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重回1983年

第20章 人情世故

重回1983年 首席仙草 3554 2025-02-15 09:15

  回到家,宋向阳从厨房木钩上取下一块野猪肉,跟母亲等人打了声招呼“出去有点事”,便匆匆朝大伯母家赶去。

  母亲她们正忙着家务,宋向前在村里有几个朋友,送块肉给朋友不算稀奇,也就没多过问。

  大伯母有些势利,谁家有钱就跟谁近乎。

  如今房子虽被烧了,却也住进了一户人家的老房子。

  房子破旧歪斜,好在能住人,而且堂屋和屋前面积大,大伯做篾匠活计施展得开。

  眼下屋前堆满竹子,最近为赶活,一家人常往竹山跑。

  大伯一般在家编篾,大伯母身体矮胖,平时都不怎么去。

  “大爸,大妈,又在忙啊,看来今年能卖不少。”

  宋向阳虽不太喜欢大伯母,有事相求,还是礼貌招呼。

  “哟,稀客啊,平时请都请不来,今天咋来了。”

  大伯笑着抬了抬头,继续手头活计,大伯母则剁着猪食,斜眼瞅他道:

  “你们猪都烧死了,这猪肉哪来的,咋黑乎乎的。”

  宋向阳明白,大伯母早知道他和四叔打野猪的事,她瞧不上四叔,没去凑热闹,故意这么问。

  “这不是沾四叔光,搞了头野猪,给大爸大妈尝尝。”说着递上肉给大伯母。

  野猪皮黑,还没咋熏,说黑乎乎明显是挤兑人。

  “哎呀,这咋好意思。”大伯母嘴上客套,手却麻利接过。

  “你四爸那么懒,还能搞到野猪。这下,你奶奶估计也不会骂他了,连年猪都有了。”

  大伯也停下活计笑言,他这人老实,就是有点“耙耳朵”。

  “大爸,大妈,你们忙着年活,地里还没开始弄吧?”

  宋向阳有意引入田里话题。

  “你哥他们都去山里扛竹子了,哪有空弄田。你大伯就靠这点手艺,年底不抓紧,过年喝西北风啊。”

  大伯母这话倒是实情,年底篾货好卖,价也高些。

  她把野猪肉送进灶房,又回来剁着猪食,也不招呼宋向阳坐。

  “还是你们能干,不像我游手好闲。”宋向阳也压根没想着做,只是先放低姿态。

  “你啊,有个好爹,在家睡懒觉都行。”

  大伯母瞥他一眼,剁猪食的劲儿都大了几分。

  “再好也不能管我一辈子,将来还得靠自己是不。”

  宋向阳走到大伯跟前,看他编箩筐:“大爸,你们高背冲的田不少吧,听说要种高粱?”

  宋向阳清楚,他们偷偷挖了几块山田,准备来年种上高粱呢。

  “就几块干田,牛都犁不了,不提前挖,明年种不了谷子。不像你们上面的田,挨着山泉水。”大伯母抢着遮掩。

  宋向阳他们那儿,田多但零碎,大伯母家的田大块,只是取水得从上面引下来。

  而且,边上他们有块大山,后面几年都是种西瓜、橘子,田和菜地照顾起来不费劲。

  “大爸,大妈,要是把高背冲的田给你们种,乐意不?”

  宋向阳试探着问道。

  “你们那有 1亩 7、8分吧,都给我们,你们喝西北风?有这好事?”

  大伯母停下刀,眼睛放光地问道。

  宋向阳知道,大伯家巴望着多几亩田,大女儿嫁出去户口都没迁,等分完田才利索迁走。

  “我们家没人会犁田、耙田,打谷子还得雇人,我又懒,不像哥哥们勤快有力气。要是有近点、小点的田,还能照应着。”

  宋向阳顺着“懒汉”形象说下去。

  “你啊,好日子过惯了,没你妈,你们姐弟几个都难长大。”

  大伯母虽对他家有意见,对母亲勤劳倒是认可的。

  “所以啊,等姐姐们嫁了,家里田就靠我嗯妈一个人,我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就想跟你们换块田,不知道大爸大妈肯同意不?”

  “换田?换啥田?”大伯母顿时就警觉起来。

  “用高背冲 1亩 7、8分田,换你们溪水口 6分田。”宋向阳解释,“你们那 6分田交 25%公粮,我们的交 20%,亩积按 1亩 5算。”

  “”队上给溪水口均产 850斤,高背冲均产 500斤,可你们施了肥,咋也能打 5 - 600斤。”

  “而且,换了后,取水也方便了,哥哥们以后分家田也多了,平时也没啥矛盾,是不?”

