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人得志(1/2)
坦率地说,就算廉颇称职,孝成王也愿意重用赵括。
仅仅是为了尊重蔺相如的意见,他才不得不忍痛割爱。
但落选的赵括并没有灰心,曾向他表态:
“廉颇不行了我再上。”
现在他所能听到的舆论和自己心目中的廉颇所形成的印象,都是“此人无能!”
“该让赵括上了。”
但孝成王并不刚愎自用,也知道不可感情用事,所以不肯自作主张,还要听听重臣们的意见;
暗地里,他却要先摸摸赵括的底儿。
两个人虽为君臣,情同兄弟,可以推心置腹。
议论了一些前线战况后,孝成王直截了当地问赵括:
“我想任命你为主将去代替廉颇,击退秦军收复上党,你有多少把握?”
赵括对赵王也无须委婉,很坦率地交出自己的底码:
“现在对方的主将是白起,臣与他胜负各半,不敢说必胜,若对付别人不在话下。”
赵王望着他:
“传言说廉颇要叛变,你认为有可能吗?”
赵括摇头:
“他只是怯战,并不会贪图什么‘定赵侯’,他和秦王都不是小孩子。”
赵王点点头:
“那就先让他顶着,等形势有变后再说,你看他能顶得住吗?”
赵括咂咂嘴:
“不一定。
我听说他指望秦军因运输粮草困难拖久生变。
但秦王若以灭赵为目的,倾全国之力做白起的后盾。
人家的实力比咱们强得多,相持的时间一长,只怕生变的不是秦而是赵!”
赵王叹口气:
“我顾虑的也是这一点,所以想通过主动出击扭转形势。
可是廉颇太固执,坚持取守势,这才想让你上。”
赵括沉吟片刻还是不敢明确表态:
“恕臣明说,与白起作战,臣也只有尽力而已。”
既然赵括没把握,赵王便通知平原君:
“换将之事需慎重考虑,切勿外传。”
突然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
“白起因为出兵久而无功被撤职,令王龁为主将,限期灭赵。
看来秦王的决心很大,赵国立即进入紧急状态,进行以防守为主的备战。
当然也就顾不上‘主动出手’了。
不过,王龁对长平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全面进攻也没占便宜后,就天天演习操练。
声势很大,却没有实际行动,看样子竟是虎头蛇尾,还不如白起那么具有威慑力。
于是赵国的“主动出击论”又兴奋地掀起一股新高潮。
赵王和平原君在言论上也表示支持,讽喻廉颇要积极响应。
论说王龁的作战能力确实不如白起,打他取胜的把握比较大。
但廉颇对于秦王突然“换将”的做法很不理解:
白起虽然在长平受阻,却没有打什么败仗,几次小挫折不足以成为撤换他的理由;
白起并没有消极地观望,还在积极地采取各种进攻措施。
突然用水平低于他的王龁替换,于战局不利。
秦王志于军事,范雎谋略过人,为什么要出此下策?
在情况不明时,廉颇绝不轻率行动。
在新的形势下,廉颇仍然坚持“守”的战略。
就算不是另有企图,也已“怯”得连公鸡都不如,还有什么资格当军事统帅?
赵王这次的态度很明朗:
“廉将军老啦,打不动仗了,把他换下来吧。”
当然这只是“理由”,真正的原因在于白起被撤后,赵括跃跃欲试。
可见在使用赵括的问题上,郭开起了重要作用,但关键还是最高决策人的倾向。
但还是要召集大臣统一认识,只是不再去征求蔺相如的意见。
蔺相如虽然已常年卧床,病退在家,对国家大事还是非常关心。
听到准备撤换廉颇的消息,急忙让人把自己抬到朝堂,还想劝阻赵王:
“取守势是比较稳妥的战略。
王龁虽然不如白起凶悍,却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软弱可欺。
兵力又接近是我们的二倍,主动出击就能必胜?
臣以为,秦国物力虽然雄厚,但他是客军,转运困难,已经打了折扣;
我军的粮草可以就地供应,即使不足,节约一些就能等到新粮下来,可说是取之不竭。
对比之下,秦军还是拖不过我们,时间越久,越见我们的优势,最后被拖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