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说书,洪武举家旁听

第17章 深夜商议

  “妙!妙不可言!”

  而徐达自然是着重看了关于军机处的构思,因为内阁与司礼监跟武将毫无干系,但这个军机处却像是为武将量身定制的机构,在徐达看来,陛下尚未忘记他们这些跟着陛下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因此徐达满脸激动。

  “神来之笔啊!”

  便是李善长,此时也是一脸震惊。

  作为跟着朱元璋时间最长,功劳最卓越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了解怕是仅次于马皇后了。

  李善长比谁都清楚,对于权力朱元璋有么多重视,因此开国没几年,李善长便请辞了宰相之位,举荐了自己的门生胡惟庸。

  只是没想到胡惟庸竟然如此肆无忌惮,鱼肉乡里,买官卖官,贪赃受贿,目无王法,更愚蠢的是,胡惟庸竟然将手伸向了兵权。

  以至于陛下一怒之下,不仅将胡惟庸满门抄斩,甚至连带之人,多达数万之众!

  李善长身为举荐胡惟庸之人,自是惶惶不可终日,因此胡惟庸案后,李善长便借口身体不适,闭门不出,每日过的都是胆战心惊,害怕锦衣卫提刀上门,将他打入沼狱。

  哪料到今日陛下竟然主动召见自己,并提出了如此完美无缺的谋略来。

  胡惟庸之所以被杀,核心原因便是他威胁到了皇权所在。

  如今有了这大明三部曲,皇权的威胁便再也不存在了。

  而他李善长,也不用再惶惶不可终日,可以睡个好觉了。

  “众爱卿觉得这大明三部曲如何?可否执行?”

  朱元璋见三人看完了,这才缓缓问到。

  “回陛下,微臣觉得这大明三部曲堪称完美无缺,不仅可以执行,甚至可保大明万世昌盛!”

  “回陛下,微臣也觉得这大明三部曲天衣无缝,可以执行!”

  徐达跟吴琳见朱元璋问及,当即点头回到。

  “如此甚好,众爱卿与朕想法一致,那今日起,便开始执行吧!”

  “吴琳即刻起卸去吏部尚书一职,为内阁首任首辅,李善长入内阁,为内阁首任次辅,徐达入内阁,为内阁首任阁老。”

  “标儿,司礼监暂交由你全权负责!”

  “军机处待遇突发事件,再行设立。”

  见三人对于大明三部曲毫无异议,纷纷表示赞成,朱元璋也点了点头,当即开始执行。

  原本内阁首任首辅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李善长,但李善长在大明声望极高,虽然发生了胡惟庸一案,但依旧不容小觑,因此朱元璋特意让吴琳卸去吏部尚书一职,充任首辅,而李善长充任次辅。

  至于朱元璋让徐达也入内阁,则是考虑到李善长的影响力太大了,因此特意用徐达来制衡李善长,再加上军机处暂且不用成立,徐达代表的是武将集团,也不至于让文官集团一枝独秀。

  朱元璋甚至觉得是时候让装死的刘伯温重回朝廷了,那老小子倒是过的惬意的很,如今吏部尚书一职空缺出来,那老小子也该回来出份力了。

  一念及此,朱元璋不由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意来。

  旁人倒也还好,若是李善长跟周星灿直到刘伯温还活着,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倒是有趣的很。

  实际上说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完全是不合理的,朱元璋对这一点很清楚。

  其一,一副药的效果太长,相隔十几天之后才发作,现实中从药理学病理学上说不通,除非开了一个疗程的药,一直吃十几天的药,一直吃不好,还一直吃直到吃死为止,不合常理。

  其二,知情人太多,在中药方做手脚毒害人命,如果是受人指使这应该是绝密,不可能流传出去。何况是朱元璋自己派胡惟庸去探视刘伯温的,就算胡惟庸胆子再大,也不敢用这种方式杀了刘伯温,朱元璋也绝对不允许自己背上这个黑锅。

  只不过胡惟庸谋反案成立了,加一个罪名罢了。

  胡惟庸既然是被冤枉的,那么冤枉胡惟庸的人最有可能便是刘伯温自己,而散布这个消息的也是刘伯温自己。

  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大明若论智商,怕是无人能及刘伯温了。

  当年朱元璋打天下手下有两个派系:一个是起家的淮西派,以李善长为首。另一派则是浙东派,是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之后的浙江读书人,代表人物就是刘伯温。

  打天下之时两派相安无事,当朱元璋称帝建朝之后,矛盾就日益激烈了,淮西派自认为是开国元老,自然不把其他人看在眼里,浙东派自然就不服了,而是在朱元璋刚称帝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汴梁征战就把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在南京留守,当时李善长身边的一个亲信,他丞相府的秘书李彬因为贪腐畏罪潜逃。

  李善长重视老乡的情谊,亲自找刘伯温请求网开一面放过李彬,刘伯温不答应并立即上报给太子处以李彬死刑,导致李善长丢了面子,而胡惟庸和李善长都是淮西老乡,后面李善长告老还乡后,胡惟庸就成了淮西的代表人物,这两派的矛盾慢慢的就集中到了胡惟庸和刘伯温两人的身上,两派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丞相李善长辞任后,朱元璋将刘伯温叫去商量丞相人选,朱元璋则说了三个人选浙东派杨宪,中间派汪广洋,淮西派胡惟庸,不料想这三个元全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量,王广洋则偏狭浅陋,胡惟庸更是不堪,可是朱元璋后来还是让胡惟庸当了丞相。

  后来刘伯温隐退之后害怕胡惟庸报复,对前来拜访的地方官一概谢绝不见,但是即便这样,胡惟庸还是借助刘伯温不是真的想在他老家建巡检司,而是想建墓地,而这块墓地有王者之气这件事情在朱元璋那诬告刘伯温。针对王气这种事情刘伯温也没办法为自己洗白。

  朱元璋自然知晓这一切,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利用了刘伯温假死,引起公愤,借机处死了胡惟庸,废除了丞相。

  朱元璋念及旧情可以对李善长网开一面,自然也不会对辞官之后故意留在应天,留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的刘伯温动杀心。

  ps:个人极其喜欢刘伯温,对刘伯温之死深感遗憾,尤其是在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提出的宰相人选,浙东派杨宪,中间派汪广洋,淮西派胡惟庸,都表示不满后,朱元璋依然让胡惟庸当了宰相,刘伯温说:“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深表敬佩。虽深知这段历史来自野史,无史料支撑,但既然是穿越文,改变历史也就无可厚非,就当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