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青苗

第44章 难以为继

青苗 闲散匠人 1685 2024-11-15 08:52

  不久,中书又颁布《任子诏》,对高级官员的子孙恩荫制度做了限制。数量做了裁减、年龄做了约束,若要获得实职或差遣还需要通过考试。在此之前,高官的儿子一出生就需要准备一身童装版的官袍,宰相的家臣就有机会成为七品官。一个宰相前前后后恩荫的人数能有几十人。

  像吕夷简这样的,儿子们都努力读书学习的高官倒罢了。像晏殊那样的,孩子们都是不成器的,一点也不像他们爹的纨绔子弟,能不反对吗?晏殊不反对“庆历新政”,那已经算是高风亮节了。至于晏殊为什么不力挺这帮年青气盛的改革派,那是另有原因。过不了一年他们就会懂得晏殊的冷静。

  不得不说改革派的“精贡举”,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大宋朝读书和做官关联很深,教育改革也是吏制改革的一部分。这道诏令强调了考试中策论的重要性,提倡兴建州学和县学,并规定了毕业要求。这条改革制度被一直继承,并在王安石的“熙宁新法”中得到发扬。

  至于“修武备”、“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都还没来得及制定改革细则,就被这一年在汴京西南郊的常平仓发生的一件事给打断了。改革派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次改革。

  事情的起因是庆历二年(1042),应天府下的一个县发生灾荒,而汴京西南的这个常平仓却拿不出粮食,被御史台告到了仁宗皇帝那。

  这天早上,在待漏院等待上朝的时候,欧阳修看着王拱辰一言不发的闭目养神,端正坐在那。欧阳修每次看到他这个连襟波澜不惊的样子就很来气,但这只是他个人的无明之火罢了,根本没有什么缘由。欧阳修便无端的起是非,坐在一旁不指名道姓的挖空讽刺他的连襟。

  王拱辰坐在一旁,眼睛都不睁一下,抓住欧阳修的江西口音,“连虚与委蛇(姨音),‘姨’都读不清楚。”王拱辰嘲笑道。

  “王中丞,我今天早上来上朝,看见了开封府路边的杂耍,先弄了大蛇(姨),又弄了小蛇(姨)。”欧阳修也不客气。

  其实,一早上朝,天黑乎乎的,路上没一个人,他怎么可能看到杂耍?只是取笑王拱辰曾娶了他的大姨子,现在又娶了亡妻的妹妹,娶了小姨子。

  “滚!下流!”王拱辰愤怒的说。

  朝堂之上,两位红袍高官并排站着。王拱辰向仁宗皇帝汇报,各路的常平仓几乎都处在无粮的状态,根本就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平抑粮价、救助灾荒的作用。

  “这个问题提的好!什么原因?有解决措施吗?”仁宗皇帝问道。

  王拱辰看向三司使,说道:“这个得由三司和司农寺回答。”

  欧阳修没好气的哼道:“这些年御史台一个有用的都没有。”

  顿时,朝廷上脸煞白的除了身着红色官袍的王拱辰,还有站在前边的身着紫色官袍的前任御史中丞贾昌朝,如今已是枢密使,还有站在后面的监察御史包拯。这下好了,一句话,常平仓的问题没解决,御史台就要炸了锅。

  这句话欧阳修完全没有必要说,只是因为早上待漏院的气还没消,嘴上没把住门。下朝路上,王拱辰点着他这个连襟的脑袋愤怒的说:“你可别忘了,谁和你们一起出的力,把你们几个弄到台前搞改革!”

  仁宗皇帝要求司农寺根据御史台汇报的情况,清理各路常平仓的实际状态。并要求司农寺联同三司,与中书省、枢密院联席商议解决方案。三天后,在汴京西南郊外的常平仓,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使贾昌朝、三司使叶清臣、三司度支副使杨偕、御史中丞王拱辰、知谏院欧阳修、司农寺卿李雷分别入座。

  汴京西南的这座常平仓接待了自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仓以来,官阶最高的一行官员。他们今天将在这里研讨为什么建仓将近七十年,如今的常平仓一粒粮食也没有,根本无法发挥平抑粮价的作用,更谈不上赈灾了。

  其实,有不少列席会的人只是来看看他们的笑话,知道他们也只是为下一次御前会议做准备,留痕迹。至于实质性的问题,他们什么也解决不了。历任官员都睁只眼闭只眼,不愿意趟这滩浑水。只是这次御史台铁了心要上奏,仁宗皇帝坚决要求调查,才不得不组会给予一个答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