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山上养猪
李洪双一路哼着小曲就回来了,看样子事情办的挺顺利。
王永萍也看出了他的喜悦,知道这事妥了,但还是忍不住问道:“他爸,石富贵咋说啊?”
“那老东西,有奶就是娘,把村东边那块地给批了。”即使达到了目的,李洪双还是对石富贵不是很感冒。
他说的那块地,李平知道,位于村里最东边,属于坡上,最主要的是那边人少,可以往上扩很大的范围。
前世这块地被李洪文拿去了,除了建筑面积,光院子就扩大到了一千多平,里面种了很多果树,李平每到结果子的时候就去摘着吃。
而且由于在坡上,可以利用地形高差做出丰富的景观,他对这块地非常满意。
“你给我拿两百块钱,一会儿我就交了,这事就妥了。”李洪双喝了口水,抬起头对王永萍说道。
“怎么这么多?不是几十块钱就够了嘛?”虽然对这块地比较满意,但王永萍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多拿出这么多钱。
现在宅基地批复价格是两毛一平,而且还是建筑面积,二百块钱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那个位置靠边,我寻思多给点钱,然后盖房子的时候把院子弄得大一点,咱把钱交足了,免得以后出现罗烂。”不得不说姜还得是老的辣,李洪双考虑事情确实挺全面。
听他这么说,王永萍也不再多说什么,只要对儿子有好处的事情,她绝对持支持态度。
李平上次去市里卖蛤蟆油的时候,在渔具店把地笼定做了出来,这样他就不必每天跋山涉水的抓蛤蟆了。
短时间没什么问题,长时间泡在冰冷的山泉水里,风湿早晚找上门来,他可不想瘫在床上养老。
他现在滋润的很,只需要隔上三两天去起一次网就行,收获甚至还比以往还多。
而李洪双被解放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帮忙取蛤蟆油,连他最爱的麻将都很久没碰了。
自从第一批蛤蟆油晾干后,以后的蛤蟆油就跟上溜了。
晒干的蛤蟆油很轻,李平只需要隔上几天骑着自行车去卖一次就行。
自行车的速度比牛车快上太多,每次下午两三点就回来了,也不用担心被永安屯小流氓劫道。
看李平这么清闲,其他人也有模有样学起样来。
李平一直认为偷懒并不是坏事,人为了偷懒会思考很多解决办法,这也对科技进步提供了足够动力。
这个冬天看似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家家户户都在猫冬,打麻将的打麻将,串门子的串门子。
但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李平等人的腰包在快速鼓胀。
改革开放的风终于后知后觉的吹到了东北这片大地。
人没有傻得,一旦尝到了赚钱的甜头,会绞尽脑汁去尝试扩大身家。
王春伟家,几个小哥们在一起喝着酒。
随着几人财力上升,酒肴都变得更硬了。
王春伟夹了口花生米,看向李平说道:“平哥,我听人家说南方养猪都能出万元户,这也太能涞旋了。”
涞旋在东北话中,就是过分夸张的意思。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如今各行各业都处于极速扩张的状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你有本钱,干什么都赔不了。
几人虽然文化水平差不多,但自从李平带着大家赚了钱后,他们就隐隐以李平为核心,有什么事都要问问他。
“这可不是涞旋,你想想现在生活水平都起来了,以前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的猪肉,现在是不是隔三差五就噶上点。”
李平夹了颗花生米后继续说道,“全国有多少人呢,那得需要多少猪啊。要我说万元户都是少的,要是弄起规模来,这辈子差不多就不愁吃不愁喝了。”
国内以前一直吃本土猪,后来随着全国人民条件上来了,瘦肉率低、生长周期长的本土猪就逐渐消亡了。
改成国外引进瘦肉率高,成长周期短的商品猪了。
李平上辈子有幸在猪场打过工,真实见识到了商品猪喂养的全过程。
那猪如果不频繁打药,估计活不下来几头。
听出王春伟有这方面的打算,他也乐得其见。
“平哥,那你看如果我弄个养猪场能行吗?”王春伟以玩笑话的方式带出了自己的话题,此刻往正题上引。
“行不行的我哪知道,但我觉得养猪这个行业以后肯定差不了。”李平没有将话说的太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机遇,他也怕王春伟赔钱,最后怪到自己头上。
“你养归养,可别在村里养,一到夏天那个死味儿,我可受不了。”李安在旁边接话说道,朋友赚钱他乐得其见,但是影响自己的居住环境,那可不行。
这个年头没有环保一说,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李平也怕依山傍水的永平屯变成臭气熏天的养猪场。
“咱这山这么多,你把猪放到山里养,山上还有吃的,能省不少饲料呢,要是和野猪配上了,那不也多个噱头嘛。”李平为了自己有个空气清新的老窝,也建议道。
“那得修多大的地方啊,光那墙就得不少钱呢,猪这玩意还愿意拱土,弄不好再把墙拱塌了,最后都跑了。”信任归信任,触及到自己的认知盲区,王春伟也不由反驳道。
“建啥墙啊,你转圈打上桩子,弄上铁丝网,再通上电,啥猪还能跑啊,猪八戒啊?”这些都是李平前世从致富经上学的,此刻化为己有为他解惑。
王春伟的眼睛瞬间就亮了,也不言语,在默默思考可行性。
几个人搭上李平这条道,都成为了发家致富的先行者。
此刻看见王春伟有了目标,他们的心思也活泛了起来。
蛤蟆油虽然赚钱,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得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喝了酒后,几人也豪迈起来,不知是酒醉了他们,还是对未来的期望醉了他们。
此刻这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小伙,一个个都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
他们谁也不会想到,今天酒桌上的这几人,日后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头者。
几十年后的他们还打趣道,早知道财神在旁边偷听他们说话,当时就应该把牛皮往大了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