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唐末:考不进长安,那就打进去!

第5章 同患难易,共富贵难

  “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吧!”

  见陶秀不留余地的否定了自己的提议,一时间,黄巢只觉得脸上无光。

  他轻咳两声,继续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我跟王仙芝共事许久,此人虽然胸无大志,但人品还是值得信任的,凭借先前的交情,我若是带兵来投,他必定以礼相待,绝不可能行此忘恩负义之事!”

  “大哥,你想的太简单了,在权力面前,人心都是会变的!”

  为了彻底说服黄巢,断了他依附别人的念头,陶秀索性举了一个最不恰当的例子。

  “假如,我是说假如,咱们加入王仙芝的起义军后,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攻入长安,成功覆灭唐王朝,整个天下落在了我们手里,那皇帝谁来当?”

  “是王仙芝,还是大哥你呢?”

  “这,这……”

  黄巢哪里想过这些,立时被陶秀问的哑口无言。

  “大哥,我再问你,若是王仙芝做了皇帝,你觉得他会放过你吗?”

  “二百年前,秦王李世民为了皇位,尚且可以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手足兄弟,你与王仙芝不过朋友之谊,他怎么可能跟你共享天下呢?”

  听了陶秀的连连发问,黄巢惊恐的早已是汗流浃背。

  历史上,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事实真如陶秀所说的那般,自己投靠了王仙芝,结局怕是难以善终。

  想到这里,黄巢一把抓住陶秀胳膊,声泪俱下的感谢道:“贤弟,幸亏有你,不然我险些铸成大错!”

  “说来惭愧,大哥我闯荡江湖多年,竟忘了人性本恶的道理,说起来,人都是这般,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此话一出,陶秀脸上的笑容顿时戛然而止,背后更是冷不丁的冒起了冷汗。

  跟黄巢客套一番后,他借故来到了柴房中休息。

  吹着窗前的夜风,一个念头在他脑中迟迟挥之不去。

  “黄巢到底是不是一个能同患难,共享福之人?”

  “若是我帮他夺得天下后,他对我起了杀心,这该如何是好?”

  想到这些,陶秀不禁越发感到后怕。

  毕竟,草根出身的开国之君,都有一个毛病——爱杀功臣!

  不论是汉高祖刘邦,亦或是明太祖朱元璋,都曾在坐上皇位后,大肆屠杀功臣。

  没办法,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为了让自己开创的基业,能顺利传承下去,也为了给儿子继位扫平障碍。

  不少皇帝,都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背负杀功臣的骂名,只怕黄巢也不例外啊!

  “哎,这可如何是好!”

  陶秀本想凭借自己脑中的知识,改写历史上失败的黄巢起义,一举结束五代十国的乱局,再造华夏。

  却唯独忘了,连他自己也是这棋局中的一颗棋子。

  “我虽不才,但也愿效仿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就算我能如此,可那黄巢终不是刘皇叔啊!”

  一念至此,陶秀脸色变得越发难看。

  对于黄巢的品行,历史书上并没有过多谈及,更多的是讲述了他的功绩。

  什么五姓七望的活爹,首创族谱消消乐的玩法,灭了多少个世家大族……

  这些事迹虽然听着让人热血澎湃,但冷静下来想想,此般种种,无一不是揭露了黄巢残忍弑杀的个性。

  说起来,他所谓的功绩,也不过是后世之人强加的阅读理解。

  黄巢之所以大肆屠杀世家大族,只是拥有权力后,肆意发泄自己屡试不第的怒火罢了,并不是真正要为读书人请命。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若是黄巢真有帝王之相,又怎么可能在称帝之后,被赶出长安城,最后兵败身亡呢?

  想到这里,陶秀脑中顿感头疼不已。

  他的本意只是想抱紧黄巢的大腿,却唯独忘了考虑自己可能得到结局。

  “我还是太理想主义了,险些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葬送了这条性命!”

  陶秀感慨一番后,冷静分析起了当前的局势。

  “唐朝覆灭后,华夏并没有很快迎来大一统,五代十国的乱局会一直持续,直到赵匡胤取代后周……”

  “我此时弃黄巢而去,短时间,恐怕再难找到值得辅佐之人,身处乱世之中,若无依靠,凭我自己只怕难以苟活!”

  “若我专心辅佐黄巢,与他同甘共苦,待到功成名就之时,凭借多年的结义之情,最后,他未必会对我下手!”

  “就算黄巢对我动了杀心,只要我急流勇退,想全身而退只怕不难!”

  “更何况,过去的历史究竟能不能改写,此事我也十分好奇……”

  仔细斟酌一番后,陶秀决定留在黄巢身边。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只要自己一不碰兵权,二不作死,并且在创业初期,展示出自己独有的作用,安安稳稳苟到中期,定然不难。

  等到黄巢攻入长安称帝后,就差不多该考虑退路了,一旦败势初现,立刻收拾东西跑路……

  这么一合计,陶秀紧绷的思绪豁然开朗,脸上的愁云也随之烟消云散。

  “贤弟,我问清楚了,此处是濮州地界,距离曹州不过五十余里,快马加鞭大概明日晌午,咱们就能抵达。”

  就在这时,黄巢提着包裹,笑呵呵的推门而入。

  “大哥,只怕还有别的好消息没说吧!”

  陶秀一边说,一边扶着黄巢坐下。

  “你小子,真是什么事都瞒不过你!”

  黄巢嘴角上扬,露出淡淡的笑意,摆手道:“据那位老人家所讲,关东地区的灾民,大部分选择了向北而逃,只有一小部分南下,而我的老家曹州,则是灾民的必经之地。”

  “如此天时地利,再加上钱粮在手,只怕不出十日,我便能拉起一支万人大军,届时只要军队在手,进可攻城掠地,退可拥兵自保!”

  听到这话,陶秀同样兴奋不已。

  毕竟在前中期,他与黄巢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那小弟就提前祝贺大哥,起义顺利了!”

  “唉,还差的远呢!”

  黄巢话锋一转,突然叹息起来。

  “钱粮人手之事,倒是不足为虑,只是眼下有一事,倒是迫在眉睫,急需贤弟为我解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