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拾遗子

第15章 风舵篇·戊·因循经

拾遗子 拾遗士 4089 2025-05-05 15:07

  一、守旧章

  拾遗子与弟子过紫禁城,见宫墙斑驳。弟子指慈禧画像问:“慈禧掌权近五十年,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为何清朝还是亡了?”拾遗子叹息道:“她不是不想变,而是变的时候太小心,就像走路怕踩死蚂蚁,最后连路都走不成。”

  弟子疑惑:“她不是支持办工厂、建海军吗?”拾遗子摇头:“洋务运动时,她让李鸿章等人办铁厂、买军舰,却不让改变祖宗制度。比如科举照样考八股,官员还是靠关系提拔。就像给老房子刷层新漆,里面的梁柱早腐烂了。”

  “那戊戌变法呢?”弟子追问。拾遗子说:“光绪想变法,她一开始没反对,可当变法要裁撤多余衙门、允许百姓上书时,她怕了。她担心变法会让自己失去权力,于是发动政变,把维新派杀的杀、逃的逃。其实变法里很多内容,比如办学校、修铁路,对清朝有好处,但她因为小心过度,把所有变革都叫停了。”

  拾遗子顿了顿又说:“慈禧到死都没想明白,见风转舵不是换旗子,而是要换船底。她守着旧制度不放,就算买再多洋枪洋炮,也救不了清朝。就像一个人得了重病,却怕吃药苦,最后只能等死。清朝灭亡,她的‘过度小心’要负很大责任。”

  二、固权章

  拾遗子在朝歌故地,遇老叟谈商末旧事。老叟说:“比干是纣王的王叔,明知纣王昏庸,为何不逃走,还要强谏被杀?”拾遗子答道:“比干不是不想变,而是太固守‘忠臣’的规矩。他觉得身为王叔,必须尽忠,却不知道在纣王这样的暴君面前,硬谏等于送命。”

  老叟问:“难道眼睁睁看国家灭亡?”拾遗子说:“微子就聪明得多,他见纣王不可救药,早早离开商朝,后来周朝封他做诸侯。比干却像块石头,明知撞不碎墙,还要往上撞。他的‘忠’是好的,但不知变通,最后白白送了命,对国家也没帮助。”

  “那该怎么变呢?”老叟追问。拾遗子答:“夏朝的关龙逢,商朝的比干,都是以死谏君,结果夏朝、商朝还是亡了。春秋时的伍子胥,先在楚国受迫害,后来逃到吴国,帮吴王阖闾强大吴国,反而报了仇。见风转舵不是背叛,而是用更有效的方式做事。比干太小心维护‘忠臣’的名声,却忘了真正的忠诚是让国家变好,不是陪昏君一起死。”

  三、迂腐章

  拾遗子与弟子论春秋战事,弟子说:“宋襄公与楚军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他不攻击,说‘君子不趁人之危’,结果兵败受伤而死,这样的‘仁义’有什么用?”拾遗子叹道:“宋襄公不是真仁义,是死脑筋。打仗讲的是胜负,不是做样子。他死守‘古礼’,却不知时代变了,诸侯争霸早就不讲那套虚礼了。”

  弟子问:“难道古人的礼法不管用了?”拾遗子说:“礼法是为了治世,不是为了让自己吃亏。周武王伐纣,也没等商朝准备好再打。宋襄公看到楚国强大,心里害怕,却不敢变通战术,反而用‘仁义’来安慰自己。就像农民种地,明明该浇水了,却怕踩坏幼苗,结果庄稼旱死了。”

  “所以他被后人笑话?”弟子问。拾遗子点头:“是的。司马迁说他‘宋襄公不修德而图霸’,就是说他不务实,只空想。见风转舵需要眼光,该狠的时候狠,该忍的时候忍。宋襄公却在该变通的时候守旧,在该果断的时候犹豫,最后落得个‘蠢猪式的仁义’的骂名,这就是过度小心的代价。”

  四、迟疑章

  拾遗子在襄阳古城,与士人谈三国史事。士人说:“刘表坐拥荆州,带甲十余万,为何在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犹豫不定,最后让荆州被曹操夺走?”拾遗子答道:“刘表是‘想变又不敢变’的典型。他早年单骑入荆州,还算有胆略,但年纪越大,越怕失去权力。”

  士人问:“他怕什么呢?”拾遗子说:“他怕曹操强大,又怕刘备来抢地盘,所以采取‘中立’策略,谁也不得罪,谁也不帮忙。刘备劝他趁曹操北征袁绍时偷袭许都,他说‘我守好荆州就行’;曹操南下时,他又吓得生病,最后让儿子刘琮投降。”

  “如果他果断联合刘备,能不能守住荆州?”士人追问。拾遗子说:“至少有一线生机。但刘表太小心了,总想着‘不变’最安全,结果错失良机。就像一条船在漩涡里打转,明明看到岸边有救生绳,却怕绳子不结实,最后被漩涡卷走。刘表的‘过度小心’,其实是懦弱,把好好的荆州拱手让人,可悲可叹。”

  五、拒变章

  拾遗子过华清宫遗址,与弟子谈安史之乱。弟子问:“唐玄宗早年开创开元盛世,晚年为什么会让安禄山叛乱?”拾遗子说:“因为他老了以后,变得胆小保守,听不进真话了。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就趁机蒙蔽他。”

  弟子疑惑:“他不是很信任安禄山吗?”拾遗子摇头:“不是信任,是不敢管。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唐玄宗怕逼反他,就一味纵容。有人告发安禄山谋反,唐玄宗反而把告发的人绑给安禄山处置。这种‘小心’,其实是纵容。”

