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书章
远古禅让制是美丽的童话,不符合人性,因此是伪造的历史。
拾遗子在魏国游历,听说汲郡有人盗墓挖出了竹简。他赶去一看,竹简上刻着“舜把尧囚禁在平阳,夺走了帝位”。学生惊讶地问:“这和《尚书》里说的‘尧舜禅让’完全不一样,怎么回事啊?”
拾遗子摸着竹简叹气说:“大家都以为禅让是美事,却不知道《竹书纪年》里记着真相——尧老了以后没了权势,舜带着部落的士兵把他关起来,又逼尧的儿子丹朱逃到南方,这才当上了首领。”
正好有个老儒生路过,骂道:“这肯定是战国时候的假书,不能信!”拾遗子反问他:“要是禅让真的那么光明正大,为什么禹接替舜的位置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到偏远地方?又为什么启继承禹的位置时,有扈氏因为不服就被杀了?这难道不是在争权夺利吗?”
学生不明白地问:“那孔子为什么还说‘禅让是最高的道德’呢?”拾遗子说:“孔子周游列国,想恢复周礼,所以借古代的事来说自己的想法。当年战国七雄打仗,读书人编造‘禅让’的神话,其实是为了劝君主让贤,方便权臣夺权。你看这竹简,虽然在地下埋了千年,却说出了真相:权力交接哪有什么温情,不过是谁赢了谁说了算罢了。”
二、燕王章
拾遗子路过易水,看到废墟中有块断碑,上面刻着“燕王哙让国处”。学生问:“燕王哙把王位让给子之,为什么反而让国家大乱呢?”
拾遗子说:“这就是禅让的真实样子啊。哙羡慕上古的虚名,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却不知道臣子掌权后,肯定会杀旧贵族立威。子之即位三年,杀了太子平,把哙关在宫里,燕国人愤怒地迎接齐军进城,哙被饿死,子之也被剁成了肉酱。”
遇到一个燕国的后代,他哭着说:“我祖上曾说,哙让位时,子之的党羽到处喊‘尧舜再生’,其实袖子里藏着刀斧。要是真有禅让的道德,为什么让位的人都没好下场?”
拾遗子对学生说:“后来的王莽、曹丕这些人,都学燕王的做法——先制造‘禅让’的舆论,再用武力逼迫。什么‘揖让而治’,不过是盖在权力斗争上的一块漂亮布罢了。”
学生问:“这么说,禹把位子传给儿子启,开创家天下,反而比禅让诚实?”拾遗子说:“禹虽然传位给儿子,却明说‘天下是一家的天下’;搞禅让的人虽说‘公天下’,却偷偷行夺权的事。比起来,家天下还有底线,假禅让就完全没廉耻了。”
三、王莽章
拾遗子在长安,看到未央宫的废墟中有“新朝禅让台”的残基。学生笑着问:“王莽篡夺汉朝天下,怎么好意思说是‘禅让’呢?”
拾遗子说:“王莽学古人制造‘祥瑞’,让益州进献白野鸡、兖州进献麒麟,又让大臣们上奏说‘王莽有圣人的德行’,逼孝平帝‘自愿’把皇位让给他。可他刚即位,就把汉朝宗室的王侯二百多人贬为平民,斩草除根。”
访问到一个老官吏的后代,他说:“我祖上是新朝的史官,被迫记载‘汉帝让贤,天下归心’,其实老百姓都知道王莽杀了平帝、毒杀了孺子婴,借‘禅让’的名义干篡位的事。”
拾遗子叹气说:“上古的禅让传说,正好给王莽这种人提供了理由——先借‘圣贤’的名收买人心,再用‘天命’的说法夺权。什么‘唐虞揖让’,其实是野心家的教材。”
学生问:“王莽要是施行仁政,是不是禅让不禅让也没关系?”拾遗子说:“他的‘王田制’早上颁布晚上就改,‘五均六筦’政策剥削百姓,可见他夺权时借‘禅让’博名声,掌权后就干害民的事。禅让的虚假,就在于用道德的名义掩盖贪心。”
四、曹丕章
拾遗子到许昌,看到汉献帝的庙冷冷清清,而魏文帝的庙却香火旺盛。学生问:“曹丕逼汉献帝让位,为什么反而得到后世的香火呢?”
拾遗子说:“曹丕接受让位时,指着洛水说‘黄龙出现’是祥瑞,又让汉献帝多次让位才接受,把自己比作‘尧舜’。但他临死前对太子曹叡说:‘舜禹的事,我心里清楚’,说白了,禅让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遇到一个守庙的老人,他偷偷说:“我听说曹操临死前嘱咐曹丕:‘如果天命在我们这边,我就做周文王’,曹丕果然学‘禅让’取代汉朝。但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虽然保住了命,却一辈子不能进洛阳,这和被囚禁有什么区别?”
