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为皇长孙

第21章 胥吏

大明:我为皇长孙 洛林森 2402 2024-11-15 07:25

  奉天殿,御书房。

  朱元璋正在仔细研究着眼前的灰色立方体,“此物就是水泥?真有那么神奇?”

  “父皇,还真就那么神奇!这水泥是根据雄英提供的配方,再经过工部花费将近一周的时间才研究出来,儿臣亲眼所见,不如父皇也去工部一趟瞅一眼?”朱标站在书桌前,对朱元璋说道。

  “算了,让工部之人好好办差,咱就不折腾了,等咱到了,又得迎接咱,麻烦!等水泥路铺设成功,咱再去现场观摩。”朱元璋生怕自己前去工部引起太大动静,自己去了影响到大臣们办公就不好了。

  “对了,工部可有难处?”朱元璋抬头问朱标。

  “还是人手问题,现在太缺人了,不单单缺官,也缺能够干活的百姓,六月的南方正是农忙之时,缺乏徭役的百姓。”朱标顿了顿,补充道。

  “还是父皇批了三个大工程,铸币,造船,现在又要研究水泥,进行大规模修路,人手实在有些不够,不如...”朱标没有接着再说下去。

  “不如什么?说啊,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朱元璋眉头皱起,“你不知道咱?最讨厌话说一半!”

  “父皇,是这样,您不是在洪武三年下令普查人口么,去年末皇册已经修成,不如不要把户籍限制得那么死,限制死了固然安稳,但不好的一点就凸显出来了...缺人!要不咱还是稍稍把户籍政策放宽一点?”朱标小心翼翼的说道,毕竟这是去年才刚刚确立的政策,朝令夕改不是什么好事。

  “哦?大明刚刚开国那一阵,真是焦头烂额,元人只懂得享受,根本没想好好治理国家!你瞅瞅那户籍烂成什么样子了!咱也是被逼无奈,为了尽快安定大明才选择了部分继承前朝的户籍制度,你既然有更好的办法,那就说出来听听,咱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不是?”

  朱元璋回忆起当初的情况,元人可恨!只懂得奴役百姓,从未认认真真的研究汉族的政策,反倒在某些政策上开起了倒车!

  尤其户籍制度,根本和现实不符,十户九空!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重新推倒重来,任务量实在太大,只能在元朝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结果造就了当今大明的政策。

  “既然出现问题,儿臣想的就是处理问题,既然缺人,那就看哪里人多,我们现在缺官,但基层还有一种官员咱们没有考虑过,而且都是熟手,走马上任即可处理公务,不会耽误过长时间,不像那些国子监的学生们,还要学习几年才能接受政务?”

  “哦?哪里还有官员,咱还没考虑过?”朱元璋连忙问道。

  “胥吏!”朱标连忙回道。

  “胥吏?咱记得胥吏是最容易发生贪污受贿的群体,心术已坏之人如何能够担当大任?咱不是下过诏示,胥吏不许参加科举吗?你可知你祖父祖母,都是因为这些狗仗人势的下贱东西,才...”

  朱元璋平生最恨贪官,也最恨那些狗仗人势的胥吏!儿时若不是胥吏暴力收税,导致家中无米下锅,家人又怎么会活活饿死!

  朱元璋越说越来气,手掌狠狠地敲打在书桌上,吓得一旁侍候的太监们连忙跪倒。

  “父皇...儿臣不是那意思,我们不可一概而论,就像入朝为官者,既有认认真真,一心为大明,为百姓者。也有贪污受贿,为祸一方者!胥吏群体众大且扎身于县府之间,了解政务,亦了解民生疾苦!”朱标苦言相劝道。

  “前朝之时,读书人没有出路,大批读书人只能混个饭吃,混进各衙门当胥吏,但,我大明岂是前朝能比的?胥吏之所以贪污,之所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那正是他一辈子只能当个小小的胥吏,没有上升通道!干得好,是一辈子胥吏,干的不好,依旧是一辈子胥吏!”

  朱标见朱元璋脸色好转,连忙趁热打铁。

  “父皇,如果您能下诏,胥吏出色者,亦可为官,造福一方,那胥吏定会对父皇感恩戴德!尽心尽力办事!请父皇三思,将此群体纳入大明官员之中!”

  “就如同汉高祖刘邦,他成事之前不过小小亭长,连吏都算不上,更别说萧规曹随的两位汉朝丞相,萧何和曹参,二人的出身也皆为胥吏!父皇熟读汉史,这是知道的啊!”

  “嗯,确实,你说的这三个人,咱认!可胥吏升为官,这咱好解决,下道旨意即可,但,胥吏贪污之事如何解决?”朱元璋依旧有些过不去这个坎。

  “在儿臣看来,胥吏之所以贪污,除了上升通道被堵死外,还有一点,胥吏当差之地大多都为自己的老家,人脉关系盘根交错,若胥吏想为官,必须异地为官,不得在老家当官!同时进行严格的监察考核,升官者须在老家当地公示一周,若出现告冤的百姓,则严查!”

  “这个办法好!让百姓们最容易接触胥吏,咱派人暗地调查,若有任何污点,则成绩作废!”朱元璋说道。

  “行,就按你的意思办,咱这就下道旨意!但不能操之过急,先一步一步来,暂时不让胥吏参加科考,先各府组织考核推举,择其优者充入京城六部,先从底层干起,次优者异地补充官员缺口,残次者打回,若出现品行不端,浑水摸鱼者,严查!”朱元璋开口道。

  “父皇圣明!”朱标笑道。

  “陛下圣明!”太监们附和道。

  “行了,你来看看咱这本书,有何不同?”朱元璋从身后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史书递给朱标,“你们都起来吧!”

  “是!”一旁的太监们站起,用手轻轻敲打跪麻的双腿。

  “哦?”朱标借过书,开始翻看起来,看着书中陌生的符号,朱标没有着急询问,而是根据书中释义上下推理。

  “父皇,此符号精准!将句子逐句划分开来,便于理解,言语间不再晦涩难懂,若是细细读来,亦可分辨其中大概意思,此符号是哪位大儒所创?”

  朱标把书合上,连忙向朱元璋问道。

  “此物乃是...雄英随口讲述给徐达听的!”朱元璋的双眼笑眯眯的,只剩下一条缝。

  “哦?雄英?”朱标大感惊讶,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