  “那他该怎么做?”弟子追问。拾遗子说:“早在安禄山刚掌权时,就该逐步削弱他的兵权,比如调他回朝廷做官,或者拆分他的辖区。但唐玄宗怕麻烦,总想着‘等以后再说’,结果安禄山羽翼丰满,起兵叛乱。就像家里进了小偷,主人怕小偷报复,不敢报警,最后被偷光了家产。唐玄宗的‘过度小心’,让唐朝由盛转衰,代价太大了。”

  六、保守章

  拾遗子在汴梁,与商人论北宋党争。商人说:“司马光废除王安石变法,连‘青苗法’‘免役法’这些好政策都不要了,为什么?”拾遗子答道:“司马光不是不知道变法有好处,而是太怕变法会破坏旧秩序。他觉得‘祖宗之法’不能变,就算有问题,也该慢慢改,不能全盘革新。”

  商人问:“慢慢改不好吗?”拾遗子说:“当时北宋积贫积弱,就像一个病人已经奄奄一息,需要猛药急救,司马光却主张‘调理’。他掌权后,不管新法好坏,一律废除,结果让王安石十年努力付之东流,百姓刚有的一点好处又没了。”

  “所以后来新旧党争越来越厉害?”商人追问。拾遗子点头:“是的。司马光的‘保守’其实是‘过度小心’,怕担责任,怕得罪人,所以用‘祖宗之法’做挡箭牌。见风转舵需要判断力,该坚持的坚持,该改变的改变。他却把‘不变’当成了万能药,最后让北宋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七、守成章

  拾遗子在大都遗址,与老叟谈元朝衰落。老叟说:“元顺帝在位时,天下大乱,为什么不改革挽救危局?”拾遗子说:“不是不改革,是改革太小心,改了等于没改。比如脱脱丞相想恢复科举、治理黄河,但触动了蒙古贵族的利益,就被弹劾下台。”

  老叟问:“贵族为什么反对?”拾遗子说:“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蒙古贵族不用劳动就能享受特权。改革要让他们交税、限制他们的权力,他们当然不愿意。元顺帝怕得罪贵族,就一会儿支持改革,一会儿又罢免改革派,结果两头不讨好。”

  “所以红巾军起义时,元朝无力镇压?”老叟追问。拾遗子答道:“是的。元顺帝就像一个没主见的家长,想管孩子又怕孩子哭闹,最后孩子造反了。见风转舵需要魄力,该出手时不出手,该坚持时不坚持,最后只能看着大厦崩塌。元朝灭亡,就是因为统治阶层太‘小心’,不敢真正变革。”

  八、多疑章

  拾遗子在南京明故宫,与士人论明末清初事。士人说:“崇祯帝勤政节俭,为什么还是亡了国?”拾遗子答道:“他的问题是‘小心过度’变成了多疑。比如袁崇焕守辽东,打得清军不敢南下,崇祯却中了反间计,把袁崇焕凌迟处死。”

  士人问:“他为什么不相信忠臣?”拾遗子说:“因为他太怕失去皇位了。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杀了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他总觉得大臣们都在骗他,所以谁也不信任,最后只剩他一个‘孤家寡人’。”

  “那他该怎么改变?”士人追问。拾遗子说:“该像唐太宗那样,用人不疑。明末不是没有能臣,比如孙传庭、卢象升,但崇祯一会儿让他们剿匪,一会儿让他们抗清,刚有点成绩就贬官,最后这些能臣都战死了。崇祯的‘小心’其实是‘短视’,见风转舵却转错了方向,越转越乱,最后只好在煤山自缢。”

  九、闭关乎

  拾遗子在广州虎门,与弟子谈清朝兴衰。弟子问:“乾隆帝时实行‘闭关锁国’,为什么拒绝英国使团通商请求?”拾遗子说:“因为他觉得清朝是‘天朝上国’,什么都不缺,怕通商后洋人会带来麻烦。就像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弟子疑惑:“难道通商真的不好吗?”拾遗子说:“适当通商可以学习外国技术,比如明朝的火器、钟表,都是从西方传来的。但乾隆怕百姓和洋人接触后会‘生事’,所以只留广州一个口岸,还严格限制贸易。英国使团带来蒸汽机、望远镜等礼物,他看都不看,说‘这些奇技淫巧,对治国没用’。”

  “所以清朝错过了工业革命?”弟子问。拾遗子点头:“是的。乾隆的‘小心’让清朝落后于世界几十年。见风转舵需要开阔的眼界,该打开窗户通风的时候,却把窗户钉死,最后屋里的人都憋坏了。后来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这就是‘过度小心’的惩罚。”

  十、观望章

  拾遗子在天津,与商人论北洋军阀。商人说:“段祺瑞作为‘北洋之虎’,为什么在直皖战争中失败?”拾遗子答道:“他太擅长‘见风转舵’,却又太小心,结果两头不讨好。比如袁世凯称帝时,他表面反对,却不公开表态,等袁世凯失势了,他才出来收拾残局。”

  商人问:“这不是聪明吗?”拾遗子说:“聪明过头了。直皖战争前,他想控制BJ政府,却怕得罪曹锟、吴佩孚,于是一边拉拢奉系张作霖,一边又想分化直系。结果张作霖看出他的犹豫,转而和直系合作,一起对付他。”

  “所以他的‘小心’让盟友都跑了?”商人追问。拾遗子说:“是的。段祺瑞就像一个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人,想往东又想往西,最后哪边的车都撞上来。见风转舵需要果断,该站队时不站队,该出手时不出手,最后只能被别人联手淘汰。直皖战争失败后,他失去权力,这就是‘过度小心等于没变’的典型例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