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的围城

我出生于西北的一座小县城,那里几乎四季刮着恶风,还有那连绵不绝、永远都走不出去的大山。

从记事起,我就趴在窗台上痴痴的盯着窗外,母亲则自顾自干着家务活儿,做罢,她缓缓向我走来。

“在看什么呢?婷婷。”

“我等父亲。”

“他和弟弟很快就会回来了。”母亲一脸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发。

虽然母亲这样说,可是我知道,爸爸带着弟弟去了很远的地方,这是我某天在门缝里听见的:

“去那么远的地方,差不多要一周的时间吧?”母亲为父亲边收拾行李边叮嘱道,“这次带着夏至让他多玩几个地方,开拓开拓眼界,但也要注意安全!”

父亲在一旁悠闲地闭着眼躺在床上,应付了几句便沉沉睡去。

几天后,他们终于回家了,弟弟迫不及待的向我炫耀他们在南方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我看着堆在茶几上的各种精美的包装盒和几张照片,眼里满是羡慕:父亲将弟弟护在身前的骑马照、弟弟在碧绿海边的玩水照、弟弟在花团锦簇里的比耶照……每一张都是我未见过的风景。

耳边传来父亲和母亲谈笑的声音,像是有魔力一般,我除了听到“旅游”二字,其余的什么都没听到。

没过多久,父亲起身,先是从一堆盒子中挑出一个精致的盒子,然后唤着夏至,像是要出门,我眼睛一亮,认定只要跟着父亲,我也可以出门“旅游”。

于是在父亲又一次要带弟弟出门时,我拦住父亲,表明自己也想去的意愿。父亲看着我一脸渴望,有些犹豫,一旁的的母亲认为既然没带我旅游,那带我出门也算是一种补偿。父亲看懂了母亲的眼色,才默许我跟着出门。

就这样,三个人来到一处院子,父亲让我和弟弟在一边玩,他和陌生叔叔倚在墙边聊天。

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的聊天内容从最初的嘘寒问暖、旅游感受,转变为家庭状况。陌生叔叔带着一丝戏谑:“这俩小孩儿都是你家的?”

听到这句,我扭头看向父亲,心里不禁想,这叔叔是有什么毛病吗?没看见我们是一起来的吗?怎么这么问?

父亲笑了笑,淡淡地说:“男孩是我家的,女孩是别人家的。”我不可置信的看着父亲,弟弟也在这时贱兮兮推我一把:“听见了没,你是别人家的。”

陌生叔叔对着我露出玩味的笑:“喔,别人家的啊。”那种笑意带着幸灾乐祸,也带着蔑视与鄙夷。

从那个时候起,我从心里就对父亲感到不舒服。直到上了小学,从同学那里得知“重男轻女”四个字的时候,便恍然大悟:难怪父亲从来不愿带我出门、难怪弟弟和朋友出去玩,父亲都会顺其自然掏钱给弟弟,让他大方点来维护他的尊严,而我和朋友出去玩,父亲一声不吭,只有母亲会嘱咐一句“注意安全,早点回家!”……

我和父亲的接触越来越少。

上了中学,男同学女同学都开始注意起了自己的形象,而我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同学中格格不入,土掉了渣。

“你怎么还在用小学发的作文本写作业啊?”语文课代表抱着一摞各种精美、漂亮的作文本出现在我跟前。我沉默不语,接过作业本,迅速翻到昨天写的作文,不出意外又得了“优”。

我在心里长舒一口气,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本子再好也不能代表成绩,写完还不是得扔掉,那么浪费干什么。

下晚自习回家,还没开门就听到里面传来几声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