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拾遗子

第8章 法度篇·辛·平削经

拾遗子 拾遗士 4209 2025-05-05 15:07

  一、均田章

  在最终结果上搞一刀切的平均主义,只会养懒人,只会寒了勤劳者的心。

  拾遗子路过金田村,看见田野里长满了荒草,村里的人都坐在地头叹气。学生问:“这里是太平天国待过的地方,为啥田里没人干活呢?”一个村民说:“以前太平军说‘有田一起耕,有饭一起吃’,可是规定‘不管收多少粮食,都要全交到公共仓库’。我爷爷说,那时候干多干少一个样,年轻力壮的干脆躺在草棚里晒太阳,反正干多干少都只能吃一样的糙米饭。”

  拾遗子对学生说:“你只看见‘均贫富’的旗号,没看见养懒人的坏处。太平军定都天京后,连老百姓养的鸡和狗都要平分,商人不能自己卖东西,结果粮仓空空的,士兵饿得只能吃草根。”

  学生问:“平均分田不收税,难道不是好政策吗?”拾遗子说:“好政策得奖励勤快的人,惩罚懒惰的人,不能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以前大禹治水,开山挖河,按功劳奖赏,所以大家都拼命干;要是让伯益和涂山氏拿一样的赏赐,谁还愿意吃苦受累?太平天国把锄头挂在树上让它生锈,还怪老百姓不尊敬上天,这其实是违背人性的做法啊。”

  二、井田章

  拾遗子到了鲁地,看见田间的小路都被荒草淹没了。学生问:“这里是周朝井田制的地方,为啥荒成这样呢?”一个种田的老头说:“以前井田制下,公田和私田各占一块,可是公田的收成全归贵族,私田的收成也要交十分之一的税。农民们每天下地,干公田的活就像磨洋工,干私田的活就偷偷抓紧干,时间长了都敷衍了事。”

  拾遗子指着荒废的公田说:“我听说西周末年,周宣王‘不籍千亩’,就是因为井田没人耕了。你想想,干公田的时候,年轻力壮的装病躲懒,老人小孩慢慢吞吞,产量连私田的一半都不到,这不是平均主义的错吗?”

  学生问:“井田制不是圣人定的吗?”拾遗子说:“圣人定规矩的时候,没想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管仲在齐国当宰相,按土地好坏收税,老百姓都勤快种地;要是强行平均收税,种肥田的人肯定藏粮食,种瘦田的人肯定荒了地。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但治人之道得‘惩罚懒惰,奖励勤劳’。”

  三、改制章

  拾遗子在长安,看见集市上有个老官吏摆摊卖书,书名是《王莽新政考》。学生翻开书问:“王莽的‘王田制’想平均分配天下的田地,为啥十年就亡国了呢?”老官吏笑着说:“我祖上是新朝的小官,曾看见老百姓把牛杀了埋到田里,问他们为啥,回答说‘田产超过规定要没收,不如杀牛败家’。”

  拾遗子对学生说:“王莽看见豪强占田多,就下令‘家里男丁不到八人却占田超过一井的,把多余的田分给亲戚邻居’,却不知道中等人家为了避免被没收,纷纷卖田产,装成穷人家。结果良田荒了,到处都是流民,这就是逼勤快人变懒、富裕人变穷的办法啊。”

  学生问:“限制田地兼并,难道不是好政策吗?”拾遗子说:“好政策就像治水,得疏通不能堵塞。汉武帝推行‘代田法’,允许百姓开荒自己占,所以关中粮食堆成山;王莽强行夺田分田,让种地的人不敢多耕,织布的人不敢多织,和秦朝末年‘老百姓不敢存粮食’有啥区别?”

