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琵琶泪逢流

白居易弥留之际,当他回想起浔阳江畔月色下秋风中自己与湘灵重逢的那一刹那,他安详地合上了眼……

几十年前,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正值唐大历七年,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近十年。

华清池旁,芙蓉帐暖,云鬓花颜,回眸一笑,这长安的花都泄了颜色;七月七日,鸡人报筹,紫案红烛,世世夫妇,这鹊桥的牛郎织女羡煞了眼;马嵬坡前,虎旅宵柝,六军驻马,花钿委地,这桂宫的姮娥哭伤了容颜。

一声乌啼划破深夜的寂静,长安城中万千人家都卸了灯火,清冷的宫殿里前首处悬着一幅画像。画上杨太真蹵起淡淡的蛾眉,她手里捻着一团画扇,扇生徐风消去美人心尖的暑意。画像前是圣人迟暮的身影,圣人的手触着太真的柔荑,失神地望着。“三郎,我企盼你我之间的情谊能像婵娟般万世不谢。”“不,三郎,你我不是早已许下世世为夫妇的心愿了吗?为何如此?”

“臣白居易拜见圣人”圣人从想象回到现实。“汝知孤召汝因何?”“下臣明白”“善,孤希望汝可以将此事流传下去。来人,赐笔砚一套。”“汝退去吧”白居易悠悠转醒,原是一场空梦,怅然若失。一番洗漱后,看见书桌上置有上等笔墨纸砚一套,与梦中无异。白居易恍然彻悟,原是因先皇李隆基希望了却一番心愿,故梦中召见,因而有了这段尘缘。白居易方欲提笔时,脑海中突然想起娉娉袅袅的湘灵的身影。

十一岁时,白居易随母迁居符离,结识了邻女湘灵。湘灵活泼可爱,略通音律。两人相识相知相熟,朝夕不离。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十九岁那年两人情窦初开,希冀成为彼此的陪伴。白居易还为十五岁大的湘灵写下一首《邻女》:娉娉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后来白居易考取功名,白母因碍于门庭以死相逼,两人只能搁浅这段感情。

白居易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脑海中响起湘灵说过的话。“阿兄,等你考取功名后,我们就成亲,一生也不分离。”“阿兄,放心去吧,我在此等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不,阿兄,我们不是说好了要厮守一生的吗?为何如此?不,不要”……白居易情绪激动,精神恍惚,竟晕厥了……

几天后,白居易写下名扬天下的《长恨歌》与《寄湘灵》:泪眼凝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元和十年,白居易被外放江州。浔阳江畔,枫叶荻花,秋风瑟瑟,寒江浸月,白居易于湓浦口送别好友。离别时听到了琵琶语,不禁止住了声。移船相近,添酒回灯,千呼万唤,琵琶女就这样登场。转轴拨弦,轻拢慢捻,低眉信手,珠落玉盘,一曲罢竟没了声响。沈吟放拨,整顿衣裳,自述平生,江口空船,席间众人感慨万千。“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忽忆起湘灵,低声沉吟:“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岸边停泊的东船西舫中传出一女子的歌唱,唱和着白居易的沉吟。白居易惊地站起,极目望去。船舫中走出一渔女,她缓缓解下头上的斗笠,说道:“阿兄,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好吗?”白居易忽而知晓她就是他朝思暮想的灵儿啊!白居易双手颤颤着,握住湘灵的柔荑,谨慎地问道:“你,你是湘灵?”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沉默良久,一时间两人竟红了眼。“灵儿,这么多年了,老咯,都老咯!”说罢,白居易脱去了湘灵的手,径直离开,而湘灵的泪水早已打湿了长衣。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几年前,三十七岁的白居易在白母以死相逼下有了妻室。怀念湘灵,忠于爱情;拒绝湘灵,忠于婚姻。白居易一番权衡下,最终与湘灵作别。江州司马府上,白居易坐在石阶上,手里提着一壶浊酒。瑟瑟秋夜,清冷的月光洒在石阶上,杜鹃啼血,古猿哀鸣,白居易醉倒在了地上……

几天后,白居易写下传唱千年的《琵琶行》与两首《逢旧》: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醆又成空。(其一)我梳白发添心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其二)

圣人与太真“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琵琶女仍在浔阳江畔弹着那曲《霓裳》,了此余生:湘灵与阿兄最终也没有厮守一生。有一种爱,只能深埋于心,默默祝福彼此更好。

后人有诗云曰:莫唱当年长恨歌,琵琶切切复相逢。泪眼凝寒孤芳老,秋江浸月冷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