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从嘉靖开始君临诸天

第32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玉熙宫,朱天看到胡宗宪的奏折,欣喜不已。

  他知道五大门派的加入,会让剿灭浙江倭寇的时间提前,但没想到提前了这么多。

  这当然是因为五大门派高手如云,罗汉大阵、北斗大阵等阵法威力强大,但最大的功臣还是戚继光、俞大猷。

  若不是他们精通兵法战阵,计策频出,哪有如此丰厚的战果?

  大明水师和鸳鸯阵消灭的倭寇,比五大门派加起来,还要多得多。

  “赏,朕要重赏戚继光俞大猷!”

  “叫徐阶高拱张居正过来!”

  一个时辰后,内阁三人来到玉熙宫,看完奏折,神情虽有细微不同,但大体上以喜悦居多。

  “戚继光俞大猷这一仗打得漂亮!”

  “我大明多少年没有这样的大胜了?皇上,两位将军功勋卓著,臣为他们请功!”高拱第一个说道。

  张居正也跟着说道:“高大人所言甚是,此战之后,浙江倭寇已不足为虑,但福建、广东一代还有不少倭寇肆虐,臣以为当升戚继光为福建总兵,俞大猷为广东总兵,命他二人分别前往两省,继续抗倭。”

  见到自己学生说话了,徐阶这才开口:“肃卿、太岳言之有理,早一日彻底剿灭东南倭寇,也能早一日畅通海陆,恢复远洋贸易,将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销往海外诸国。”

  至于全权负责东南抗倭事物的胡宗宪?

  他们提都没提。

  朱天也是这么想的,于是说道:“既然如此,那么……”

  “报!”

  他话音未落,就听到有急报传来,来自北疆。

  蒙古俺答汗率领十万大军,袭扰大同府,再起战端,杀死守军三千,劫掠物资无数。

  大同总兵、副总兵全部战死。

  大同危急,北疆危急,大明危急!

  “十万大军?这是包含了投靠鞑靼的白莲教和边军边民吧?可恶的俺答,可恶的鞑靼!”高拱脸色铁青。

  大明朝和俺答汗仇深似海。

  嘉靖二年,年仅十五岁的俺答汗率军攻打大同,劫掠人口物资无数。

  嘉靖五年,进犯井坪。

  嘉靖六年,进犯葛峪。

  嘉靖八年,深入朔州。

  嘉靖十二年,参与大同兵变。

  嘉靖二十年,进犯山西的朔州、石州一带,大掠三关而去。

  嘉靖二十一年,大举进攻山西,仅仅两个月就劫掠十卫三十八州县,杀掠男女三十余万、猪牛羊等家畜二百万,衣袱金钱无数,焚烧房屋八万有余,蹂田禾数十万顷。

  其后数年,俺答汗持续派兵劫掠山西一带。

  嘉靖二十九年,更是率领全部骑兵围困北京三日,肆意劫掠京郊各处,随后扬长而去,堪称奇耻大辱。

  三十多年间,仅仅边关大将总兵、副总兵战死者就将近10人,兵卒死伤更是不计其数。

  军费也年年增加,仅仅京城及长城各处要塞就要四五百万两,致使财政空虚,年年亏空,间接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最重要的是:

  京城附近就是长城,长城往北已经被鞑靼占领,直线距离不足百里,只要鞑靼愿意,随时可以进攻京城。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俺答不除,鞑靼不灭,皇上、百官、百姓寝食难安!

  “议一议吧,如何应对?”朱天问道。

  “这……”

  三人一时沉默,都在苦苦思索。

  片刻后,张居正提议:“皇上,若论排兵布阵、临阵指挥,我大明朝首推戚继光、俞大猷、谭纶、马芳,如今前三人都在东南抗倭,离不开,不如把马芳调到大同任总兵?”

  “臣附议。”

  高拱眼睛一亮:“马芳多次领兵与俺答部作战,屡立战功,他最合适!”

  嘉靖三十六年,马芳被调离山西,升任蓟镇副总兵,抵御长期侵扰东部边陲的图们汗,立下赫赫战功。

  却因为时任蓟辽总督指挥无方,导致全线崩溃,马芳也被连累,贬为都督佥事,如今还在蓟辽一带对抗图们部。

  此人和蒙古鞑靼作战经验最丰富,战果最辉煌,最适合抵御俺答部入侵。

  然而……

  朱天问道:“调马芳去大同,如果图们部入侵蓟辽,谁来抵挡?”

