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救贫地仙记

第6章

救贫地仙记 书就 1189 2024-11-13 08:46

  十一

  在秋、冬季下雪结冰的储水好时节,筠松以西汉《汜胜之书》“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为指导,让百姓在冬季的闲田里尽量蓄积冬雪,为应对春旱问题做好准备。

  冬灌春用,农作物也不再那么惧怕干旱了。

  同时吩咐百姓做溪井。

  所谓的溪井就是山区的溪岸、溪底筑坑集水、蓄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水利设施。

  溪井四壁以块石和松木叠砌、垒砌成井字形,用松木为梁柱,开口处用松木、条石覆盖,防止河沙淤积。利用来春冰雪融化后,类似水窖蓄水,是备用水源的“底线”。待干旱时架设水车,进行提水灌溉。

  同时教百姓畎亩法种植农作物。畎是沟,亩是垄。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

  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万事都俱备,灾民播种用的种子这一东风却让大家犯愁。

  筠松了解到,管氏大家族物产丰富,存粮数年内不愁吃穿,就向其族长要求匀点粮食种子给灾区无谷之民。

  族长正想建造祠堂,两人心领神会地形成了默契。

  筠松堪得芒筒坝的河边,见其来龙长缓有力、过脉生巧、结穴有情。便告诉族长把管氏宗祠建造在此。

  选好地基后,约定在起工那天定向。

  开工那一天,筠松穿着破旧长杉,头戴斗笠,背个包袱,风尘仆仆来到管氏建祠的芒筒坝,看见许多人正忙着平整地基,也不见理事族长。

  干活的管氏族人见他衣着平常,大多数为年轻人也不认识筠松,所以没有人理睬他。

  筠松自己找了一张板凳、用目测调整好后靠前局朝向,择定利向坐下,然后等待良久,见还是无人招呼、心中略为不安,便起身走了。

  筠松离开后,理事族长出来问大家是否看到杨大人。大伙说没有,说只看见一个长相打扮如何的人刚才拿了张板凳在那坐了一会。

  理事族长一听:“哎呀,刚才那个人肯定就是杨大人”。立即派人追赶,要把筠松请回来指点建造祠堂。

  筠松告诉他们:“我已将祠堂位置早就定好了,按刚才我坐的那张板凳地方为祠堂正中方位,中轴线位就照那张板凳的座向做即可”。

  管氏族人就照凳子的座向建祠。

  管氏族人如约匀出上万担善好的粮食种子,作为杨筠松的堪舆酬金免费发放给灾民,解决了来年春耕播种这一难题。

  管氏宗祠建好后数百年内丁财大旺,祠内墙上现在还有一首这样的佚名诗:

  板凳定向显神通,人丁兴旺在族中

  管氏宗词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慢慢的,在淮海一代有首民谣这么为筠松歌功颂德。

  河床干枯水无踪,喝水就找杨筠松;

  上苍不悯田头汉,救贫济困好杨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