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阳光之下的阴影
时光荏苒,一个月匆匆而过。
维多利亚的舰队即将扬帆归航,驶向繁华的伦敦。
随行其间,一批渴望深造的大学生们满怀憧憬,准备迈向剑桥大学的殿堂。
在这群才华横溢的青年中,李鸿章、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皆赫然在列。
“卓如(梁启超,字卓如),你一直心怀壮志,渴望见识外面的世界,难道你真的要错过这次前往英国的机会吗?”作为梁启超的长辈,康有为对他的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此刻正关切地劝说着。
梁启超深吸一口气,拱手道:“广厦兄(康有为,字广厦),我心已决,不必再劝。”
康有为望着这位年纪最小的同学,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与执着,便不再勉强,默默地接受了他的决定。
舰队扬帆起航,船影渐行渐远。
望着那远去的航迹,康有为陷入了沉思。
他并非不想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然而此刻的他更渴望留在熟悉的土地上,亲身感受大明的蓬勃发展与日新月异。
他时刻铭记着校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他立志要为大明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他心中有一种预感:不久的将来,大明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他不想错过这一历史时刻,而是渴望成为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于是,他选择了留下,守在大明这片热土上,与时代共进退,共同见证大明的崛起与辉煌。
有些怅然若失的梁启超无意间走进了一家酒馆,于是干脆让小二上了一壶好酒及一盘牛肉。
昔日的友人如今都已远渡重洋。如今的他孑然一身,竟一时不知该做些什么。
这时,角落边上的一桌人引起了梁启超的注意。这桌人上共有三人。
其中一个是穿着一身短打劲装的江湖人士。
其余两人则都是穿着一身儒装的儒生。
其中一名儒生正喝着闷酒。
突然,他将酒杯重重地砸在桌上,忿忿地说道:“如今这西学盛起,以后我们这群儒生要何去何从?”
“季平兄,这科举不是还在举行吗?他管学他的西学,我们还是去正常参加科举不就是了?”
“我们这群儒生,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功名,如今却……哎,纪晓枫你认识吧?”
“哈,那个考了三次乡试都没过的书呆子,怎么会不认识呢?”
“呵呵,书呆子。我看他精得很呐。你不知道,他去年就偷偷去学西学了,然后就在上个月,居然成了县长。”
“什么,这怎么可能?”
“云台兄,你有所不知。现在通过科举的举人,没有一个能被录用为官的,那些官位都被那些所谓的新文人给霸占了。”
“竟有这等荒唐事!?这实在是、实在是道德沦丧啊!”
“两位的遭遇,在下深表同情。我这次来,本也是奉了陶大人的命,来协助你们做一件大事的。只是,在这之前……”
江湖人士正说着,转过头来,朝着梁启超所在的方向望去。
两位儒生也跟着转过头去,接着露出阴谋败露的表情。
梁启超暗道:“不好,被发现了。”
此时的梁启超正穿着一身代表着大明皇家学院学生的校服,可谓是十分扎眼。
“可恶啊,这里怎么会有新文人在?”
随着这声大喊,酒馆里的人都被吸引了过去。
这个酒馆居然是儒生们的秘密交流基地。
这下,梁启超竟是进了贼窝,自投罗网了。
“我看,不如……”江湖人士用手刀做了一个割喉的动作。
一名儒生小声说道:“做得干净一点。”
江湖人士轻轻点头,暗中则握紧了手中的刀柄,宛如一头蓄势待发的猎豹。
梁启超看着不对,立刻拔腿便跑。
那江湖人士立刻弹腿而起,想要控制住他。
梁启超见状,掀起了酒桌,稍微阻挡了江湖人士片刻。
眼看就要逃出生天,门口却被几个大汉拦住。
“我命休矣。”梁启超惊呼。
他心中懊恼,没事干来这酒馆作甚。
就在梁启超即将一命呜呼之时,一把飞刀从他的头皮划过,准确命中了那名江湖人士的右肩。
收拾完门外的两名壮汉后,一队人马闯入了酒馆。
“你没事吧?”一人问道。
此时的梁启超惊魂未定,尚未从刚才的惊吓中回过神来。
他看着眼前的人,忐忑不安地问道:“我头尚在否?”
来人忍不住轻笑出声,轻轻敲了一下梁启超的脑袋:“你猜呢?”
梁启超这才如梦初醒,定睛一看,惊喜地喊道:“陆统领?你来救我了。”
梁启超自然认得陆瑾,每次面见朱靖堂时,他都守在一旁,只是不太爱说话而已。
陆瑾心中不屑,他怎么可能专程来救梁启超呢?
只是锦衣卫盯着这家酒馆很长时间了。
这一次,他突然接到手下报告,说是一个穿着大名皇家学院校服的学生进去了。
这皇家学院的学生,各个都是朱靖堂的宝贝疙瘩啊。
万一要是有失可如何是好?
故此他才如此火急火燎地赶到现场,看到了刚才的惊险一幕。
虽然大鱼还没有出现,但是没办法,此时锦衣卫也只能选择收网了。
但愿这些儒生不要太硬气,能让他省点力气吧。
回到宿舍之后,梁启超依旧有些后怕。
没想到这群儒生竟如此疯狂,竟然连杀人的事都做得出来。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他哪里知道,对于这群读书考取功名,只是为了升官发财的儒生而言,只有他们才是读书人。
而这些所谓的新文人,在他们眼里只是一群投机取巧的暴发户罢了。
事后,梁启超专门上门拜访陆瑾,顺带打听一下消息。
陆瑾只是打了个哈哈,便应付了过去。
不久之后,以陶澍为首的大量保守官员被革职查办,牵连甚广。
事后,《光明报》对儒生们的一些激进行为做出了一系列批判。
儒生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跌落谷底。
而保皇党也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在朝廷中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