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喽的世界里蹦跶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曾经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或许我们也曾立志要去供大城市的白菜,但最终却没有活成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中学时,我盼着18岁,盼着成年后可以自由的主宰着自己的人生。18岁来临,我却只能被现实推着走,努力考大学。好像只有考上一所还不错的大学,才是符合家族期望的。

当然,这是一条我不排斥的道路,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尚且称得上是求仁得仁。

高三常常夜里挑灯,但是当数学成绩一次次突破、一次次成为年级第一时,成就感战胜了一切。

因为考英语时身体不适,最终这科成绩出乎意料的差,由此选择了不那么中意的专业。

参加考研,这是我对父母的承诺,也是我不用复读的条件。

平平稳稳过了四年,四年有努力也有躺平刷剧。

可正是这四年让我清晰无比地意识到:如果脱离父母创造的条件,那我曾经的努力,曾经通宵达旦的看书、刷题,就只是为了今天能够成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勉强称得上是有选择的普通人,但也仅此而已了。

刚有这个认知时,无疑会迷茫、会痛苦,但我一向接受能力颇强,很快也接受了现实给予我的重重一击。

考研失败了,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毕竟算不上有多努力,也算不上有多高天赋。

得知考研失败,父母好像没太在乎我是否需要被安慰、被鼓励。

一个说着让我二战,继续接受国内高等教育的深造,一个则认为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对于前者没有太多感触,对于后者,不免有些想嘲讽。

嘲讽父母只想要我子承父业,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以他们认可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至于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是无足轻重的。

我曾以为父母很爱我,关心我的衣食住行,每次生病他们都如临大敌,生怕我见到黑白无常,因为从小我的身体就算不上健康。

现在我也不否认他们对我的爱,只是这份爱是有条件的,关乎我是否优秀,是否让他们骄傲,是否乖巧听话。

迟来的叛逆,让我毕业后选择了工作,成为一名新鲜出炉的吗喽。

因为准备考研,错过了校招。

人生中第一份完完全全靠实力得来的工作,试用期月薪3200元。

网上有一个段子,3000元招不到一位农民工,但绝对可以招到一个有驾驶证还熟悉电脑操作的大学生。

我想过现实会很现实,但从未想过会如此现实,现实到独立生活的我不得不开始考虑每月付了房租水电费后,还剩下多少钱,是否能解决温饱问题。

这份工作没坚持太久,工作了不到一个月选择了辞职。幸好遇到了春节,可以合理的早早投入父母的怀抱,一边“啃老”一边投递简历。

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回家后没告诉他们自己目前属于失业人员,只是说公司比较仁慈,提前了几天放春节,在他们的怀疑中过上了尚且称得上是吃好睡好的短暂幸福生活。

第二份工作,是一家子公司,转正后扣掉五险能有4500元左右,于当时而言,可以说是心满意足,因为公司提供住宿,还有免费的食堂。

工作清闲,清闲到半天就能把工作处理完,然后追剧、打游戏。而且同事和善,如果满分是十分,我想我会给这份工作打7分,不足之处自然是工资有些低。

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半,这一年半里用只属于自己的钱买了想买的衣服和首饰,吃了自己想吃的火锅和各种零食,体会到了经济独立带来的快乐。

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不会开源节流,导致最后超前消费了十多万,辞职前的两个月开始拆东墙补西墙。

这场以独立为名,实则对抗父母的斗争,不到两年以失败宣告结束。

辞职后,在家待了半年,这半年里依靠父母的接济最终还了那十多万的负债。过着以往依靠父母,买东西再也不用看价格的啃老生活。

虽然父母说过,他们可以养我一辈子的话,但那是基于我上进、努力的条件下,正所谓努力可以没结果,而士不可以不努力。

我的颓废,应该是让他们觉得过于丢人了,毕竟我从小就是亲戚和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忍无可忍下“赏”了我一辆车和一份工作,然后把我扫地出门。

在他们的安排下,我成为了舅舅公司里的一名设计师助理。在他们看来,跟着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工作,肯定能唤醒我曾经对梦想的追逐,从此奋发图强,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