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刘玄德初定汉中王
走出黄府,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带着融融暖意。
但田信的心中,却沉甸甸的。
他紧握着那张硬弓。
怀中揣着那卷竹简。
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
田信与黄月英在工坊内,为了那窥视千里的“望山镜”耗费心神之际。
成都城内的政治风向,也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汉中大捷的余波仍在荡漾。
除了成都本地官员的劝进表章。
远在各地的重臣宿将,如镇守阆中的张飞、坐镇汉中的魏延,乃至荆州的关羽、马良等人,也纷纷遣使送来了言辞恳切的书信。
其核心内容,无一例外。
皆是劝说刘备顺应天意民心,早日进位称王。
一时间,左将军府邸内外,劝进之声鼎沸。
仿佛那象征无上权柄的王冠,已唾手可得。
连续两日闭门不出,只与军师诸葛亮彻夜密谈的刘备,终于再次出现在了左将军府的正堂。
这一次,他召集的并非满朝文武。
而是少数几位核心肱骨。
军师将军诸葛亮。
扬武将军法正。
偏将军黄权。
左将军西曹掾刘巴。
还有一直负责文书往来的从事中郎伊籍。
以及素来以耿直著称的简雍。
气氛肃穆,却也暗流涌动。
刘备目光扫过众人,神色带着决断。
“诸公之意,备已尽知。”
“然,汉室倾颓,奸贼当道,备虽欲力挽狂澜,却也不敢僭越名分,招致天下非议。”
他看向诸葛亮与法正,显然早已有所沟通。
“昔高祖皇帝,亦是先称汉王,而后削平群雄,光复天下。”
诸葛亮适时开口:“主公所言极是。”
“今主公克定汉中,此乃高祖龙兴之地,意义非凡。”
“臣以为,主公可效仿高祖故事,先称汉中王。”
法正接口道:
“称汉中王,既合乎情理,彰显主公继承汉室正朔之志,又可暂避那曹操、孙权之锋芒,不使其有借口攻讦。”
“此乃名正言顺,进退有据之上策。”
刘巴素来注重礼法,此刻也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黄权却忽然出列。
他对着刘备深深一揖。
“主公欲效高祖,称汉中王,此乃顺天应人之举,臣等无不拥护。”
他的语气先是肯定。
随即却话锋一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然,臣亦闻蜀中官员私下议论,对主公因军师密信而星夜返蓉略有不解,忧心汉中防务。”
“臣斗胆,恳请主公明示,以安众人之心,是否成都确有比坐镇汉中更为紧要之国事?”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陡然一凝!
法正眉头微皱。
刘巴面露不豫。
诸葛亮面色不变,仿佛未闻。
黄权却似毫无察觉,继续说道:
“汉中初定,曹军虽退,然关中仍在其手,虎视眈眈。”
“主公坐镇汉中,方能有效震慑曹贼,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且称王乃国之大事,所需礼仪、章程、器物,皆需时日筹备,于汉中就地准备,岂不更为稳妥?”
他微微抬眼,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诸葛亮。
“何故因军师一封密信,便星夜兼程,弃前线重地于不顾,轻身返回成都?”
这话,已近乎是赤裸裸地指责诸葛亮擅权!
指责他将主公从前线召回,置大局于险境!
刘备脸上的笑容缓缓收敛。
他看着黄权,眼神平静,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公衡所言,亦是老成谋国之见。”
刘备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然,备此次返回成都,非但无过,反而大有所获!”
“其利,远超坐镇汉中!”
黄权一愣,显然没料到刘备会如此回答。
刘备语气陡然变得激昂起来!
眼中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彩!
“其一,备得遇奇才,其于农桑、器械、乃至军政民生之见解,远超常人,实乃我大汉复兴之栋梁!”
他目光转向堂外,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身影。
“其二,正因备及时返回,方能与军师、孝直等人,并得此奇才之助,彻夜筹谋,定下了应对荆襄变局,乃至将来图谋天下之万全之策!”
刘备的声音斩钉截铁!
“此二者,皆是关乎国运之大事,稍有耽搁,后果不堪设想!”
“公衡以为,孰轻孰重?”
