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2021年6月8日随笔(1/3)
从2016年的艾门尼斯三部曲至2021年五月底完稿的《巫师的精神》,五年过去了,一个从零开始的创造的世界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在艾维利亚这个世界里,最早涉及的事件是萨奎尔斯历-1502年的凯尔纳两大部落联盟的形成,最晚则是已经到了639年左右(《高星之径第六卷晦暗之雪》的时间线),掐指算算,已经有长达2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地理上,从最开始的萨奎尔斯帝国逐渐扩展到了麦伦斯、南方诸国联盟等地,囊括了凯尔纳、麦伦斯、法兰、斯塞恩、小阿米拉、西米拉尔这六个主要冒险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所出演的民族、教派、学派、国家更是数不胜数。
虽说这不过是创作计划中的九牛一毛,五年的时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一个起点。
这一本的内容基本都是集中于几个主要教派、学派的发展过程来写的,对于平民生活其实并没有太多涉及,这也是非纪实小说的一种通病了,但这的确更能让作者、读者展开这个奇幻世界的卷轴。
在古代,祭司和权贵是垄断教育权的,所以实际上我们写古代的读书人,也是在写这些占有主要生产资料的人。德鲁伊的祭司是罗恩王国官员的预备役和监督者,更古代的西米拉尔祭司们更是唯一能够诠释神谕、解释道德的人,他们都是权贵角色,而不是平民,尽管也有不少平民通过神庙教育成为见习祭司的——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贵族。即便到了630年前后的萨奎尔斯帝国,虽然平民早已拥有了识字权力,可百姓很少有足够的时间、财力去完成学习。
在《晦暗之雪》中,艾门尼斯和玛奥就尝试了将“知识教育”平民化、普及化,这显然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它既不符合时代(小说中的时代)的生产力,也因和统治阶级思想充满矛盾而处处受阻——但这也正是坚守者们可贵之处了。
在小说中,虽然有各式各样的读书人,但这些读书人并非是相似的。从大的来说,自诩为智者团体的德鲁伊总是试图将自己和政治揭开绑绳,但事实上他们的大部分人早已沉湎其中;西米拉尔的学者们将每一次的革新都建立在先人的废墟上,他们拥抱新成果而歌唱,最后沉醉于毁灭、标新立异、自傲、无法再次展望未来;日漫特的祭司们在苦难中挣扎,面对日新月异的时局,他们从狂信开始冷静,从原始的信仰走向新神学……这些学者们虽然行为各异、思想各异,可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这也是我最想要去书写的。
对未来的探索、对未知的痴迷,这大概是学者的本质的一小部分。这种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使自己灭亡的毒药,学者们总是忍不住自己的手,即便是在颤抖中也会不断出没神灵的禁忌领域。。所以学者们总在对道德做出自己的诠释,这是一把锁住恶魔的枷锁,是停船时的船锚。
而我热衷于描写这些生活并不日常化的学者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学者们在创造与毁灭之间磨练出来的“精神”吧。这种精神或许时至今日仍不足以诠释真理,但它的魅力却如夜空中的星辰,值得人们耗费无数的时光去记录、描写、幻想。
其实写出这些幻想是有困难的,我们在表达某个精神的时候总会很片面。比如在最早期的设定中,奥斯门拉、奥拉克利特两位学者的形象就非常伟岸,但当真正下笔的时候,他们又是充满缺点的,他们在自我怀疑、自我批判,在缝隙中推动时代的齿轮。德鲁伊学者、奥尔艾学者、西米拉尔学者、日漫特学者等等,都是时代的潮流、缩影,他们既是齿轮也是齿轮的推动者。
或许,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才让学者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在随便说点对这几本小说的感想吧。
1、艾门尼斯三部曲《自然之子》、《暮月之影》、《寒潭翠叶》 2016-2017
这是整个系列小说的起点,也是整个小说集里面最早的一片,写于2016年。在是我第一次尝试添加更多意识描写来完成创作,很多不熟练的地方,其实对比后期的一些小说就能明显感觉出文笔的稚嫩,但还好,虽然创作时间较早,但整体还不至于无可挽救,在几次修改好已经有了不错的改观。当然,这些还不足以使我满足,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世界观的设定,这些内容随着《高星之径》的书写都在不断地重组、完善。
事实上早期写的时候,的确是当做环保小故事写的,我自己都没能想到会有如今的发展。当写下艾门尼斯后,我发现我将我自己的思考、性格、习惯都融入其中。其实我的一些亲友看到这个人物后,都觉得这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不过倒是也有一些不熟悉我的人看完后会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人啊。”大概现实比想象还要更难以让人理解吧。
2、克瑞提斯三部曲《霞光》、《风暴》、《灰烬》 2017
这三本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完善小说中德鲁伊教被灭亡的原因,补全很多设定。因为书写的时候已经对世界观有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