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权臣:从嘉靖朝科举开始

第78章 状元笔记

  “我刚来时,的确是去拜访过了,不过咱们掌事大人就和我说,让咱们继续修史工作就行。

  但是这几天,我也看了正德皇帝的《正德实录》,发现早就修的差不多了,我也没什么可以改动的地方。”

  王远对这一点也不感到意外,毕竟今年都嘉靖三十八年了。从正德十六年正德帝死亡开始,《正德实录》已经修了三十八年,早就修完了。

  哪怕是挑错别字,也有人做过好几遍,根本就不用更改。当然除非皇帝下令更改某些内容。

  “那德斐咱们之后做些什么呢?掌事大人事先并无交代吗?”

  “不曾有过交代,我也问过孙前辈,他说让咱们看书喝茶,熬过开始的三年,后面就有些活了。”

  好家伙!这下爽了,本来以为多多少少有些活要做,现在一看直接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额,德斐你这些天在做什么呢?我看你刚刚去书架后面,是去取书吧。”

  林士章点了点头,扬了扬手中略微有些发黄的线装书本,笑着说道。

  “努,就是这个《太白诗集》,全篇总共收录了李白的三千八百二十一首诗词,是由空洞先生执笔完成。

  空洞先生一生都喜欢李白的诗歌,他在晚年特意花了四年多的时间,总共收集到了这三千八百二十一首诗词。

  空洞先生将这些诗词都整理过后,最后制成了这本《太白诗集》,这可谓是李白诗词最多的合集。”

  李梦阳,字天赐,号空洞子,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政治成就有限,这里就不多说了,他真正出名的是文学方面。

  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等六人,共称为复古前七子,是明朝思想变革中复古一派。

  “唉…其实李白也是我的偶像,他的诗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我尤其喜欢他的那首《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林士章听到王远也喜欢他的偶像,立马就高兴了起来,兴致勃勃地说起了话。

  “哈哈,是吗!我也喜欢这一句。不过我更喜欢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有种解脱自在的感觉。”

  ……

  有了话题,两人交谈间关系很快的拉近了,不过王远在交谈中,也想到了这三年他该做些什么。

  他是状元虽然三年后晋升,不会有太多波折,但是他的年岁毕竟太轻,若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能力和功劳,始终有些单薄了。

  所以王远打算做出一些成绩,当然不是为朝廷做事,而是他打算出几本书。

  他现在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这样就立不下什么功劳,不过写书却不在这其中。

  写书既是他沉淀的一种表现,也是他能力的一种展示,写书若是有成绩,比做事还更加好。

  毕竟做的没有说的重要。

  至于写什么?就写写历史。

  文学性太高的文章,他是真的不怎么行,总不能写点八股文吧!

  而历史就不同了,王远前世便是学历史的,如今待的上史殿里面大部分都是史书,想写一本史书还是很得天独厚的。

  不过王远,可没有写纯历史的打算,王远打算写的是那种半白形式的史书,就和《明朝那些事》差不多的模式。

  不过在史书之前,王远打算先解决自己手头拮据的问题,马上就要结婚了,他手头还不宽裕这怎么行?

  是的,王远已经想到赚钱的好法子。

  不是其他,正是前世的那种辅导资料,名字都不用改,直接叫《状元笔记》。

  不过王远这个,和前世的还有些不同。前世的《状元笔记》只是一个噱头,写书的还是那些专家教授。

  但王远准备出的《状元笔记》,真的是他这个状元写的笔记,专门辅导科举。

  王远前世也是看过新闻,知道教育这块的蛋糕有多大,单单是辅导资料这一块,就是数百亿的产业。

  这一世的产业虽然有些缩水,但是随便让他赚个几十万两银子,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而且这个名头好听,卖书可和贱业搭不上边,自带一种书香气。

  至于王远是怎么想到出教材的,还有多亏陈夫子的提醒。

  王远当时回家之后,也十分信守承诺,在第三天便上门拜访。

  而当时,正好已经到休沐假结束的时候,陈夫子当时还邀请王远,也上台讲了一节课。

  中午吃饭的时候,陈夫子在收到王远送的笔记,十分感慨的说:不愧是状元写出的,许多道理都是浅显易懂,就连之前我有些困惑的问题都被解决了。

  王远听到当时便留意了,是啊,这古代可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教学体系,大部分都是私塾老师想到一出是一出,或者就跟着书本念。

  没有重点、难点、易错点之分,不会就继续读书,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于这种办法,王远是看不上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给王远的,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有的就是成体系的学习办法。

  王远能考上状元,与成体系的学习密不可分。

  而王远的这《状元笔记》,也已经将第一册《秀才册》写完了。

  王远的《状元笔记》总共打算分成三册,分别为《秀才册》、《举人册》、《进士册》。

  别看说的这样玄乎,其实就是根据各种考试的难度,将每篇课文拆解出来。

  黑笔写原文,红笔写各种注意事项、解释、易错点等等。

  每篇文章之后,还会留下王远的一些看法,穿插一些相关的故事,留下一些科举的真题。

  其实写这个状元笔记,王远还是十分轻松的,因为王远就是这样学习的,大部分直接用自己原来的笔记就好了,只是需要整理一下。

  不过王远更想写的是《童生册》,因为童生考试,就考默写、翻译和诗词,而这不就是翻译书吗?

  而且翻译书的市场很大,只要出了一个标准,那基本上所有有志于科举的人,都会人手一本。

  这可不是王远随意说的,而是不同老师教授的翻译不一样,可能是他们听岔了,也可能是他们学的就是错的,教出来的知识五花八门。

  偏偏科举,又没有一个译文作为标准,那一遇到科举就是五花八门,甚至连怎么错的都不知道。

  但是无论王远再怎么眼馋,翻译书都不是他可以触碰的。

  无他!因为四书五经的翻译,有一个鼎鼎大名的称呼:译经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