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建设校园网
当天下午。
李建国和刘雪梅,从上海分公司赶回深圳。
李建国的帆布包里。
装着从香港带回来的UTP双绞线样本,
刘雪梅抱着一台,崭新的Cisco 2501路由器。
这是她,托人从蛇口工业区的,外资企业牙缝里“抠”出来的。
三个人,挤在漏水的机房里。
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网络架构图。
窗外的荔枝树,在风中沙沙作响。
“同轴电缆的衰减太大,超过100米,就需要中继器。”
李建国用粉笔,敲着黑板,说道:
“UTP双绞线虽然贵,但传输距离能到100米。”
“还支持星型拓扑,以后扩容方便。”
他转头看向刘雪梅,问道:
“你在汇丰银行,做的VLAN项目,能不能移植到学校?”
“比如把生物系、化学系的涉密网段,和公共教学区隔离开?”
刘雪梅闻言,翻了翻手中的资料。
笔尖在“生物系基因库”旁边,画了个锁形符号。
“可以用Cisco的ISL协议,做虚拟局域网。”
“每个院系,分配独立的VLAN ID。”
“但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她看向陈教授,解释道:
“各院系的数据存储,格式不统一。”
“生物系用FoxBase,化学系用Excel 3.0,共享时容易出错。”
陈教授从白大褂口袋。
摸出皱巴巴的烟盒。
忽然想起机房禁止吸烟,又塞了回去:
“校办催着出方案,教育部的专家,下周三来考察。”
“你们王总当年说‘代码要在中文世界扎根’,现在该轮到这些铁盒子扎根了。”
他的目光。
落在墙角积灰的算盘上,叹息道:
“可有些老教授,比算盘还顽固啊。”
李建国忽然想起。
1985年第一次和深大合作时。
系主任张教授说“把钱扔进水里”的场景。
他掏出笔记本。
上面记着这几年,给企业做信息化积累的经验。
“我们可以分三步走。”
“先搭物理层,用双绞线替换同轴电缆。”
“再建数据层,开发统一的,数据转换接口。”
“最后做应用层,根据各院系需求,定制权限系统。”
他指着刘雪梅画的保密方案,解释道:
“生物系的基因数据,设三层防护。”
“登录时刷校园卡、输入动态密码。”
“访问时还要扫描指纹。”
“这样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了。”
......
三天后.
校长办公室.
空调滴水声,与窗外的雨声交织。
校长戴着老花镜。
逐字审阅王健递来的《深圳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方案》。
台灯在他头顶投下一圈光晕。
映得办公桌上的“校长”铜牌发亮。
财务处长捏着计算器。
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石英钟。
时针已指向晚上十点。
“38万元的预算,包括设备采购、线路铺设和三年维护?”
校长的手指,停在“精益科技垫付资金”的条款上。
“但学校财务制度规定。”
“外来资金,必须走,教育部专项账户,不能直接接受,企业捐赠。”
王健早有准备。
从文件夹里,抽出两份文件。
“我们采用‘技术服务外包’模式。”
“学校每年支付12万元服务费,分三年结清。”
“这样既符合财务规定,又能保证项目进度。”
他指向保密协议附件,解释道:
“所有涉密数据的管理权,归学校,我们的工程师,签署终身保密协议。”
“更何况李建国和刘雪梅,这两位本就是深大的学生。”
财务处长笑出声来。
气氛稍缓。
但数学系主任,突然推门进来。
手里挥舞着一叠稿纸,反对道:
“校长,我们坚决反对将数学论文,上传至共享服务器!”
他的镜片上蒙着水汽,继续道:
“去年《中国科学》刊登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稿。”
“要是被黑客篡改一个符号,后果不堪设想!”
刘雪梅闻言。
赶紧打开笔记本电脑。
演示刚做好的加密系统。
“教授,我们在数据链路层,做了硬件加密。”
“每个数据包,都要用您的私钥签名,就像在论文上盖钢印。”
她调出模拟界面,继续说明道:
“如果有人篡改数据,接收端会显示‘校验失败’。”
“比您用红笔批改,还准确。”
“听说你们在蛇口工业区,给港商做过仓储管理系统。”
校长沉吟片刻,转向王健问道:
“能把货物进出记录,同步到三家公司的账本?”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点点头道:
“这样吧,先试建生物系,和计算机系的子网。”
“预算控制在20万以内。”
“剩下的,等教育部拨款到位再追加,但有个条件......”
他看向数学系主任,接着说道:
“先给数学系,做个独立加密通道,他们的论文,只在系内流通。”
......
