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乞诛奸臣陈东拜章 暴骨震威朱昭成仁(1/4)
【乞诛奸臣陈东拜章~暴骨震威朱昭成仁】
话说钦宗遣徽猷阁待制宋焕往道君皇帝行宫报说金人撤退之事。募人掩埋军民遗骸,遣人于京城四郊祭奠。将东京副留守李棁罢为鸿庆宫使。罢张邦昌为太一宫使。徐处仁为太宰门下侍郎。唐恪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何镐为尚书右丞。御史中丞许翰为中大夫同知枢密院。宇文虚中罢为青州知州。命赵野为道君皇帝行宫奉迎使。钦宗曾问徐处仁割三镇地是否,徐处仁言不当弃,与吴敏议合。吴敏荐徐处仁可相,遂拜徐处仁太宰兼门下侍郎。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
进见者多论宣和间事。唐恪对钦宗言说:“革弊当以渐,宜择今日之所急者先之。而言者不顾大体,至毛举前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皇帝之心!蔡京、蔡攸、童贯、王黼之徒,既从窜斥,姑可已矣。它日边事既定,然后告知太上,请下一诏,与天下共弃之,谁曰不可!”
钦宗道:“卿论甚善,为朕作诏书,以此意布告在位。”遂下诏:“朕承道君皇帝付托之重,十有四日,金人之师已及都城。大臣建言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纾祸。赖宗社之灵,守备弗缺,久乃退师。而金人要盟,终弗可保。今肃王渡河北去未还,宗翰深入南破隆德,未至三镇,先败元约,及所过残破州县,杀掠士女。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已诏元主和议李邦彦,奉使许地李棁、李鄴、郑望之,悉行罢黜,又诏种师道、姚古、种师中往援三镇。朕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且保塞陵寝所在,誓当固守,不忍陷三镇二十州之民,以偷顷刻之安。与民同心,永保疆土,播告中外,使知朕意,仍札与三镇帅臣。”
种师中奉诏领军解京师之围,未至而敌兵已退,遂受命为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引兵援河北。有人对师中说自磁州、相州而北,金人若下太行,则势不能自还,此可比段凝师于河上。时大臣立议矛盾,枢密院主破敌,而三省令护送金人出国。种师中以兵渡河援救三镇,令人回京上书言:“粘罕已至泽州,臣欲由邢、相之间捷出上党,捣其不意,必能大胜。”朝廷疑而不用。
且说陈东屡次上书乞诛蔡京、蔡攸、童贯、朱勔、高俅等人,天子欲遣聂昌为发运使往图之。
李纲道:“若使聂山所图果成,震惊太上皇帝,此忧在陛下。万一不果,贼子数人挟太上皇于东南,求剑南一道,陛下将何以处之?莫若罢聂山之行,请于太上皇而回,除此数人,自可不劳而定。”天子从其言。
当时用事者言道君皇帝将复辟于镇江,人情危骇。既而太上皇后先还,或有人说太上皇后将由端门入直禁中,内侍辈颇劝钦宗严备,钦宗不从。
道君皇帝还于南京应天府,以书问改革政事之故,且召吴敏、李纲。钦宗以为道君太上皇帝意有不测,李纲请行道:“此无他,不过欲知朝廷事尔。”天子乃遣李纲迎道君皇帝于南京,以徐处仁为礼仪使。罢免殿中侍御史李擢、左司谏李会。
李纲至南都应天府,具言天子圣孝思慕,欲以天下供养老皇帝之意,请道君太上皇早还京师。
徽宗泣数行下,问道:“卿前时何故去职?”
李纲回道:“臣原先任左史,以狂妄论及水灾获罪,蒙陛下之恩,宽斧钺之诛,然臣当时所言,以谓天地之变,各以类应,正为今日金兵攻围汴都之先兆。夫灾异变化,譬犹一人之身,病在五脏,则发于气色,形于脉息,善医者能知之。所以圣人观变于天地,而修其在我者,故能制治保邦,而无危乱之忧。”徽宗称善。
道君询问近日都城攻围守御次序,李纲具以实对。语渐浃洽。
道君皇帝说道:“敌退,师方在河,何不邀击?”
李纲道:“以肃王在敌营,因而不敢攻击。”
道君又说道:“为宗社之长久计,又何必在意肃王!”因问及行宫与汴京停止文书递角等事。
李纲回道:“当时恐金人知太上皇帝行宫所在,派兵来袭,非有它意。方艰危时,两宫隔绝,朝廷对行宫所须,岂能不与满足!新君仁孝,惟恐有一事不合太上皇帝之意,每得太上诘问之诏,辄忧惧不食。臣窃譬之,家长出而强寇至,子弟之任家事者,不得不从宜措置。长者但当以其能保田园大计而慰劳之,若苛求细故,则为子弟者,如何能够免责!皇帝传位之初,适当强敌来侵,不得不小有变更。陛下回銮,臣谓宜有以大慰皇帝之心,勿问细故可也。”
道君太上皇感悟,乃出玉带、金鱼、象简以赐李纲,说道:“行宫人得卿来皆喜,以此示朕意,卿可便服之。卿辅助皇帝、捍守宗社有大功,若能调和我父子间,使无疑阻,当遂书青史,垂名万世。”李纲感泣再拜。李纲乃辞别道君还东京,与钦宗言太上皇之意。钦宗释然。
三月下旬,以中山知府詹度、太原知府张孝纯、河间知府陈遘并为资政殿大学士,泽州知州高世由直龙图阁,以奖赏守城功劳,命肃王赵枢为太傅。月末,命康王赵构为集庆、建雄军节度使,尚书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