  俺答汗有四万多骑兵,图们汗有最少六万精骑,又是名义上的蒙古各部共主,威胁比俺答汗还要大,不得不防。

  “这……”三人眉头紧皱。

  大明军队骄奢淫逸,贪腐盛行,有能力的将领确实不多,能抵御图们部的没有几个。

  除了马芳外,剩下的都在东部沿海,缺少和鞑靼作战的经验。

  总不能调遣他们去大同吧?

  蒙古鞑靼和倭寇可不一样。

  倭寇擅长水战和白刃战,戚继光等人能仰仗坚船利炮和鸳鸯阵大杀四方。

  可蒙古深入陆地,船只无用,鸳鸯阵也不适合对付来去如风、擅长弓马作战的蒙古骑兵。

  调他们去大同,一旦战事不利,声名尽毁事小。

  若是让俺答部再次突破长城防线,进犯京城,威胁皇上和文武百官的生命安全,麻烦可就大了。

  “东南抗倭就让胡宗宪、谭纶、戚继光负责,胡宗宪总览全局,谭纶继续清缴浙江倭寇,戚继光升任福建总兵,前往福建抗倭。”

  时间紧迫,朱天乾纲独断,“升俞大猷为大同总兵,带着他训练的新军,以及五大门派义士前往大同赴任!”

  东南倭寇已经消灭三分之一,剩下的谭纶、戚继光足以应付。

  何况事有缓急,相比起只是劫掠的倭寇,随时有可能威胁京城的俺答部,才是真正的大患。

  至于能不能抵挡俺答部入侵?

  他对俞大猷有足够的信心。

  因为他很清楚,历史上的俞大猷和戚继光一样,放眼华夏五千年都是真正的名将。

  不光抗倭成果显著,对付蒙古鞑靼也一样战果辉煌。

  “微臣遵旨。”

  “皇上,我们这就去筹备粮草物资,送往大同前线,会同兵部研究对策,从其他各府抽调精兵增援。”

  徐阶高拱张居正一起告退。

  朱天来回踱步,忽然召见朱七,问道:“老七,五大门派浙江抗倭之事,已经传遍江湖了罢,反响如何?”

  朱七连忙道:“回禀皇上,不少门派都已意动,也想参战。”

  锦衣卫监察江湖,各个门派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对那些掌门、长老们的心思,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五大门派浙江抗倭,一共两千义士,杀敌超过五千,死伤不足一百,伤亡率甚至远低于行走江湖,代价极低,收获却极大。

  首先,和官府乃至皇上搭上关系,等于“半诏安”,平添了很多便利。

  其次,得到了不少赏赐,行走江湖也要银子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五大门派最少都得到了五十万两白银,这可不是小数目,起码抵得上好几年的捐赠、孝敬和田产收入。

  再者,在浙江乃至全国百姓中赚足了声望,不光能招到更多弟子,还能得到更多孝敬,在江湖上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不光门派,就连很多独行者也都意动,赶赴浙江,打算投入俞大猷麾下。

  哪怕杀不掉几个倭寇,立不下多少战功,也能和同在俞大猷麾下的五大门派搭上关系,好处多多。

  而这些,都是朱天想要的效果。

  大明江湖就那么大,打打杀杀内耗有啥意思?

  还不如一致对外,驱除鞑虏,复我中华,开疆拓土,也好彪炳史册,青史留名。

  “诏令大明境内所有门派、江湖中人,前往大同支援,共同抵御鞑靼入侵。”

  “老七,你亲自运送十坛玄冰碧火酒,百罐玉蜂浆,千条菩斯曲蛇,万两黄金,以及十万两白银,前往大同,交给俞大猷,供他犒赏江湖义士。”

  “告诉所有人:只要立功,必有重赏!”

  朱天下了血本,建文帝、梁元帝两处宝藏价值约两千万两白银,这才半年时间,就被他挥霍了将近一半。

  他一点都不心疼。

  钱,就是拿来用的。

  只要彻底消灭倭寇,每年光远洋贸易就能多得一千万多两白银,沿海几省上缴的税收也能多出几百万两。

  只要重创鞑靼,让图们部和俺答部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军费开支每年就能节省两三百万两,大同等各府的税收也能多出一两百万两。

  一点都不亏。

  圣旨很快送到了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谭纶、戚继光、俞大猷领旨谢恩,都是意气风发,想要有所作为,再立新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