1992年4月。
深圳的雨季,来得格外早。
精益科技的施工队,踩着红泥,在校园里铺设双绞线。
李建国穿着胶鞋。
蹲在生物系实验室门口。
看着工人,用PVC管保护线路。
“注意避开排水管道。”
“上次在华强北布线,水管爆裂,把交换机泡坏了三台。”
他的衬衫早已湿透,后背印着盐渍的地图。
生物系的张教授。
抱着铁皮箱站在门口。
箱里装着。
三年来的果蝇数据软盘:
“小李啊,这些,可都是我们跑遍全国,收集的突变体数据。”
“比我的命还重要。”
李建国抬头笑笑,递上一份《数据迁移方案》,解释道:
“我们先用低速读写器备份,再用专用软件,做格式转换。”
“每完成100条数据就生成校验报告,保证不会漏掉一条信息。”
......
在计算机系实验室。
刘雪梅正在教,学生配置VLAN。
二十岁的学生陈建军。
盯着屏幕上的“VLAN 100(生物系)”字样。
他突然举手问道:
“老师,要是我用黑客软件,伪装成生物系的IP,能不能访问基因库?”
“我们在交换机上,做了端口绑定。”
刘雪梅敲了敲他的脑袋:
“你的网卡MAC地址,早就被我记在小本本上了。”
“你要是敢乱闯,我就把你送到图书馆,装订《计算机学报》。”
最棘手的是数学系。
王健带着刘雪梅,上门三次。
才见到。
躲在资料室,核对公式的陈教授。
老人用算盘敲着桌面不经意地问道:
“你们这些铁盒子,能算出哥德巴赫猜想吗?”
“那倒是不能,这还得靠你们这些专业人士。”
刘雪梅蹲下来,指着他面前的稿纸道:
“不过,我们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教授,我们给您做个离线加密系统。”
“所有公式存在带硬件锁的硬盘里。”
“只有您的指纹能打开,您应该清楚指纹这东西,是唯一的。”
......
5月12日。
深圳遭遇特大暴雨。
王健站在计算机系楼顶。
看着雨水,顺着新铺的网线,流成瀑布。
突然。
楼下传来李建国的喊声:
“交换机进水了!生物系的服务器报错!”
他跟着冲进机房。
只见地板上积着水。
Cisco交换机的指示灯,疯狂闪烁,屏幕上满是“CRC错误”的警告。
刘雪梅立刻拔掉电源。
用吹风机吹干接口。
“RJ45接头,没做防水处理,必须全部换成,带橡胶套的型号。”
李建国蹲在地上检查线路。
发现PVC管,在拐弯处破裂。
雨水倒灌进来。
“明天要调一批镀锌钢管。”
“接口处用玻璃胶密封。”
“这红土地的雨水,比代码bug还难缠。”
......
暴雨持续了三天.
施工队,在雨中加班加点。
王健带着饭盒去工地.
看见刘雪梅,坐在泥地里.
用塑料布,盖着笔记本电脑.
正在重写,交换机的配置文件。
她的头发滴着水,却浑然不觉。
“王总,我改了VLAN的生成树协议。”
她高兴地解释道:
“现在即使线路中断,数据也能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
5月15日。
雨过天晴。
生物系的第一台终端,接入网络。
张教授颤抖着,输入账号密码。
屏幕上。
缓缓弹出“果蝇基因库欢迎您”的界面。
他试着搜索“白眼突变体”,237条数据瞬间呈现。
比翻查纸质账本,快了百倍。
老人突然转身,握住王健的手,激动道:
“当年你说‘五年后赶上亚洲电子展’,现在看来,你们跑得比台风还快。”
......
6月10日,
教育部专家组。
终于抵达深大。
领头的张司长,穿着中山装。
一进机房,就盯着墙上的网络拓扑图:
“听说你们用了VLAN技术。”
他出言问道:
“怎么保证,不同院系的数据,不串流?”
李建国立刻调出交换机配置界面。
用激光笔指着“access-list 101”规则。
“我们在三层交换机,做了访问控制列表。”
他解释道:
“生物系的基因数据,只能流向授权的IP。”
“相当于给每个院系的数据流,发了专属通行证。”
在数学系实验室。
陈教授正在演示,离线加密系统。
他故意输错三次指纹。
硬盘立刻锁死。
屏幕弹出“请联系管理员”的提示。
张司长点点头:
“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个思路好。”
他转头问王健,问道:
“企业参与高校信息化,会不会影响学术独立性?”
王健指向,墙上的“深圳大学-精益科技联合实验室”铜牌:
“我们只是修路的人。”
他解释道:
“路修好了,走什么车、运什么货,由学校说了算。”
他掏出《保密协议》副本,继续道:
“所有技术文档,移交学校存档。”
“我们的工程师,也会定期接受校方审计。”
......
专家组离开前。
张司长在意见簿上写下:
“深大模式,为高校联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尤其在涉密数据管理,和校企合作机制上。”
“具有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
这句话。
让熬了三个通宵,准备材料的刘雪梅,红了眼眶。
她悄悄擦掉眼角的泪。
继续调试。
即将接入教育网的网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