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兵败求和(1/2)
赵王对燕王背信弃义的愤怒可想而知。
所以将渠也就知道自己执行这次任务将如何艰难。
在邯郸大会战的庆功宴上,赵王满怀感激之情,曾亲自下席为他们斟酒;
而今天,人家高坐王位之上,神情冷漠,自己则跪在丹墀。
两相对比,相差悬殊,心中不免惴惴不安:
“赵王能允和吗?”
果然,赵王看完国书,重重地往案上一拍,断然拒绝:
“将大夫请起。
您之所以反对侵赵,并非出于军事力量强弱之对比,而是认为这种行为违背天意人心。
燕王既不肯听忠言劝谏倒行逆施,今日之败乃自取其咎。
不让他受到深刻教训,他是永远也不会懂得如何做人的。
所以,蓟京不破,不可言和!”
将渠也是一代名将,如今跪在赵王面前代人受过,心里的滋味很不好受。
但迫于形势,还是得满面羞惭低头回答:
“我王一时不敏受人蛊惑,伤了两国友情铸成大错。
现在也非常后悔,所以派外臣将渠请您原谅,再结永世之好。
这对燕对赵都是有利的。”
赵王一声冷笑:
“大夫之言差矣!
您想挽救燕国危亡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说放过燕喜对赵国有利,未免不合情理吧!
赵今虽弱,仍能拿出二十万大军来,蓟京指日可下。
就这么轻易的让我们放弃复仇的权利,能说‘有利’?”
将渠猛抬起头:
“大王,将渠当日反对的是燕赵兄弟之间的内争,谁打败谁的结果都是一场悲剧。
所以外臣此次赴赵,虽是为燕道歉请和,但根本目的,还是想劝说两国尽快结束这种自相残杀的愚蠢战争!
当时谏燕王与今日劝大王之意本是一脉贯通,未变初衷,愿大王不要误解臣只是为燕也!
图谋侵赵,固然是由粟腹所鼓动,但受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后,燕王本已放弃。
不料此时秦使张唐突然访燕,要订立什么‘友好条约’,对燕王重下侵赵决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报,张唐还曾给栗腹一份厚礼,两人密谈至夜半,之后燕王便决定侵赵。
秦王在其中的阴谋,可想而知,惜燕王不以为意。
燕虽败,但只折栗腹、卿秦之辈,兵力损失不大;
赵国固然能发出二十万大军,然已倾全国之力,欲破蓟京,也非朝夕所能做到。
燕赵之争一旦旷日持久,双方的实力都被削弱。
若被秦乘蔽招诱使燕降,赵王能抗二国之军吗?
所以再打下去,燕赵两国都要吃亏,最后坐收渔翁之利的,只能是秦国!
说句犯上的话,我们燕王是够糊涂的,难道大王您也贪灭燕之利而执迷不悟吗?”
将渠的剖析,直指赵王也“贪灭燕之利”的内心深处。
同时指明“鹬蚌相争”的结果燕赵都不会得利,只能被秦国利用;
虽然批评燕王糊涂,却也暗含着说赵王不允和,同样属于“不聪明”。
战国辩士的语言技巧,由此可见并非一般。
当然,将渠之所以敢语里带刺,也是因为他曾有功于赵。
又是“反战派”,摆出的理由更有说服力。
赵王听了就算不顺耳也不好意思翻脸。
所以这也是田光认为必须派他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套用。
信陵君非赵国之臣,所以不便干涉赵国政务。
但燕、赵之战已起到破坏“合纵”的作用。
而“合纵”却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不能不关心“合纵”的兴衰。
所以也列席了这次会谈。
将渠的观点对他很有启发,使他敏感的意识到这次战争并不仅仅是燕、赵两国之争。
背后可能还酝酿着更大的阴谋。
于是发表意见:
“大王,将大夫之言有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我们确实不能忽视秦国的威胁,放松警惕。”
其实,赵王和几位重臣也曾研究过对燕政策,知道现在还不可能灭燕。
但在和谈前却要尽量给燕王施加压力,使自己掌握绝对主动权。
不料,虽然将渠受到过极不公正的对待,却仍然忠于自己的国家。
他不肯与赵合作,顽强的据理力争。
显然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屈服,如果自己继续强硬下去导致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