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传奇之路
第二十三章:风雨兼程中的蜕变
1995年的深秋,BJ的梧桐树在晨风中抖落最后几片金黄。林宇跨上那辆叮当作响的飞鸽牌二八自行车,车梁上绑着的铝制水壶随着颠簸发出清脆撞击声,与车铃混在一起,像是奏响了新一天的序曲。BP机在军绿色帆布包里突然震动,液晶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代码显示着国贸大厦客户的紧急订单——在这个大哥大还属奢侈品的年代,这台摩托罗拉大汉显BP机,是他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他停在新圈定的华贸写字楼前,仰头望着这座刚落成不久的玻璃幕墙建筑。楼体反射着秋日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这栋建筑不仅代表着北京现代化进程的新高度,更承载着他对拓展业务版图的无限期许。深吸一口气,他将团队章程初稿塞进怀里,那是用复写纸誊写的三份文件,边缘还带着油墨未干的痕迹。楼道里飘来复印机特有的臭氧味道,与保洁阿姨手中的消毒水气息交织,勾勒出90年代写字楼特有的气息。
推开物业办公室的门,一台联想586电脑正在角落嗡嗡作响,屏幕上跳动着WPS文字处理系统的界面。接待他的物业经理刘姐,身着当时流行的垫肩西装,指甲上涂着暗红色指甲油,与桌上摆着的搪瓷缸形成鲜明对比。“小林啊,你们这大学生创业的想法是挺好,可楼里都是外资企业,规矩多着哩。”刘姐转动着圆珠笔,在《写字楼文化服务方案》上轻轻敲了敲,“上次你们在隔壁楼搞活动,听说还堵了消防通道?”
林宇额头渗出细汗,慌忙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沓彩色照片——这些用富士胶卷拍摄的活动现场照片,还是托在彩扩店打工的同学加急冲印的。“刘姐,您看这是我们上个月在国贸举办的英语角活动,还上了《北京青年报》的‘大学生创业’专栏呢!”他翻开泛黄的报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算盘珠子,这把陪他走南闯北的老物件,此刻成了他缓解紧张的依靠。
正说着,国营文具店的孙老板突然推门而入。他脖子上挂着BP机,胸前别着国营单位的工牌,皮鞋在水磨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声响。“小刘,你可别被这些毛头小子骗了!他们能懂啥商业规范?上次在中关村,我亲眼看见他们把书摊摆到马路牙子上!”孙老板掏出皱巴巴的《北京晚报》,指着上面关于占道经营整治的报道。
林宇强作镇定,从包里取出一个3.5英寸软盘:“刘姐,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库存管理系统,用BASIC语言编写的,能实时统计库存和销售数据。”他从裤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打印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代码运行结果。在那个Windows 95刚发布的年代,能掌握编程技术的大学生少之又少,这份技术实力让刘姐的态度有了些许松动。最终,她同意给予三天试销期,但提出必须在午休时间营业,且不能占用公共区域。
试销首日,林宇和团队凌晨五点就起床准备。王悦用从广告公司废品堆里捡来的KT板,连夜手绘了“知识加油站”的宣传海报;陈辉把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夏普卡带录音机调试到最佳状态,准备播放《中国经营报》的财经新闻摘要;苏晴则戴着袖套,认真核对每本书的进货价和零售价,算盘珠子在她指尖翻飞,发出悦耳的声响。
然而,刚摆好书摊,四名穿着藏蓝色制服的城管突然出现。“谁让你们在这儿摆摊的?不知道最近在创卫生城市吗?”城管队长指着摊位,语气严厉。林宇急忙掏出物业开具的证明,手心的汗水几乎要把纸张浸湿。“同志,我们是和物业签了协议的,您看这红头文件……”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里显得有些单薄。好在有物业的及时沟通,城管只是警告了一番,并要求他们必须在显著位置张贴营业执照复印件——那个年代,纸质证件的规范管理是重中之重。
这次风波让团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光有创新想法远远不够。当晚,大家围坐在宿舍里,借着15瓦的灯泡昏黄的光线,讨论应对之策。苏晴翻出从图书馆复印的《市场报》合订本,一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们可以搞‘知识进企业’公益讲座,既能提升形象,又能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她推了推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坚定。
与此同时,林宇开始着手筹备企业培训服务中心。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海淀图书城,在盗版书摊和正版书店之间穿梭,收集关于企业管理的最新书籍。拜访培训师时,他常常带着装满速溶咖啡的保温杯,在对方办公室一坐就是半天。在一间堆满《哈佛商业评论》影印本的办公室里,张教授的话让他记忆犹新:“做培训,得有自己的核心课程,光靠翻译国外教材可不行。”
为了组建师资团队,林宇和王悦在校园公告栏张贴手写的招聘启事,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美术字写法。他们还通过校友关系,联系到几位在国营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学长。资金方面,尽管有了之前的融资,但面对动辄上万元的课程开发费用,仍是杯水车薪。林宇多次前往学校创业基金管理处,看着墙上挂着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标语,心中五味杂陈。办公室里摆着的四通打字机,与窗外飞驰而过的桑塔纳轿车,仿佛隐喻着这个变革时代的矛盾与机遇。
转机出现在学校举办的“京郊杯”创业大赛上。林宇和团队连续一周泡在学校机房,用WPS精心制作参赛PPT。他们反复修改商业计划书,甚至借鉴了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中的案例分析。比赛当天,阶梯教室里坐满了评委和观众,讲台上的投影仪忽明忽暗——这是学校刚引进的进口设备,还不太稳定。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集图书销售、知识分享、企业培训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平台。”林宇站在讲台上,背后的屏幕上闪过他们用扫描仪制作的业务流程图。当他讲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知识库”时,台下传来一阵骚动——在这个大多数人还不知“上网”为何物的年代,这个设想显得格外超前。
最终,“宇晴文化服务社”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扎实的市场调研,荣获大赛二等奖。颁奖仪式上,林宇接过印有烫金字样的获奖证书,看着台下激动的团队成员,眼眶不禁湿润。奖金和政策支持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这份荣誉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了更多认可。
夜色渐深,林宇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长安街。街边的霓虹灯牌闪烁着“大哥大销售”“BP机寻呼”的字样,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在月光下泛着冷光。BP机突然震动,新的商机正在召唤。他握紧车把,加速向前骑行,车轮碾过落叶的沙沙声,仿佛是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90年代,林宇和他的团队,正朝着梦想的方向,坚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