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君子论迹不论心
赵昺终于问出了心中许久的疑问。
“不完全是。”陈宜中答道。
“噢?”赵昺有些惊讶。
“官家,这占城王已受了忽必烈封赏,当然不会轻易放我走。但我没有借到兵,更是无颜回来面对陛下啊。”
赵昺点了点头:“我懂了。”
前世读《宋史》时,心中的疑问,便就此解开了。
关于陈宜中的历史争议,实际上并没有太多阴谋诡计,只是由于古代资讯不发达,由信息差而导致的误会。
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君子论迹不论心”。
正史的事实就是,陈宜中没有借兵返回。
至于他是不是大宋的叛徒,是否贪生怕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非要把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放在太阳下面炙烤,为他分配一个“忠诚”或“奸贼”这样脸谱化的角色吗?
赵昺摇了摇头——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更不是。
陈宜中正式回到了赵昺身边,继续担任宰相。
而他的房子,便也成了占城老国王的住处。
回到宋军旗舰上,陈宜中问赵昺:“官家,您当真要留占城老国王的性命吗?”
“留,必须留。”赵昺并不想与整个占城国完全对立,所以这一点他并不松口。
“臣是担心,他是否会伺机复辟,对我等不利?”
“丞相大可放心,占城新国王补的,会帮我等看好他爹的。”
“只是‘血浓于水’,陛下不可不察啊。”
“哈哈……”赵昺拍了拍陈宜中的肩膀,说道:“帝王心思,非你所知也。”
熟读历史的赵昺当然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的道理。
亲情,在权力的诱惑面前,委实不值一提。
这才有了萧墙中无数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案例。
赵昺接着说:“丞相,依你所见,接下来我军要在此地站稳脚跟,应当如何?”
陈宜中想了想,伸出三根手指:“其一,发展生产、扎根占城;其二,广纳贤才、补充兵源;其三,整顿军备、秣马厉兵。”
这番话倒是提醒了赵昺,当下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在当地立足。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毕竟还有八万余人要养活,操作难度着实不小。
况且,他们现在也没有固定住所,总不能一直风餐露宿吧?
最后,这八万人大部分是纯爷们,温饱以后,性生活也需要得到释放吧。
想着就烦,赵昺在甲板上散心。
是日夜,海风轻拂,海浪轻拍沙滩。
天空中没有月亮,群星闪烁,犹如花火在夜空中绽放。
它们或明或暗,或大或小,每一颗却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夜空中180度无死角的星星,让赵昺心旷神怡。
原来在没有污染的13世纪,竟是如此美好的一幅画卷!
在星光的照耀下,海面也变得波光粼粼,每一波涟漪都反射着星光,仿佛无数个小精灵在水面上跳跃。
心绪稍定,赵昺回到房中,就此睡去。
第二天,他心里已有了主意。
议事厅,赵昺召集百官朝会。
“如今,我军已脱离险境,正是自力更生之时。”
大家知道,皇上有新的吩咐了。
赵昺说道:“我欲将众军士分为三类:其一、就此寻荒地开垦,其二、出海捕鱼为业,其三、于占城港经商。诸位以为如何?”
百官回应道:“陛下圣明。”
赵昺接着对陈宜中说:“如此,所有事宜,皆委托陈丞相了。”
陈宜中出列作揖道:“臣领命。”
“全军将士,每3日劳作后,需抽出1日进行操练军事,再劳作2日,可休息1日。如此,以7日为周,循环往复。”
在宋代,原本没有一星期7天的概念。
但赵昺既然前世已经习惯了,就仍然坚持按照每周7天,来安排士兵的生产生活。
至于休息这一天,是他觉得,创业阶段,需要大家都辛苦一些,适当加加班。
可没想到,张世杰却提出了反对:“官家,这7日1休,会不会让我军懈怠了?”
“张将军,是嫌休得频繁了吗?”
“正是,吾朝士兵历来实行‘旬休’,每10日休1日。”
赵昺没想到宋军竟如此内卷,作为打工人,他必须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于是说道:“我意已决,宽仁治国,7日1休。”
在他的坚持下,“单休”作为一种“福利”,被发放给了士兵。
工作时间定下来,陈宜中又请示人力配置:“官家,从事农、渔、商三者人数,应如何分配呢?”
赵昺前世目睹了市场经济的蓬勃生机,他不打算作任何约束。
他回复道:“尊重士兵意愿,任其自由登记、选择,并可随时转职,朝廷不予干涉。”
“不予干涉?”百官们开始议论纷纷。
“陛下不可,君为大,哪得由这草民自行做主?”一名大臣上奏。
“臣附议,现今流亡海外,更应加强管束。”又一大臣附和。
赵昺竟未曾想到,眼前这群官员,骨子里仍旧将士兵视为草芥,大有一副家长做派。
他心里暗想:“道不合,则不相为谋。看来,需要把这群官僚,都慢慢换成自己的人才行。”
尽管如此,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我军初来此地,风土人情皆不熟悉,且先试行,日后再严格管控。”
群臣都沉默了,这时陈宜中开口:“官家行春秋之大义,所谓‘民贵君轻’,我等为臣,自愧不如啊!”
有他这一番拥戴,赵昺的想法终究得以推行。
他对陈宜中缓缓点了点头:“陈丞相,有两件事情需得注意。一者,要保证税赋颗粒归仓;再者,安排士卒在此建造房屋。”
“陛下周全。”
“既如此,就此退朝。”
赵昺正打算走出议事厅,却被人叫住了。
“陛下,请留步。”
他转过身去,原来是贾思勰。
“贾司农,何事啊?”
“请陛下前去视察,‘神稻’竟挂穗啦!”
“挂穗,不是在崖州时,它们已有收成了吗?”
“陛下有所不知,这‘神稻’,过去只能野生,可遇而不可求。可如今,小人已参透玄机,知道如何人工种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