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拾遗子

第14章 风舵篇·丁·翻覆经

拾遗子 拾遗士 3986 2025-05-05 15:07

  一、更革章

  拾遗子与弟子过汉代古墓,见断碑刻“新莽”二字。弟子指碑问:“王莽篡汉自立,托古改制,为何短短十数年便身死国灭?”拾遗子驻足叹息:“王莽之败,在于不知‘变’有界限。他见西汉末年朝政腐败,便想通过全盘复古来扭转局势,却忘了治国如驾车,猛打方向盘必翻车。”

  弟子追问:“他改井田制、铸新币、易官名,不都是求变吗?”拾遗子摇头道:“变者,需顺乎民心、合于时势。王莽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禁止买卖,看似抑制兼并,却断了百姓生路;他推行‘宝货制’,把龟壳、贝壳都当货币,搞得市场混乱。地方官吏借机盘剥,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起义。”

  拾遗子顿了顿又说:“最可笑的是他频繁改官名、地名,今天叫‘填庐’,明天改‘监亭’,连文书都分不清。他以为换个名号就能改天换地,却不知制度变革要循序渐进。就像一个人穿不惯新鞋,却硬要跑千里路,最后只能磨破脚。王莽不是不想变好,而是变过了头,把天下搞乱了。”

  二、恃权章

  拾遗子在洛阳故都,遇老叟谈东汉往事。老叟说:“窦宪身为外戚,北伐匈奴立大功,为何最后被逼自杀?”拾遗子答道:“窦宪仗着妹妹是皇后,权倾朝野,以为能永远把持朝政。他灭匈奴后更骄横,强占土地、杀害重臣,甚至想谋反。”

  老叟问:“功臣不得善终,是因为皇帝猜忌吗?”拾遗子说:“不全然。窦宪掌权时,见皇帝年幼,就把朝廷当成自己的私产。他的党羽在各地横行霸道,百姓敢怒不敢言。等汉和帝长大后,怎能容得下这样的权臣?就像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还高,农夫必定会铲除。”

  “那他该如何自处?”老叟追问。拾遗子答:“西汉霍光也是外戚,却能善终,因为他知道节制。霍光辅政时,虽掌大权,却始终尊重皇帝,还主动还政。窦宪不懂‘见风转舵’也要有度,以为权力在手就能为所欲为,最终撞在皇权的铁板上。过度恃权的人,就像举着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无信章

  拾遗子与弟子论三国人物,弟子说:“吕布武艺高强,为何被称为‘三姓家奴’,最终被曹操处死?”拾遗子叹道:“吕布一生反复无常,先是认丁原为义父,为了一匹赤兔马杀丁原投靠董卓;后又为了貂蝉杀董卓,投奔袁绍、刘备,却又背叛他们。”

  弟子疑惑:“乱世之中,投靠明主不是很正常吗?”拾遗子说:“正常的变节是择良木而栖,可吕布的变节是毫无信义可言。他每次投靠新主,都把旧主当成垫脚石,谁给好处就跟谁走。刘备收留他,他却趁刘备与袁术交战时偷袭徐州,这样的人谁能信任?”

  “所以曹操不敢用他?”弟子问。拾遗子点头:“曹操擒住吕布后,吕布说‘愿为明公效犬马之劳’,曹操却想起他背叛丁原、董卓的事,立刻杀了他。吕布以为见风转舵是生存之道,却不知过度投机只会让自己成为过街老鼠。就像一条船总是随波逐流,却没有方向,最终只会撞上暗礁。”

  四、弄权章

  拾遗子在长安旧址,与士人论唐朝兴衰。士人说:“李林甫做宰相十九年,为何被称为‘口蜜腹剑’,还加速了安史之乱?”拾遗子答道:“李林甫专权的秘诀是‘顺上意、排异己’。他为了保住相位,对唐玄宗百般逢迎,知道皇帝讨厌直言敢谏的人,就把谏官都换成听话的。”

  士人问:“难道皇帝看不出他的私心吗?”拾遗子说:“唐玄宗早年精明,晚年却贪图享乐,李林甫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打压贤臣,提拔平庸之辈,让朝政一团糟。更过分的是,他为了防止边将入朝争权,大力提拔安禄山等胡人将领,结果养虎为患。”

  “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士人感慨。拾遗子说:“李林甫以为只要哄好皇帝,就能永远掌权,却不知过度弄权会让国家根基腐烂。就像一棵树,树干被虫蛀空了,外表再茂盛也会倒下。他死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他的坟墓也被掘开,这就是过度见风转舵的下场。”

  五、趋利章

  拾遗子过邺城遗址,与弟子谈五代旧事。弟子问:“冯道历经四朝十君,被称为‘长乐老’,为何后世评价褒贬不一?”拾遗子说:“冯道确实有才干,在乱世中保百姓平安,但他的问题是把‘见风转舵’当成了生存本能。不管是契丹人还是汉人皇帝,他都俯首称臣,毫无气节可言。”

  弟子说:“但乱世之中,或许变通才能活下去?”拾遗子摇头:“变通不等于没有底线。冯道在契丹灭后晋时,去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他:‘你是何等老子?’他竟回答:‘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为了保命,连尊严都不要了。他以为这样能永保富贵,却忘了人活于世,总得有点骨气。”

  “所以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弟子问。拾遗子答道:“是的。冯道晚年自夸‘累朝官至中书令’,却不知过度趋利的人,就像墙上的芦苇,风一吹就倒,看似聪明,实则轻贱。他死后,后世对他的评价多是贬义,这说明见风转舵若没了底线,就算能苟活一时,也难逃历史的批判。”

