将整个世界都染成了一片橙红色。林宇的帆布包已经空了大半,他坐在一旁,仔细地数着那些皱巴巴的钞票,一张一张,仿佛在细数着自己的心血与努力。一共卖了 27本,净赚 41块二毛。他紧紧攥着这笔钱,如同攥着自己的命根子,迫不及待地跑回学校。在食堂角落的一张桌子旁,苏晴早已等候多时。两人一见面,便迅速拿出算盘,噼里啪啦地打了起来,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演奏一首属于他们的奋斗之歌。苏晴咬着笔头,眼睛紧紧盯着账本,神情专注得仿佛要把账本看穿:“扣除成本,利润率能到 38%!不过…”她微微皱眉,手指轻轻点着账本,“下次得进些英文原版书,外贸公司的人兴许需要。”林宇重重地点点头,心中已然开始盘算下一次的进货计划,那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的日子,林宇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成了写字楼的常客。他用复写纸精心印了百张名片,上面端端正正地印着“京都商学院勤工俭学服务部”,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图书预订”业务。有一次,一位客户心急如焚地想要一本《国际商法》,跑遍了附近的书店都一无所获。林宇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利用课余时间,如同一位勇敢的探险家,跑遍了全城六个旧书市场。终于,在琉璃厂的一家小书店里,他如获至宝般找到了那本梦寐以求的书。当他气喘吁吁地把书送到客户手中时,客户眼中满是惊喜与感激,紧紧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谢。这件事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写字楼里迅速传开,林宇的“生意”也因此愈发红火。
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攀升,林宇意识到,仅靠自己单打独斗已经远远不够了。他在学校的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张招聘启事,言辞恳切地邀请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他的“事业”。没过多久,就有不少同学纷纷前来报名。经过一番精心筛选,他组建了一支小小的团队。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四处搜罗书籍,有的负责整理分类,还有的负责外出推销。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宇的“勤工俭学服务部”逐渐声名远扬。不仅在写字楼里站稳了脚跟,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学校的学生前来光顾。然而,在这看似一帆风顺的背后,实则暗藏着诸多挑战。有时候,他们好不容易搜罗到的热门书籍,却因为竞争对手的恶意压价,导致利润微薄;又或者,因为天气突变,外出推销的同学被困在路上,耽误了交货时间,引发客户的不满。但林宇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他总是鼓励大家:“咱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林宇收到了一位老客户的紧急求助。这位客户所在的公司即将参加一场重要的国际商务谈判,急需一批关于国际商务礼仪和谈判技巧的书籍。林宇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他立刻召集团队成员,在那个没有暖气的狭小仓库里,大家裹着厚厚的棉衣,挑灯夜战,一本本筛选、整理书籍。每个人的手指都被冻得通红,但却没有一个人喊累。经过整整一夜的努力,他们终于在黎明破晓时分,将准备好的书籍整齐地打包好,准时送到了客户手中。客户看着这些还带着他们体温的书籍,感动不已,当即决定与林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就这样,林宇和他的团队在这跌宕起伏的创业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每一次的困难与挫折,都如同磨刀石一般,磨砺着他们的意志;每一次的成功与收获,都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而那未知的机遇,正如同隐匿在云雾中的宝藏,等待着他们去进一步探索、挖掘,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