  宋向阳心里有数,自家田精心侍弄能打近 2000斤谷子,那 6分田能打 4 - 500斤。

  虽说谷子少了,公粮多了,但人省力,算上人力、牛力、肥料成本,也差不了太多。

  那时卖粮多卖给粮站,集市上卖的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是卖的量少。

  而粮站虽有定量加价,可比起副业,产出效益可低了不少。

  自己家靠种田卖粮食,那也卖不出多少,估计还不够这些投入的。

  大伯母家人口多、口粮需求大,又买了牛,农具都能自己搞,心思也都在种田上。

  最重要的,宋向阳不想和他们家田挨着。

  记忆里,来年第一次种田,就因取水,大伯母扛着锄头打到他家,大伯也跟着。

  原因是别人不愿意放水,而宋向阳家的田夹在中间,大伯母以为是母亲故意不愿意给他们家取水。

  所以气势汹汹,几言不合就掐了起来,大伯母矮胖,一下子就被母亲给撂倒在地上。

  而大伯见自己老婆吃亏了,就去帮忙,这时邻里的人看到,说不能这样欺负人家男人不在家。

  再说,两个女的打架,你一个男的掺和也不像样,大伯父才没好意思帮忙,回去还遭了大伯母的训呢。

  从那之后,几年两家见面也不招呼,平时也不来往,后来村里水利好了才缓和些,可心里疙瘩还在。

  “我跟三爸、四爸都说好了,他们的田也都换好了,就差你们家了。换了后,大家都方便,兄弟间没了田亩矛盾,咱们这一大家子不也更和气了嘛。”

  宋向阳补充道。

  三叔家虽还没正式回话,但是看三婶的态度,应该问题不大。

  “老头子,你啥意见?”大伯母一本正经问向大伯。

  宋向阳明白,她心里主意都打好了,就想让大伯多说点意见,好让自己记着这份情。

  “你拿主意就行,我没意见。”大伯笑嘻嘻回道。

  “这家是你大伯做主,他没意见,我也没什么好港的。”

  大伯母白了大伯一眼,转而笑着对宋向阳说。

  “行,那就这么定了,我明天跟队上说一声,备个案,也麻烦大妈跟队长打个招呼。”

  宋向阳见事情已经搞定,也不想多留。

  “那我先回去了,不然我嗯妈又该说我瞎晃悠,做二流子了。”

  宋向阳说完,就转身离开。

  “你舅舅要是缺箩筐了,记得来拿几担啊。”

  大伯母在后面喊道。

  宋向阳清楚,舅舅家看自家面子,买箩筐不在集市买,而是跑十几里山路来大伯家买。

  不仅如此,价格还高一些,就是为了给自家撑撑面子。

  而大伯母都是见着买了箩筐了,又推销簸箕啥的,舅舅们也都会再买上一点。

  “知道了,等舅舅来,我一定转告。”

  宋向阳边应着边加快脚步。

  大伯家和四叔家已经搞定,就等着三婶回话了。

  三婶若是答应了,那换田的事情,就大功告成了,接下来就是说服母亲了。

  自己先斩后奏,再加上母亲向来通情达理,又对自己有所偏爱,把里面的事情跟母亲详细讲一讲,换田的事情就算搞定了。

  接下来就是备耕和搞钱了。

  “伢子,你这半天提了两块肉去哪了,找了你几个老庚都找不到你人。我们那菜地又被牛冲了,下午跟我们去围下篱笆,要不然接下来都没菜吃了。”

  宋向阳刚走到溪边的时候,遇到母亲正在村里找着自己。

  “好哦,下午和你们一起去,我手劲大,保证扎的比你们结实。”

  宋向阳见着母亲,笑嘻嘻的说道。

  不过,他突然想到那里不仅牛多,而且野兔、野鸡也多,于是他对母亲说道:

  “嗯妈,我去四叔家借点东西,等哈我就来。”

  说完,也不等母亲回应,急急忙忙地朝着四叔家奔去。

  他要找四叔拿一些细麻绳,干活的时候,还能做点套,运气好的话,就能捕到好东西了。

  “快点哦,今天得搞完,明天村里来电,还得跟人家借点糯米打点糍粑呢。”

  母亲在后面喊道。

  宋向阳听着母亲的喊声,脚步更快了,看来,除了麻绳,四叔家还有两样东西自己也得一起借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