  六、专宠章

  拾遗子在汴梁,与商人论北宋权臣。商人说:“蔡京四次为相,深受宋徽宗宠信,为何最后被贬流放,饿死街头?”拾遗子说:“蔡京的发迹,全靠迎合宋徽宗的喜好。皇帝喜欢书画,他就投其所好;皇帝想享乐,他就提出‘丰亨豫大’之说,让朝廷大兴土木、挥霍无度。”

  商人问:“难道皇帝不知道他是奸臣吗?”拾遗子说:“宋徽宗不是不知道,而是需要他来操办享乐的事。蔡京为了固权,打压忠臣,卖官鬻爵,还搞‘花石纲’害得百姓家破人亡。他以为有皇帝撑腰就能为所欲为,却不知老百姓的怨气总有一天会冲天。”

  “后来方腊起义,是不是和他有关?”商人追问。拾遗子点头:“正是。方腊起义虽被镇压,但北宋的民心已经散了。金兵南下时,蔡京被贬儋州,沿途百姓不卖给他食物,最终饿死。他过度讨好皇帝,却忘了‘民为贵’的道理,就像一只蛀虫,把大树啃空了,自己也无处可逃。”

  七、误国章

  拾遗子在杭州,与学子论南宋史事。学子说:“贾似道掌权时,推行‘公田法’‘打算法’,为何反而加速了南宋灭亡?”拾遗子答道:“贾似道本是靠姐姐贾妃得宠上位,并无真才实学。他为了树立权威,强行从富户手中收购公田,说是为了抑制兼并,实则损害了士绅阶层的利益。”

  学子问:“难道这些政策没有一点好处吗?”拾遗子说:“初衷或许不错,但执行起来全走了样。地方官吏借收购公田之名,敲诈勒索,连中小地主都被盘剥,百姓怨声载道。更可笑的是,他在襄阳被蒙古军围困时,还隐瞒军情,天天在西湖吃喝玩乐。”

  “后来蒙古军攻破临安,他怎么死的?”学子追问。拾遗子说:“他被革职流放,途中被押送的士兵杀死。贾似道以为玩弄权术就能保住相位,却不知国家危亡之际,还在搞内部斗争,就像一艘漏水的船,不赶紧修补,反而抢别人的救生衣,最终只会一起沉没。”

  八、贪权章

  拾遗子过元大都遗址,与老叟谈元朝兴衰。老叟说:“阿合马掌管财政二十多年,帮忽必烈聚敛财富,为何最后被刺杀?”拾遗子说:“阿合马是个理财能手,但他的问题是把权力和财富都抓在自己手里。他推行专卖制度,垄断盐铁,还随意增加赋税,百姓恨他入骨。”

  老叟问:“难道忽必烈不知道他贪污吗?”拾遗子说:“忽必烈需要他搞钱打仗,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阿合马越来越跋扈,甚至让儿子担任要职,结党营私。有一次,他当街殴打御史中丞,连忽必烈都觉得他太过分了。”

  “后来是谁杀了他?”老叟追问。拾遗子答道:“是益都千户王著和僧人高和尚,他们假传圣旨召阿合马入宫,然后用铜锤砸死了他。阿合马被抄家时,搜出的珍宝不计其数。他以为只要能给皇帝搞来钱,就能永远掌权,却不知过度贪权贪财,就像抱着火药库玩火,早晚要炸到自己。”

  九、擅权章

  拾遗子在南京,与士人论明朝宦官。士人说:“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权倾朝野,为何崇祯一上台就扳倒了他?”拾遗子说:“魏忠贤的权力全靠天启皇帝宠信,他掌权时,把反对他的‘东林党’人赶尽杀绝,还让各地为他建生祠,连巡抚、总督都争着拍马屁。”

  士人问:“难道没有官员敢反对他吗?”拾遗子说:“有,但都被他害死了。比如杨涟、左光斗,弹劾他二十四条大罪,结果被下狱折磨致死。魏忠贤以为天下都是他的,却忘了权力的来源是皇帝。天启帝一死,崇祯帝想树立权威,第一个就拿他开刀。”

  “听说他被贬去守皇陵,路上就自杀了?”士人说。拾遗子点头:“是的。魏忠贤过度擅权,把自己当成了‘二皇帝’,却不知宦官的权力就像墙上的影子,太阳一换位置,影子就没了。他以为见风转舵是投靠皇帝,却忘了皇帝也会换人,过度依赖皇权的人,最终只会被皇权碾碎。”

  十、篡逆章

  拾遗子在天津,与商人论清末民初事。商人说:“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做了大总统,为何还要复辟称帝,最后众叛亲离?”拾遗子说:“袁世凯是个投机高手,戊戌变法时出卖维新派,辛亥革命时又逼清帝退位,看似见风使舵很成功,却贪心不足想当皇帝。”

  商人问:“当时不是共和了吗?他怎么还能称帝?”拾遗子说:“他以为民心可用金钱收买,于是花钱买通文人鼓吹‘君宪救国’,让爪牙胁迫议员‘劝进’。但时代已经变了,老百姓刚摆脱帝制,谁还愿意再受皇帝的气?蔡锷、唐继尧等人起兵讨袁,各地纷纷独立。”

  “听说他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退位了?”商人说。拾遗子叹道:“是的。袁世凯以为只要手里有兵有钱,就能逆转历史潮流,却不知‘变’也要看大势。就像在火车道上开马车,非要往反方向走,最后只会被时代的列车撞得粉碎。他死后,北洋军阀混战,中国又乱了十几年,这就是过度篡逆的代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