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镇馆之宝
在明清两朝的青花盘、北宋的《资治通鉴》、《益州名画录》、《高僧传》等古籍中,都有关于蜀王王建崇佛、礼遇僧人贯休以及巴蜀画家的记载。
这些文献资料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文化盛况,也为我们了解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这里还展示了宋墓墓室花卉图和宋墓后龛人物图,以及明代的青釉盘、清乾隆四十六年大足中敖镇天宝寺中的九龙牌位等文物。
这些展品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也让我们对大足石刻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展览还复原了南宋时期的日月观音像、普贤菩萨像、文殊菩萨像(复制品),原作位于大足北山石窟第136窟。
展厅中还塑有一些大足石刻当年的匠人形象,他们神情专注,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墙上的石篆山石窟第7号龛,北宋元佑三年的严逊像;石门山石窟第2号龛、第6号窟,南宋绍兴年间的杨文忻像、岑忠用像;宝顶山石窟地狱变相舍利塔,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的赵智凤像等石刻,都是大足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自唐代以来,一批又一批身怀绝技的雕刻大师隐身于大足,他们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凭借着对天堂佛国、人情世故的深切洞察,把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凝固在了大足的山水之间。
从公元758年到2011年,大足石刻的大事记,记录了这一伟大艺术形式的辉煌历程。
这里还展示了宋朝的陶罐、陶豆等各种文物,以及明清时期的各种摩崖石刻和明朝的陶房、陶谷仓等。
这些展品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也让我们对大足石刻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节:天才杰作——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蒙山、石门山石窟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无疑是石窟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
当然这里人驻留最多的原因就是有镇馆之宝,一尊重达720公斤的释迦牟尼佛像,它端坐在精美的莲台之上,气势恢宏,令人心生敬畏。
这尊佛像原本供奉在大足宝顶山小佛湾坛台第8号窟门前,2015年6月被精心移入大足石刻博物馆珍藏。
佛像雕刻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雕刻手法,展现了宋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水平。
释迦牟尼佛像高116厘米,宽104厘米,高143厘米,佛像内着僧祗支,外披钩纽式袈裟,左手结正定印于腹前,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
佛像的面部表情庄严肃穆,目光低垂,仿佛在沉思冥想,展现出一种内敛而深邃的宗教精神。
佛像的姿态微微前倾,既专注于自身的修行,又似乎在关注着世间万物,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