拾遗子对学生说:“看看魏晋南北朝,宋齐梁陈都学这一套——禅让仪式结束,新君一定把旧主迁到偏远地方,派士兵‘保护’,其实就是监视。古代的禅让,恐怕也是这样。”
学生问:“曹丕既然知道禅让是假的,为什么还要走这个流程呢?”拾遗子说:“借古礼来正名分,借祥瑞来迷惑百姓。就像王莽篡汉前自称‘摄皇帝’,杨坚夺位前说‘接受天命’,权力更替需要一层‘道德’的包装,禅让就是最好的伪装。”
五、刘裕章
拾遗子到建康(南京),看到南朝宋的初陵石刻已经斑驳,上面刻着“禅让功臣”的字样。学生问:“刘裕出身寒族,夺了晋朝天下,为什么还要标榜‘禅让’呢?”
拾遗子说:“刘裕出身京口的军户,杀了晋安帝、晋恭帝,却让晋恭帝‘让位’给自己,还宣称‘晋朝失德,天命归宋’。但他登基后,把司马氏皇族全杀了,开了禅让后屠杀前朝皇室的先例。”
当地老人传下来的话说:“刘裕让人用棉被闷死了恭帝,却下诏书说‘厚葬’,还赐谥号‘恭’来掩盖罪行。当时有人编歌谣说:‘禅让台上血没干,晋宫深处骨头寒’。”
拾遗子叹气说:“上古禅让传说里,尧被囚禁在平阳,舜死在苍梧野外,禹把舜逼到鸣条,和刘裕杀恭帝有什么不同?所谓‘禅让’,不过是胜利者写的历史,失败者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学生问:“如果禅让都伴随着杀戮,为什么后世还推崇它呢?”拾遗子说:“读书人需要借禅让的神话限制君权,君主需要借禅让的故事美化夺权。双方各取所需,就让假话变成了‘共识’,就像一群人一起造海市蜃楼,明明知道是假的,却都装着相信。”
六、杨坚章
拾遗子路过长安故城,看到隋朝的禅让诏书残碑,上面写着“高祖文皇帝受周禅”。学生嘲笑说:“杨坚作为外戚夺了北周的天下,哪来的禅让?”
拾遗子说:“杨坚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宣帝突然去世后,杨坚伪造遗诏成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又杀了北周宗室宇文泰的子孙三十二人,才逼静帝‘让位’。他的诏书中说‘不是我要当皇帝,是上天和百姓让我当’,其实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让。”
遇到一个研究隋朝历史的人,他说:“杨坚称帝后,封静帝为介国公,却把他软禁在邺城,吃喝拉撒都由隋朝官员监视。不到一年,静帝‘突然死亡’,大家都怀疑是杨坚害的。”
拾遗子对学生说:“看杨坚的手段,先掌握兵权,再杀宗室,最后逼小皇帝‘让位’,和传说中舜逼尧、禹逼舜一模一样。古代史书说‘禅让’是‘揖让’,其实‘揖’是假礼貌,‘让’是被刀逼着。”
学生问:“这么说,《史记》里写的禅让,都是编的?”拾遗子说:“司马迁写《史记》时,离尧舜已经两千多年了,里面很多都是儒家的传说。而《竹书纪年》是魏国史官写的,更接近上古权力斗争的真相。两本书对比一下,就知道‘禅让’两个字,其实是弱肉强食的遮羞布。”
七、匡胤章
拾遗子到陈桥驿,看到“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的碑亭。学生问:“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和禅让有什么关系?”
拾遗子说:“赵匡胤虽然没逼后周恭帝‘让位’,但他的心腹赵普等人编造‘点检作天子’的预言,又让将士‘拥护’他当皇帝,和禅让的‘劝进’套路一样。恭帝被迫退位后,虽然得到‘柴家子孙永远免死罪’的承诺,却在二十岁时‘突然病死’,很可疑。”
遇到一个驿站士兵的后代,他说:“我祖上曾见过宋太祖的密旨:‘旧主住的地方,每天都要报告平安’。恭帝在房州住了十四年,进出都有禁军‘保护’,其实和囚徒没区别。”
拾遗子叹气说:“从魏晋以后,禅让成了夺权的标配——先控制兵权,再制造舆论,然后逼小皇帝让位,最后假惺惺‘封王赐爵’。赵匡胤虽然没明着搞禅让,却暗自用了这套办法,这是‘禅让制’在唐宋的变种。”
学生问:“如果禅让的本质是夺权,为什么古人不直接说‘起义’呢?”拾遗子说:“‘起义’需要讲‘汤武仁义’,禅让可以借‘尧舜圣贤’。相比之下,禅让更能骗人——既夺了位子,又得了名声,让天下人以为权力更替是‘圣贤本心’,不是靠刀枪打来的。”
八、元璋章
拾遗子在南京,看到明孝陵的神道上刻着“奉天承运”的字样。学生问:“朱元璋出身草民,为什么说‘接受上天的禅让’呢?”