  四、均田章

  拾遗子到了平城,看见北魏的均田碑缺了一角。学生问:“孝文帝的均田令,为啥没实行多久呢?”一个放牧的人说:“刚开始的时候,每个男丁分四十亩田,看起来公平,可是肥田和瘦田混着分,拿到瘦田的人,种三年就荒了;拿到肥田的人,怕官府三年重新分配收走,不敢好好耕种施肥。”

  拾遗子摸着断碑叹气说:“我听说北齐的时候,分了田的农户‘卖房子交官钱,拆房子当柴烧’,都是因为土地归国家,不能买卖,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长远打算。再看看同时期的坞堡主,因为私田能传给子孙,所以大修水利,产量比官田高一倍。”

  学生问:“公有制不是长远的办法吗?”拾遗子说:“公有制得有奖励和惩罚,不然大家都偷懒。秦孝公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老百姓都日夜勤快种地存粮食;北魏均田却禁止买卖,让种地的人没有长远计划,田地没有长久的利益,这就是画饼充饥的政策啊。”

  五、府兵章

  拾遗子路过洛阳,看见隋朝的府兵遗址长满了杂草。学生问:“府兵制是兵农合一,为啥很快就废了呢?”驿站的士兵说:“我祖上是隋朝的府兵,曾说‘种地和打仗都让农民兵干,可是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打仗的时候,有钱人家的儿子花钱免役,穷人家的儿子拿木棍充数;种地的时候,好田都被贵族占了,农民兵种差田还要自己解决粮食,饿死累死没人管。”

  拾遗子对学生说:“唐朝初年把府兵改成‘折冲府’,表面上分给土地,免除租税,其实是‘有功劳不赏,有过错必罚’。贞观年间,关中的府兵虚弱得连弓都拉不开,都是因为‘打仗死的是自己,升官发财的是别人’。相比之下,郭子仪招募‘健儿营’,‘打仗有功就赏田宅’,士兵都愿意拼命。”

  学生问:“平均摊派任务,难道不公平吗?”拾遗子说:“公平在于赏罚分明,不是苦乐一样。商鞅治军,杀一个敌人就升一级爵位,想当官的给五十石的官,所以秦军听说打仗就高兴;府兵制下打赢打输都没赏赐,生死都由命,谁肯拼命呢?”

  六、青苗章

  拾遗子在汴梁(开封),看见老农家里墙上挂着残破的“青苗法”诏书。学生问:“王安石的青苗钱想救济百姓,为啥被人骂呢?”老农说:“我爷爷说,那时候官府强迫‘穷人和富人都必须借青苗钱’,富人被迫借钱买田,穷人借钱还不上,卖儿卖女。更可笑的是,知县按借钱的指标逼大家借,连乞丐都算一户,硬塞铜钱给他们。”

  拾遗子对学生说:“王安石本来想抑制兼并、救济穷人,却不知道平均借贷反而成了扰民的办法。司马光曾说:‘富人经常借钱给穷人,官府强迫借贷就让富人也变穷了’。以前齐国的管仲‘轻重九府’,按商户大小定税,所以商人都来;宋朝平均借贷却不管贫富,一概摊派,结果富户破产,穷户逃亡。”

  学生问:“平均给好处,为啥反而成了灾祸?”拾遗子说:“给好处就像浇水,得浇到根上,不能浇到叶子上。诸葛亮治理蜀国,赏赐不避开关系远的人,惩罚不避开亲近的人,所以官吏不敢奸邪,路上没人捡别人的东西;宋朝平均给青苗钱,好处给了懒人,灾祸给了勤快人,和养痈遗患没啥区别。”

  七、匠户章

  拾遗子到景德镇,看见古窑址有一块“匠户逃亡碑”。学生问:“元朝的匠户世代做工,为啥很多人逃跑呢?”一个陶工的后代说:“我祖上是元朝的匠户,每年要给官府烧一千件瓷器,可是干活没工资,生病没药吃。烧好的瓷器刻上‘官’字进贡,烧坏了还要赔钱,所以匠户白天磨洋工,夜里偷偷烧自己的瓷器卖。”

  拾遗子指着窑里的残瓷说:“这些刻‘官’字的瓷器,釉色不均匀,样子粗糙,都是因为匠户给官府烧瓷就敷衍,给自己烧瓷就精细。再看明朝‘官搭民烧’,允许匠户完成官府的任务后自己卖瓷器,所以成化斗彩、宣德青花都出自民窑。”

  学生问:“匠户世袭,难道不是保障手艺吗?”拾遗子说:“保障手艺得让手艺和利益挂钩,不是让人依附官府。汉朝‘尚方令’的工匠,有功劳就赏钱,手艺好就封官,所以能造百炼钢刀;元朝匠户生是官府的人,死是官府的鬼,手艺再好也没出头之日,谁肯用心研究呢?”

