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华夏:从论语开始
【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李育文教授会这么激动?】
有些不明所以的观众纷纷发出疑问,而也有一些细心的观众发现了:
【这论语之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是夫子集里的吗?难道这真的是姚崇,穿越时空将这本书带过来了吗?】
【楼上的,不要太入迷,这就是一个情景模拟的话剧节目。】
【但是,但是李育文教授还有边有知一众教授为什么会这么激动?】
此刻弹幕都已经疯了!
而有些观众,已经将节目中的《论语》摘录了下来。
他们疯狂的截图保存,有些专业人士都已经默默研究起来了。
此时一间华国的独立研究室内,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身穿防护服,手中拿着放大镜,认真的对着照片仔细研究。
这些照片中,都是一些陈旧老化的竹简,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不清。
这是刚刚在一汉代诸侯陪葬坑中,挖掘出来的培养品。
这一般陪葬坑是分等级的,而这座坑等级极高。
纵然考古工作人员已经十分小心,可是坑中的一些青铜器物,还有漆器之类的物品都保存完好。
可一些书简虽然没有虫子叮咬,可是潮湿闷热的地下,使得书简难免破损老化被腐蚀。
而除去考古修复文物师之外,研究室还请来了业界内,许多的知名学者。
其中李育文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当然虽然他在学术界威望高,而且学识也是实打实的。
可此次研究书简的领导人物,除去李育文还有一个泰斗级人物张客。
张客不同于李育文那样出身学院派,他的人生经历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扫地僧一样的人物。
他是野路子出身,二十世纪初张客便严重偏科,外语科目分数接近个位数。
自然是与大学无缘,于是便选择作为华清大学的图书管理员。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经济萌芽蓬勃生机,所有人都想发财致富,体制内端着铁饭碗的人,都想要辞职做生意。
更别说高中毕业,选择去一个图书馆当管理员,还是一个临时工的身份。
直到他发表了一则名为古文化遗产的论文,而且被当时华国极有权威的周刊录取。
方才让他的名字崭露了头角,在当时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只有他沉心学术研究。
而华清大学也给他开设了特殊通道,读完了华清大学的古文化研究专业,并且一直升任成为了华清大学的教授。
他的年纪比起李育文更年长十岁,如今的他已经六十八岁了。
在理应退休的年纪,依旧没有放弃对于学术的研究。
在得知了书简的研究室邀请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无论是李育文,还是张客都是性格极为执拗的人。
有人说做学术研究的人,性格都比较执拗!
在书简上因为一个模糊不清的用词上,双方发生了争执。
李育文出走参加了东山卫视的《走进历史》。
而当李育文在节目的大屏上,看到那泛黄书卷上的内容后,便是整个人都被定住一样。
因为这书卷上的内容,同在埋葬坑中发掘出的书简,一模一样。
他压抑住了激动的心情,电话打到了书简研究室的座机上。
因为张客在研究书简的时候,电话永远都打不通的。
李育文正是了解这位老友的秉性,所以方才一个电话打到了研究室的座机上。
“老师,李教授打电话过来,说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发现,需要您本人接听!”
张客放下了手中的放大镜,即使眼神中满是疲倦,可依旧清明。
两人只是因为学术而争议,而并没有闹翻脸。
所以并不会十分排斥,反而十分理解对方秉性和为人,知道不是重要的事情不会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他。
可是他身边的助理兼学生却不知道,张客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自然知道李育文教授和自家老师前些日子吵得不可开交。
多年的老友且两人都性格稳重,竟然吵到面红耳赤。
在当下这个关头,突然来电话了,他说话时神情中都挂着谨慎。
张客随口说了句:“喔,我记得他李育文不是参加了一个节目吗?文人走穴捞金吗?”
果然是气还没消,说话都是夹枪带棒的。
助理学生此刻哪里敢回答,不过他也是此次的研究人员,自然没有时间去看直播。
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在前台人员告诉他的第一刻,就赶到实验室转告。
张客接起电话说:“你是有新发现了吗?”
没有任何的拐弯抹角,直接问出问题。
李育文像是料到了对方会如此,表现的也是十分习以为常。
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语气凝重道:“老张,你说有没有可能,我们提出的都可能是错误的!”
张客道:“谁告诉你的?”
他虽然不承认李育文的观点,可并不代表着全盘否认对方。
只是以他的见解,还有知识储备,觉得更偏向自己的观点。
李育文没有直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我让助理发了几张图片到小文的平板上了,你仔细看看,会明白我说的意思的!”
说完便只听见一阵忙音,显然对方已经挂断了。
张客知道李育文这番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他沉声道:“将平板拿给我!”
身边的学生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图片,只知道那是类似于宋代书卷纸页的图片。
华国史,学不分家,研究古代文学也要学习考古历史课程学习。
宋代纸张素雅清淡,简洁质朴,和图片中的纸张特点完全对应上了。
不过李育文教授发来的图片,最珍贵的当然不是纸张,一定是纸上的文字。
张客在看到图片的那一刻,明白了李育文这家伙的话中意思了。
这竟然是一本来自宋代时期,同样记载着名为《论语》的典籍。
这就相当于,拿着答案进行反推过程了。
自己的猜想,在这宋代的这本《论语》都能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