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第二百五十四章 出奇制胜(1/2)

  凭良心说,“鹅车”在当时属于高科技产品。

  性能非常先进,类似于现代的“坦克”。

  既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又有相应的高度和一定的稳定性。

  便于在运动中登城作战,是一种集防御和攻击于一身的先进武器。

  使秦王和王龁、李斯疑惑不解的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邯郸人怎么就掌握了制服它的手段?

  问题仅在于他们在设计时,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它的“攻击性”上:

  为了取得最大的运动速度,将车身造得尽可能的轻捷;

  为了保证必需的高度,“鹅颈”的长和重都与车身不成比例,致使重心上移,容易倾倒。

  在向城边运动时车上没有人,这个弱点还不突出;

  “鹅嘴”搭上城沿后,取得了一个新的支点,稳定性加以巩固。

  但当大批士卒涌上“颈”内的梯子上后,重心更加上移,仅仅依靠“嘴”架在城沿上支持;

  赵军用铁钩把“鹅嘴”拉离城沿,上重下轻的“鹅车”必然倾倒。

  许多“理论”之形成,基本上都是生于“失败”与“成功”的反复较量中。

  尽管“鹅车之战”又以失败告终,但秦王和他的军师参谋们还是认识到:

  用常规作战解决邯郸并不容易,必须“出奇”才能“制胜”。

  不久,又有人提出一个新的作战方案:

  “砲”轰邯郸!

  请注意,这里的“砲”用的是“石”旁而非“火”旁,说明当时的“砲”不同于现代的山炮、野炮、榴弹炮;

  跟原子炮、电子炮、激光炮更沾不上边儿。

  从字的造形可知最初的“砲弹”是一包包石头。

  发射的动力也不是通过砲筒由火药燃烧产生的爆炸力推出。

  秦军在邯郸城外竖起了一个个用粗圆木制成的方型框架。

  底架上安放一块厚厚的长木板,朝城的一端高高翘起;

  下面拴着两根粗绳,木板的另一端上则堆放了一些石头。

  聪明的鲁仲连、薛琦也看不懂秦军是在玩什么新招数。

  准确一点说,它应该称做“抛石机”。

  在世界许多战场上都曾使用过。

  至于是谁用得最早,拥有“专利”,限于条件,也没有必要用它为我们中国争“第五”大发明,就不考证了。

  反正它从没像“四大发明”那么露脸。

  坦率地说,王龁对于这种武器的作用也没多大信心。

  进攻之前,先用“炮轰”开路,是现代的常规战术。

  而在王龁,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虽说在训练时看到的效果还不错,但应用于实战呢?

  一排“大砲”呈新月形摆在邯郸城下;

  旁边,是一队队扛着云梯,手持武器的突击队。

  王龁环视一眼,询问各“砲长”:

  “都准备好了吗?”

  回答是异口同声:

  “准备就绪!”

  王龁果断地一挥手!

  在高高翘起的木板前端下面,十几个人一齐猛力的往下拽栓住它的绳子。

  这一端嗖地沉下,后端飞速崛起。

  通过杠杆的作用,把放在后端上面的那包石块掷了出去,飞向邯郸城头,形成一阵又一阵的“石雨”。

  小盆大小的石块冰雹般从天而降,连城楼的房顶都被砸塌,窗、门也都面目全非。

  城上的守军猝不及防,也无处可躲,被击伤不少,城堞也多处被毁……

  趁着城上慌乱,潮水般的秦军,又涌向邯郸,竖起云梯,向上攀登……

  李牧回到代郡后,立即着手组建骑兵部队。

  代郡与当时的少数民族“林胡”的出没地毗邻,经常互相争斗。

  几乎男女老少都练习骑射,投入过战斗。

  当年赵武灵王之所以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也是由于受到代郡的启发。

  但代郡并不是赵国的固有领土,而是经过几国的争夺之后才归属赵国;

  所以这里的人民对赵的君王缺乏深厚的感情,对于保卫邯郸、拯救赵国没有什么兴趣。

  但李牧生长在代郡,他在赵国建立的功绩,成为代郡人的骄傲。

  使他们可以自豪地向邯郸内地人宣布:

  “代郡人并非被鄙视为边远外地的“野蛮人”。

  李牧非常理解父老乡亲们的心态,不得已,他假称自己被封为“代侯”管理代郡。

  为了面对秦国的威胁,必须建立武装。

  当然,这支队伍也必须与赵军联合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平乱客乂仙问道赋仙魔仙游探玄觅道我夺舍了谪仙大创天皇苍古风云第二卷幽鬼乱世无限杀劫了不起的修真作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