刘备目光灼灼地看着黄权!
黄权被刘备这番话,以及那股不容置疑的气势,冲击得心头剧震!
他与刘巴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惊骇。
主公竟将获得那个名为田信的年轻人,看得比荆州战略,比稳定汉中更为重要?!
他们原以为,那田信不过是精通奇技淫巧,侥幸得宠。
现在看来……
他们对此人的地位和重要性,评估得远远不够!
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黄权心中翻江倒海,面上却不敢再有丝毫质疑。
他连忙再次躬身。
“主公深谋远虑,臣目光短浅,险些误判,请主公恕罪!”
刘备摆了摆手,神色缓和下来。
“公衡忠直,备岂会怪罪。”
“称汉中王之事,便依军师、孝直所议。”
“具体礼仪、章程,便由你与刘巴、伊籍、简雍等人,会同军师、孝直,共同商议拟定。”
“务求周全妥当,合乎礼制。”
“待章程拟定,备自会再往汉中,完成仪式。”
“臣等遵命!”
黄权、刘巴等人齐声应诺,心中再无半分异议。
待黄权等人退下,堂内恢复了宁静。
刘备长舒一口气,揉了揉眉心,脸上的威严散去,露出一丝疲惫,却又难掩眼中的兴奋。
“称王之事既定,后续封赏亦需尽快拿出章程,以安抚人心,激励士气。”
他看向诸葛亮,“孔明,此事你我需得好生计议一番。”
诸葛亮微微颔首:
“臣已草拟了一份名单,请主公过目。”
他取出一卷竹简,递给刘备。
刘备接过,缓缓展开。
目光落在最显眼的四方将军一栏上。
前将军关羽。
右将军张飞。
左将军马超……
唯独后将军的位置,暂时空悬。
刘备手指轻轻点在那个空位上,沉吟片刻。
“后将军……”
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个白发苍苍,却依旧战意昂扬的身影。
也想到了那个在武将事典中,命运注定的老将。
“便依旧封黄忠,黄汉升,为后将军吧。”
诸葛亮羽扇微顿,抬眼看向刘备,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知道,若按历史轨迹,自己此时定会据理力争。
认为黄忠乃降将,资历不足,不应与关张马并列。
但现在……
亲眼见过黄忠那坦然赴死的决心。
知晓了他那沉甸甸的托付。
更重要的是,他知晓了田信带来的天机——黄忠本该命不久矣。
如今主公此举,既是酬功,亦是惜才,更是对那冥冥中命运轨迹的一种回应。
诸葛亮心中,唯有敬重。
“主公英明。”诸葛亮微微躬身。
“汉升将军定军山阵斩夏侯渊,功勋卓著,勇冠三军,受封后将军,实至名归。”
他顿了顿,补充道:
“只是……云长那边,素来高傲,恐会对汉升封将,而子龙未列其中,心生不满。”
“至于子龙将军胸襟开阔,顾全大局,且知晓黄老将军事宜,想来不会在意这些虚名。”
“待遣使前往荆州宣读任命之时,可令使者私下向云长陈明利害,晓以大义,想来云长亦能理解主公苦心。”
“善。”刘备点头,“此事便交由孔明安排。”
君臣二人又就其他将领谋士的封赏、官职、迁调等细节,仔细商议良久。
最终,刘备拍板定下。
“待今年七月,备亲往汉中,筑坛祭天,正式称汉中王!”
“届时,再一并颁布封赏诏令,以告天下!”
诸葛亮起身,躬身道:“臣遵命。”
他随即汇报:
“主公,子龙将军已于昨日启程,星夜赶赴江陵。汉升将军今日也已登船,溯江而上,前往上庸。”
“德远那边,诸事已备,不日亦将乘船,直下江陵。”
刘备闻言,精神大振,走到窗前,望向远方。
汉中的硝烟尚未散尽,荆州的暗流已然涌动。
前路艰险,命运多舛。
但此刻,这位屡败屡战,半生颠沛流离的汉室宗亲,眼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光芒。
“好!”
“希望此行,一切顺遂!”
“我大汉的命运,或许,真的能在我等手中,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