  八、卫所章

  拾遗子到南京,看见明故宫旁边有废弃的“卫所”衙门。学生问:“明朝的卫所军屯自给自足,为啥最后空了呢?”一个老军户说:“我祖上是洪武年间的军户,曾说‘屯的粮食三分自己吃,七分上交’,结果干得多的不够吃,干得少的也饿不死。到正德年间,卫所的士兵卖田卖房子,卖老婆孩子,当兵的大多是老弱病残。”

  拾遗子对学生说:“朱元璋曾夸‘我养百万士兵,不花百姓一粒米’,却不知道军屯平均分配必定让士兵没打仗的心,农民没种地的劲。戚继光招募戚家军,杀一个倭寇赏三十两银子,士兵都看见敌人就高兴;卫所士兵打仗没奖赏,种地没余粮,连刀枪都生锈了。”

  学生问:“军农合一,难道不是古制吗?”拾遗子说:“古制得让种地和打仗都有晋升的机会。秦朝耕织交的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打仗杀敌人的人赐爵位,所以百姓争着当耕战之士;明朝卫所让种地和打仗的人都被困住,和画地为牢有啥区别?”

  九、八旗章

  拾遗子到北平,看见胡同里有旗人在卖祖坟前的石狮子。学生问:“八旗子弟按月领饷银,为啥穷成这样呢?”旗人叹气说:“我祖上在康乾时期,骑兵每月领二两银子,步兵领一两五钱,看起来不错,其实人口越来越多,饷银却不增加。到道光年间,旗人典衣服当箭,卖孩子当奴隶,都是因为不管勤快懒惰,饷银都一样,坐吃山空啊。”

  拾遗子对学生说:“清朝初年八旗战时当兵,闲时种地,还知道耕战。但‘铁杆庄稼’的制度下,生孩子就有俸禄,死了也不取消名额,结果骑马射箭的人少,提笼架鸟的人多。相比之下,湘军让营官自己招兵,士兵按功劳奖赏,虽然不平均,却能万众一心。”

  学生问:“朝廷养兵,难道不是本分吗?”拾遗子说:“养兵得养出能力,不是养懒人。李牧守雁门,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杀一个匈奴人赏百金,所以匈奴不敢靠近边境;八旗平均发饷却让强壮的人游手好闲,弱小的人饥寒交迫,这是把兵当猪养啊。”

  十、合社章

  拾遗子在保定,看见北洋时期的“地方合作堂”遗址长满了荒草。学生问:“合作堂共享农具,平分收成,为啥失败了呢?”村民说:“刚成立的时候,有人把自己家的好农具藏起来,拿破犁烂耙充数;分粮食的时候,年轻力壮的人嫌干多干少一样,故意晚种少耕,结果产量比各自单干时少三成。”

  拾遗子对学生说:“我看合作堂的章程写着‘平等互助’,却没有奖励勤快、惩罚懒惰的条款。以前晏婴治理齐国,评定功劳,实行奖赏,分配财物,所以百姓不偷懒;现在合作堂干多干少一个样,和大锅煮粥、强壮人挨饿有啥区别?”

  学生问:“老百姓自己自愿合作,也不行吗?”拾遗子说:“行得通的是自愿互利,不是强制平均。张骞通西域,商队按股份分利润,共担风险,所以能越葱岭、通大秦;这个合作堂强拉硬拽让大家一起干,平均进出,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怎么能不失败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