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的世界有点怪

窗外,狂风大作,夹杂着大雨,不停的击打着窗沿。电视上播报着双台风的来临的新闻,未来持续一周都将是风雨交加的天气。

八月的第一天,以为不平静。因为从小对五一,十一这种带节日的日子就有着莫名的兴奋。顺带着七一,八一这样的日子也会有小小的期待。也许今年的新闻都太劲爆了,所以八一这一天相反倒显的平静起来。唯一的不平静。可能就是台风的来临,瞬间就解锁了七月的闷热。

手机不断的滴滴声传来。什么“今年打破了五十年七月没有台风的历史”啦,“双台风来袭,周末我们应该怎么过”啦……怎么过?呆家里过呗。这已经是独自呆在家里的第一百二十八天了。

能有这么长的带薪假期,就要从年初持续到现在的那场流行感冒说起。还记得借着元旦假期,抽时间去见了将近两年未见的老母亲,刚刚回到南方的第二天。关于流行感冒的消息就铺天盖地。本来预定好农历新年的日本温泉之旅,就此搁置。接着,就是全国的万众一心。直到疫情发展到全世界,一直是欧美市场的外资公司,终于顶不住了。从刚开始的休息一个月,到两个月,直到宣布结业。就这样,我被失业了。困在了这个南方的家里。

说是家,不过是在南方城市的一个暂居的地方。其实打心里,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个是自己的家的。

曾经在心里只有一个家。那是中部的一个小县城的两房。有爸爸,有妈妈,有姐姐。作为四姐妹最小的女孩,在不缺女儿的家庭里,显然就是从小被忽略的那个人。越是这样,却越发渴望大学毕业留在父母身边感受那一丝丝的安全感。可这显然与父母的愿望是以愿违。父母没有表态,可是敏感的触觉已经觉察到自己的小心思应该没有人赞成,凭借着一张英语四级证书跟一张大学文凭,硬着头皮的跟着同学入职到南方的一家外贸公司。

自己肯定都没有想到,这一呆就是十几年。

偶尔几年回家一次,在那个自以为是家的地方呆的最长的时间不过一周。一直拖延着自己成立小家庭的念头,因为她以为不结婚,那个家还是自己的家,自己就是父母最小的女儿。因为父母说过啊,“这个家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父母永远是你的后盾”。这句话就像一根棒棒糖,舔起来甜甜的,可是真的用劲咬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融化的不知踪影。多年后,在旅游中碰到的一位八十岁老人谈起结婚这个话题时,就给我了四个字“听听罢了”。我们的人生,从我们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寻找建立属于自己的归属地。

“女孩子长大了,就没有家了……”

还记得刚刚听到这句话,是已婚的同学跟同事。讲女孩子结婚后,婆家过的不开心了,只能硬抗。跟身边的姐妹抱怨几句,疏解内心的痛苦。丝毫不敢把自己的不快乐说给父母听。一是怕父母听了之后会担心,可就算说了,又能怎么样呢。

同事A的哥哥已经娶了嫂子,同事A跟老公吵架了之后,回娘家呆了几天,竟然被侄子要求把曾经的房间让给他,自己睡沙发。同事A 很委屈,就去跟妈妈告状,妈妈说,这个家是你哥哥嫂子做主,未来给她养老的时候,还要依靠哥哥嫂嫂,你已经是嫁出去的姑娘了。同事A自己呆不下去了,灰溜溜的又跑回老公家。

同学B,家里有一个姐姐。姐姐会做生意,嫁的也好,赚了不少钱。自己的孩子经常会被姐姐的孩子欺负,娘家妈妈也从来都是做和事佬,算了。但毕竟妈妈心疼小女儿,就会把姐姐贴补的钱偷偷的拿来给同学买衣服,被知道后,姐姐不依不挠,觉得妈妈偏心,细数小时候如何忽略她,给她造成心理创伤,最终两家闹的也是不欢而散。

当年的说笑玩乐,最终证明了,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到底是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一旦长大了,就要去遵守成人的生存法则。人情冷暖才是生活的本质。

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把我的小空间布置成我喜爱的样子,落地的窗帘,温馨的灯光,舒软的沙发,还有卡通的底垫;我把我的小厨房布置成我喜欢的样子,我在里面煲汤,烧烤,炸鸡翅配可乐,往冰箱里塞满各种好吃的零食;我把我的小房间布置成我喜欢的样子,暖调的吊灯,柔软的大床和被褥,清晨可以迎接第一轮太阳的洗礼,听到鸟叫的声音。外面打雷下雨,我躲在我的空间里,感受家的庇护;外面艳阳高照,我躲在我的空间里,打开空调,感受凉风习习。

今年真的是特殊的一年。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度过了农历新年。虽然在视频里,跟父母,跟家人,跟亲戚,互道新年快乐。挂掉电话后,才了解属于自己的落寞。

当年的小姑娘早就长大了,那个记忆中的童年离自己越来越远。

女孩子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家,承载了我们对幸福的全部想象。小时候,父母的一汤一饭,给予了我们味觉和身体的双重满足。长大了,我们要离开家,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我们在朋友,同事,爱人,孩子之间分享爱,享受爱,感知温暖。慢慢的我们会明白,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是丰富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多姿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