拾遗子说:“朱元璋称帝前,先尊韩林儿为‘小明王’,后来派人把韩林儿淹死在瓜步江,再宣称‘韩林儿把位子让给我’。他的《即位诏》说‘我本来是淮右的老百姓,因为天下大乱,被大家推举’,这个‘推’字,说透了禅让的真相——不是自己想当,是‘大家’用刀逼着当。”
看到明初老官吏的笔记里写:“明太祖每次宴请大臣,必说‘我有尧舜的心’,却多次发动大狱,杀功臣像杀狗一样。所谓‘禅让’的精神,不过是让臣子‘让’出权力,君主‘受’得心安理得。”
拾遗子对学生说:“古代的禅让传说,和朱元璋的‘推戴’一模一样——底层起兵的人必定借‘天命’‘众望’的名义,其实靠流血打仗夺得天下,却美其名曰‘禅让’‘揖让’。”
学生问:“禅让和起义,哪个更虚伪?”拾遗子说:“禅让假托圣贤,起义假托天命,都是为了让权力合法。但禅让更阴险——起义至少承认用武力征服,禅让却想用谎言骗天下人,让夺权的人永远顶着‘圣贤’的名声。”
九、世凯章
拾遗子到安阳,看到袁世凯的墓题着“大总统袁公林”。学生笑着说:“袁世凯称帝复辟,怎么能和禅让扯上关系?”
拾遗子说:“袁世凯先逼清朝皇帝退位,借‘南北议和’的名义当上民国大总统,再让幕僚组织‘国民代表大会’,‘一致’‘劝进’他当皇帝,还美其名曰‘顺应天意民心’。他的称帝诏书中说‘民国的政治让百姓活不下去,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救国’,其实是在搞篡逆。”
遇到一个民国初年的老人,他生气地说:“我曾见过‘劝进表’的传单,都是军警逼着商户、学生署名,百姓敢怒不敢言。等到蔡锷起兵,袁世凯众叛亲离,临死前哀叹‘我被小人耽误了’,却不肯承认篡逆的罪。”
拾遗子叹气说:“袁世凯的手段,集合了历代禅让的‘精华’——借‘民意’掩盖野心,假‘古法’粉饰强权。但从古到今,凡是借禅让的名义夺权的人,最后都逃不了被天下人讨伐的下场。”
学生问:“袁世凯失败,是不是因为禅让制已经过时了?”拾遗子说:“不是禅让制过时,是谎言骗不了人了。当老百姓都知道‘禅让’背后是枪杆子和笔杆子合谋,它的虚伪本质就露出来了。上古的禅让能骗千年,只是因为那时老百姓不知道真相罢了。”
十、镜史章
拾遗子晚年住在嵩山,学生问:“老师查遍历代历史,都说禅让是假的,可古代史书为什么多是这么写的呢?”
拾遗子说:“上古没有可靠的历史记录,传说都是后人编的。周朝人讨伐商朝,需要借‘尧舜’来批评‘桀纣’,所以夸大禅让的美好;战国时的读书人游说君主,需要借‘让贤’来要挟权贵,所以神化禅让的事;后来的权臣夺权,需要借‘禅让’来让自己合法,所以延续禅让的说法。”
他指着桌上的《竹书》《史记》说:“这两本书,一本是魏国史官的如实记录,一本是汉朝儒生的委婉写法,哪个更接近真相?以前韩非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这四个王,都是臣子杀了君主’,早就说破了真相。我看了千年历史,发现权臣夺权必定模仿禅让的套路,弱者‘让贤’必定伴随着刀兵,才知道禅让不是德政,是强权的伪装。”
学生拜了两拜说:“老师的教导,就像拨开云雾见到太阳。那后人该怎么看历史呢?”拾遗子说:“看历史要看见血,不要只看见花;听见哭声,不要只听见赞歌。凡是说‘禅让’的地方,一定要找找背后的刀剑;凡是歌颂‘圣贤’的时候,一定要看看他们脚下的骸骨。这样,才不会被‘仁义’的名声迷惑,才能看清权力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