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十里香

温念深和魏凌的检讨果然起了大作用,温思则和顾潇冉阅后深感欣慰,还让厨房做了顿好吃的以抚慰他们饿了一晚上的肚子。虽然两人有些愧疚,毕竟他们昨天在祠堂吃好睡好,根本没遭罪,但对美食他们是来者不拒的。

经过温知宜的点拨,两人准备给昨天一起玩闹的小伙伴们写道歉信。二人划定好人数,分工合作。魏凌听了江厌离的话,十分内疚,所以他不仅给云千墨写了满满三张纸的信,还决定要送他一个礼物以显示自己的诚心。

可昨天两人刚认识,云千墨又是个沉默寡言的,魏凌不知道云千墨喜欢什么,思来想去他还是去请教了温知宜。

“礼轻情意重,其实你可以亲手做一个礼物送给云二公子的。想来云二公子也不缺什么,缺的只是一份诚心罢了。你倒不如想想自己擅长什么?”温知宜细心地道。

魏凌想了想,最后决定做一个笔筒。他跑到后山砍了好几节竹子回来,削平抛光,因为不会雕刻,就用画的,为此他还特地向温思则借了上好的松烟墨。他一共做了六个笔筒,最后挑了一个最好看的寄给云千墨。剩下的五个,他自己留了一个,其他的送人。

温念深拿到笔筒时很是嫌弃,收得十分不情愿。温思则则是一脸感动,顺道把顾潇冉的那份也收下了。温知宜照例夸了他几句。

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子兴冲冲地寄信寄东西,温思则虽然觉得没必要,但还是在女儿的注视下一视同仁地夸了几句套话。

“爹爹,虽然江南温氏出面道过歉了,但不代表他们自己可以不道歉。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若是处理不当难免会给一些人心里留下疙瘩。所以我们要把它当成小辈之间的玩闹处理,还要充分地表现出江南温氏的家教。”

事后,温知宜如此向温思则解释道,温思则恍然,并对自己的女儿更看重了几分。

云千墨收到信件和礼物已经是几日后了。他从江南回来后就被叔父罚抄十遍弟子规,虽不至于怪罪魏凌,但年少气盛,总归还是有几分不满的。当门生告诉他有他的信件时,他颇为惊讶,因为从没有人给他写过信。

云千墨仔细地读了魏凌寄来的信,看着手里的笔筒,不知怎地心跳快了几分。他茫然地摸着心口,等心跳渐渐平稳,才把笔筒摆在自己的桌案上。其实这个笔筒做得有些粗糙,放在桌案上与旁边的物件一比,有些格格不入。但云千墨能感受到魏凌的用心,毕竟这是他亲手做的,他还在上面画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并几支青荷,细闻的话还有股淡淡的香味。

云老先生知道此事后,对江南温氏的印象好了许多。云千奕更是惊喜地直接找弟弟了解情况去了。

“阿墨,你看起来很开心,是因为交到新朋友了吗?”

“不是朋友。”

“可是魏公子似乎很看重你,听孤独大哥说,阿信只收到了信,没有收到礼物。”

这么一说,云千奕果不其然地看见云千墨更加高兴了,似乎还有点害羞,耳朵都红了。可是为什么就不说出来呢?猜来猜去好累呀,一点也不省心。云千奕苦恼地想道。

同样拥有不省心的弟弟的温知宜,总算能够安心下来做自己的事情了。她按照吩咐派人去岐山打听消息,为了更好地促成合作,她还派了人去打听岐黄江氏。据底下的人来报,岐黄温氏现如今的家主是温衡。三年前江宁海在夷陵设立监察寮,任命江衡为寮主。

夷陵?三年前?魏枫夫妇也是三年前在夷陵出事的。温知宜直觉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关联。于是她又让人前去夷陵打探,若是真能得到一些魏枫夫妇的消息,也算给魏凌一个交代了吧。

夷陵,监查寮。

江衡正在教自己的女儿江情辨认草药,忽然有门生来报说是江南温氏大小姐前来拜访。他大为疑惑,因为他从未与江南温氏有过来往,更不认识什么温氏大小姐。但人既然已经来了,见一见也无妨。他交代了几句,便去换衣见客。

江衡来到待客厅时,只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正端坐着饮茶,面容沉静,动作优雅,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淡然的气质。见他来了,少女放下茶盏,不紧不慢地行了一个极为标准的晚辈礼,道:“江南温氏温知宜冒昧前来拜访,若是唐突了前辈,还望前辈海涵。”

“无妨,坐吧。”江衡自然不会和小辈一般见识,淡淡道。

温知宜谢过,就坐。

“我与令尊素无交集,不知温姑娘今日来所为何事?”江衡开门见山地问道。

“既然寮主直接问了,晚辈也就不拐弯抹角了。晚辈今日来是为了合作。”

“合作?”江衡不以为意地笑了一声,道,“若是真心想合作,恐怕不会派你一个小女孩来吧。”

温知宜面不改色地道:“不是家父想要合作,而是我,想要和寮主合作。”

“你?”江衡不禁惊疑地上下打量温知宜,觉得她有些异想天开。虽然她表现得沉稳大气,但也不能掩盖她只是个孩子的事实。只要是脑子还清醒的人,就不会答应她荒唐的提议。

“也许在寮主眼里,我大概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故而,我今日来的主要目的是向您展示我的诚意和能力,而非说定合作。五日后,江宗主会召您回岐山,请您务必想办法推迟几天,否则会招致杀生之祸。”温知宜说得肯定,仿佛已经预知了一切。

江衡脸色沉沉,没有说话,任谁听到自己可能身死的消息都不会有好脸色的。

“江寮主,我知您现在未必肯信我,那就让时间来证明吧。若我有半分虚言,任由寮主处置。若是我所言非虚,温寮主对合作之事可否考虑一二?”

“那就等到五日之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